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创意青岛 >

胶州秧歌:传承300年的民间艺术 展现浓厚乡土气

时间:2013-05-20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又称"地秧歌"、"耍秧歌"、"跷秧歌"等,流传于胶州湾一带,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大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胶州秧歌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而这一动律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有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而这些特点都和过去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表演不无关系。所谓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