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编辑部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现实题材国产片接连上映 引发观众共情才能被认可

来源:齐鲁晚报   时间:2021-11-29

影片《门锁》上映一周,虽然口碑有所跌落,但1.96亿的票房成绩还是相当可观,并且引发了观众对于独居女性安全的热烈讨论。而同属现实题材电影,《乌海》和《我是监护人》相比之下却比较惨淡,口碑、票房和话题发酵度都不尽如人意。

2018年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成为现实题材国产片的标杆和荣光,也让人看到了这类影片在反映社会话题、引发大众共鸣方面的强大能量。此后又有轻松温情风格的抗癌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关注校园暴力问题的《少年的你》,讨论重男轻女原生家庭的《我的姐姐》,都有着不错的反响。这些成功的例子证明,引发观众共情才是现实题材电影能够被认可的关键。

过度渲染让关爱变恐吓

最近上映的影片《门锁》根据同名韩国电影翻拍而来,但同时也有着现实意义的社会背景——2021年我国独居女性已达近4000万,而侵害独居女性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门锁》反映了独居女性的噩梦:深夜回家被人尾随,电梯突然闯入意图不明的陌生人,被黑中介溜门撬锁,床底下潜藏着杀人犯……

韩国原版电影是一部典型的惊悚片,而《门锁》导演别克为这部新片加入了更多元素,悬疑、犯罪,甚至是枪战、警匪,以求让观众达到爽感。但这也让前半段的写实微惊悚和后半段的飞起形成了割裂感,给观众以影片风格不统一的体验。而且,影片前半段呈现了一种全员恶人的图景,将一个女性所能遭遇到的最大恶意都浓缩进来,这种过度渲染造成了男性观众的排斥,也让女性观众觉得焦虑——这不是对女性的关爱,而是对女性的恐吓。这也就偏离了关照独居女性安全问题的本意,很难激发出观众的共情。

虽然《门锁》的口碑有所折损,但好在1.96亿的票房成绩还是比较亮眼的,而且独居女性安全也是此前国产片中鲜少涉及的话题,关于影片的讨论度居高不下。相形之下,《乌海》和《我是监护人》这两部同期上映的现实题材电影,就更为惨淡一些了。上映近一个月,《乌海》和《我是监护人》的票房分别为1477万和377万。

如果说《门锁》展现女性的悲剧,那么《乌海》就是一部关于男性的悲剧了。黄轩饰演的主角杨华可以说是一个“凤凰男”,出身贫寒的他娶了家境优渥的太太,而这也成了他心魔的开端。住着岳父岳母买的房子,开着岳父岳母买的车子,想要证明自己能力的杨华抵押了房车借高利贷和朋友做生意,却遭遇了背叛。生意的失败,加上发现妻子和他人的暧昧,杨华被逼入发疯的绝境。《乌海》所讨论的是前些年比较热门的男性中年危机话题,只是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电影的崛起,这类话题受到冷落,显得有些陈旧。虽然有着黄轩的出彩表演和超现实的迷幻手法,《乌海》的故事内核还是难以获得观众的青睐。

《我是监护人》可以看做是另一版本的《我的姐姐》。同样是姐姐成了弟弟的监护人,同样是讨论原生家庭,同样是一路磕磕绊绊最终产生亲情的羁绊,只不过这一次故事的发生地在美国。可是《我的姐姐》直击痛点,将矛头直指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问题,具有相当虐心的效果,而《我是监护人》中将父亲对女儿的冷落归结为不善言表,让人看得有些不痛不痒。

夹在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

文艺片更倾向于个人表达和思想性,商业片更倾向于模式化元素和商业性,而现实题材电影,却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如果使用得当,会获得两者的助力,而如果使用不得,则会是一场内耗和撕扯。《门锁》增加了类型片元素,却让女性安全话题成为了噱头;《乌海》有着强烈的个人化表达,但是话题难以深入人心;《我是监护人》落脚在浅层面,无法深入展开探讨。

虽然最近几部现实题材电影折戟,但是近些年来此类国产片佳作频出,引领了一股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风潮。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药神》,票房和口碑双双大爆。该片导演文牧野一直崇尚韩国电影将社会话题和类型片结合的创作手法,《我不是药神》的成功证明了这种手法在国产片中的可行性。

此后,有关注女性群体的《找到你》《送我上青云》,关注校园暴力问题的《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还有轻松温情的抗癌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关注原生家庭问题的《我的姐姐》,它们都以现实话题为核心,通过细腻的讲述,最大程度地引发了观众的共情。这些都是现实题材电影在文艺片和类型片之间博弈的共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