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文化产业  建筑  半岛诗坛  /佟涛/  雅集  /刘瑶/

社区书院“样板间”打造十五分钟科普生态圈

社区书院“样板间”打造十五分钟科普生态圈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党建引领基层科协建设暨社区书院工作交流会”上,市科协公布了一批有人气、有特点、有创新的社区书院“样板间”。它们有的建在商圈中,成为白领们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充电”之所;有的建在社区里,通过中央厨房“你点单,我配送”的模式,让居民们自主“订制”科普大餐;有的干脆建在退休老党员的客堂间,驻村干部搭起直播机位,开设手机“扫盲班”……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将“社区书院”建设工作纳入实施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上海市科协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和推动下,以打造“社区书院”基层科普服务作为“党建+科建”的落地新模式,创新推出“科普经理人”制度,努力打造百姓家门口的15分钟科普生态圈,以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涵养城市品格、助力城市软实力建设。

目前,上海已建成131家社区书院,覆盖全市16个区,近75%的社区书院配备了科技志愿服务团队,400多支科技志愿服务队伍、14000多名注册科技志愿者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去社区书院看看、坐坐、玩玩,认识新朋友,学习新知识,正成为上海市民亲近科学的“新时尚”。

“你点单、我配送”,书院里有什么居民说了算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活跃着一支由30位居民和基层工作人员组成的科普志愿服务团队。两年来,他们利用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的“三会”体系,摸索出一套社区居民“你点单、我配送”的科普模式,成为“上海社区书院示范引领单位”。

要支撑起居民的“点单”需求,首先得建一个内容充实的科普资源库。五里桥街道社区书院充分利用遍及全市的科普场馆资源,与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青少年科技探索馆等组成了“五里科普朋友圈”,确保每年向社区居民提供6场高品质展览、12次线上线下活动和10次居民区配送服务。

“建好社区书院既是为百姓送科普,又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五里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益晓菁说,科普让社区居民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相互包容、相互认同的理念,陌邻社区“熟”了。

“科幻风”书院开出科学图书馆,打造科学家摇篮

遍布全市的131家社区书院中,去年底刚刚建成的陆家嘴街道社区书院颇为“年轻”,短短几个月探索,就被授予“上海社区书院特色创新单位”。

创新新在哪儿?陆家嘴街道工作人员吴昊昊说,针对周边人群知识水平高、科技兴趣浓的特点,陆家嘴社区书院开出了一家科学图书馆,其中不少是人工智能、编程类书籍。书院的整体设计走的也是“科幻风”:一进门就有小i机器人引路,虚拟现实、热感触点、3D投影等炫酷装备一应俱全。

“我们想把社区书院打造成科学家的摇篮。”吴昊昊说。为此,他们开辟了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科普空间、组建了“科学俱乐部”,请来在全国大赛上获奖的科技老师传授科学内容,与辖区内20多家单位组成科学矩阵……针对双职工的“带娃难题”,社区书院还在探索可行方式,为社区白领“减负”。

白领、老人全覆盖,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眼下,上海社区书院建设正处在由“点上探索”转向“面上铺开”的阶段。继在社区建成一家社区书院后,今年普陀区长征镇又在“天地软件园”中开出了一家新书院,成为“最具人气社区书院”。普陀区长征镇副镇长沈燕表示,园区内500多家优质科技企业本身就是丰富的科普资源池。针对园区内白领对养生、艺术方面的需求,书院将邀请专家团队来为白领“上课”。

同样获评“最具人气社区书院”的普陀区甘泉路街道沪太片区社区书院主要服务老年人。疫情发生之后,老年群体学习智能手机的需求激增。社区书院以此为抓手,从下载微信软件开始教学,开发了8-10节左右的培训课程,让老人们在生活中顺利“亮码”,与信息生活接轨。

从田间地头的“水乡学堂”“农家会”,到楼宇商圈的“科学咖啡馆”“汇科厅”、家门口的“科学社”,不同风格个性的社区书院不仅打通了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更让科学精神在润物无声中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