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编辑部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让文物“活起来” 打造博物馆“网红”展览

来源:北青网   时间:2021-03-04

近年来,来博物馆“打卡网红展览”逐渐成为都市白领的休闲方式。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成为在京居民新春好去处;2020年下半年,故宫博物院的“苏轼展”吸引了大众纷纷去找寻历史书、语文书中对应的字句和场景;同年,首都博物馆的“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既呼应了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又吸引了亲子群体了解中轴线背后的故事。2021年春节之际,国家博物馆推出25个大展览供大众参观,其中“中国古代服饰展”采用栩栩如生的人形模特架展示了从先秦至民国的中国服饰,尤为吸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旺盛。如何让博物馆更具有“烟火气”,打造出“网红”展陈;如何让“文化活起来,会说话”;如何让学生群体更好地从博物馆中了解国家历史以及灿烂文化……

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细讲打造“网红”展览,让大众品味丰富的文化盛宴。同时,她指出,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已经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十分重视为青少年打造他们感兴趣的展览。

谈打造大众喜爱的“网红”展览

北青报:各大博物馆在现阶段应如何确定展览主题、展陈方式,才能更好地与市民进行互动,甚至成为“网红”展览,让大众乐于前往?

齐玫:谈到博物馆展览如何吸引观众,实际上,展览吸引人的重点,首先是展览主题的选择,如果是社会热点,会受到市民的关注。比如,去年底国家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展示了大运河文化,运河与京津冀关系密切,特别是展览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性强,配合比较生动的展览形式,非常吸引观众。

如何选择展览主题,才能更好地吸引大众?博物馆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或定期举办与市民的交流会,听取市民对博物馆举办展览的建议。根据社会调查的结果,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临时展览。

其次,展览吸引人,展览文物要丰富多彩,具有特色及重要价值。博物馆的优势就是馆藏文物,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与大众共享。

第三,策展实施团队精兵强将,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展览内容设计、展览形式设计、展览制作等方面,保证展览实现的高水平。

第四,是展览形式设计应突出展览主题,彰显文化底蕴,特色鲜明,注重新技术的应用,使展览氛围更加生动、逼真,重视与观众的互动环节,让观众亲身感受展览,留下深刻印象。

最后是宣传,展览的宣传十分重要,要让观众及时了解博物馆展览的信息,产生社会影响。比如2017年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海昏侯展,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宣传方案,从展览前期宣传预热,让观众产生浓厚兴趣,到展览开展,观众踊跃前来参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样,把握好展览主题的选择、丰富的展品、展览实施团队的专业性、生动的展示方式,展览的到位宣传,形成高质量的展览,自然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

谈让孩子爱上博物馆

北青报:作为博物馆重要的观众——青少年,博物馆应该提供哪些资源,如何让他们爱上博物馆?

齐玫: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已经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博物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推出相关展览和活动。

首都博物馆在这方面特意为青少年打造了《读城展》,解读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到展览的策划、制作、讲解等一系列活动中,感受展览过程、学习展览知识、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对博物馆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实际上,现在的青少年文化水平很高,兴趣广泛,求知欲很强,博物馆举办的文化主题的展览,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所以,博物馆应该更加积极地为青少年设计他们感兴趣的展览,如高新科技、智能化、未来社会发展等展览主题。在展览形式上,更加生动、新颖。

谈从博物馆中学习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北青报:您如何看待通过博物馆更好地学习历史的观点?博物馆与历史教育有哪些关系?

齐玫:博物馆展现历史文化,是以考古发掘及传世的文物为主角,文物承载了北京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北京地区出土的大部分文物,都收藏在首都博物馆,主要包括陶器、铜器、瓷器、金银器、玉器等。不同时代的文物,其背后的故事,呈现了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

因此,到博物馆学习历史,与文献不同,与书本不同,与课堂教育不同,文物是实物,通过整体展览的解读,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观众在与展览的互动中,在历史文化的氛围中,在可以触摸的展品中,感受历史、亲近历史、融入其中。博物馆展览的独特魅力,为观众了解历史提供了生动的体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到博物馆学习历史,是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极大地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博物馆还可以举办有关的文化活动,通过不同主题,阐释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结合文物,博物馆专家可撰写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教材等,传播知识。另外,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录制视频以及线上授课的方式,传播中华历史文化,为大众了解中华历史做出贡献。

谈打造疫情时期的“网红博物馆”

北青报: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博物馆如何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齐玫:目前,疫情还未消除,博物馆在保证开放的同时,首先要保障观众参观的安全。一般采取预约参观的方式,控制观众的数量,保持安全距离。

疫情时期博物馆比较好的参观方式是线上云游博物馆,博物馆努力将网上博物馆内容做得丰富些,包括展览、讲座、馆藏文物鉴赏等,这样观众可以居家云游博物馆,满足观众对博物馆参观的需求。线上博物馆具有明显优势,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博物馆无界限文化共享平台,博物馆也因此成为“网红”。

文/本报记者 刘洋 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花絮

八万字勾勒“大运河文化展”大纲

近期,在首都博物馆,齐玫代表和北京青年报记者共同参观了正在展出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生平展。在参观中,她和记者聊起了最近几个“网红”展览。

比如国家博物馆的“网红”服饰展,吸引了不少爱美的女孩身穿汉服去观展拍照。

提起她参与策划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更是有很多故事。齐玫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写好展览提纲,选好展示的文物,在2个月的时间内,她在国家图书馆阅读了上百本书,根据文献整理出的摘要十几万字,最后形成约八万字的展览大纲。

运粮船、货船、客船……目前,观众走进展厅,即可看到巨幕呈现的“大运河古今”,展现了大运河通州段从明清至今的场景。通过动画形式,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大运河漕运的盛景。同时,通过明潘季驯等绘《河防一览图》以及《明代运河全图》等展品,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和特点,观众可以学到不少古代科技文化知识,感受古人的智慧。

刘洋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