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022  青岛  2023  文创  建筑  文化产业  /峰会/  /佟涛/

数字化如何赋能非遗传承?专家:须理性构建文化为“内核”的专业体系

  中新网7月30日电(记者 应妮)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29日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新活态’”,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社会传播和全民共享,加强全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数字化如何赋能非遗传承?专家:须理性构建文化为“内核”的专业体系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受众、呈现方式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全球化、数字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现代化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非遗是历史的光芒,数字是当代的符号,非遗要从历史走向当代,必然要汲取科技,融入生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论坛致辞时说。

  据介绍,非遗数字化历来备受重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开启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之旅。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非遗数字化在全球得到更广泛的重视。

  回看近十年,中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也获得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非遗对于数字化的借力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助力保存、记录、展示的辅助性工具,逐渐进化为助力创新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与科学动力。

数字化如何赋能非遗传承?专家:须理性构建文化为“内核”的专业体系
 

  王晓峰指出,数字化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使非遗保护工作在记录、展示、生产、销售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但我们也注意到,数字化技术与非遗创新性发展的融合仍处在初期探索阶段。我们应理性地构建非遗的数字化,正确认识到数字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进程中,需要探索数字技术和非遗保护传承之间的平衡。如果数字化与非遗的结合只重‘形’而忽略‘文化内核’,在此基础上的活化创新就会失去非遗独特的表达特性与文化内涵。为此,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成立了‘非遗数字专业委员会’,从专业的角度倡导、推动更为广泛、更有深度、更具活力的非遗数字化工作,大力推动非遗的数字化应用。”

  他认为,非遗与数字的结合,是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是文化数字化扎根群众的实践。数字化助力非遗飞上广阔的“云端”,也进一步丰富非遗保存保护、传播传承的方法途径。“非遗数字”就是把传统的、历史的非遗,以当代的方法、科技的手段展现出来,传播开来,传承下去,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吉狄马加结合生动案例,以《在数字化的今天,文化遗产中的“活态”纪录及其价值》为题作主旨演讲。他特别提及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格萨尔。

  “因其活态,所以一直在变化,就要用新的数字化技术,把他们这些不同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今后再用数字化手段来分析这些异同。对于这样一部宏大活态的史诗,如果将来要出一个比较规范、相对完整、便于传播的版本,我认为只可能通过数字化来完成。”对此他表示非常期待。

数字化如何赋能非遗传承?专家:须理性构建文化为“内核”的专业体系
 

  论坛上,相关学者专家,围绕数字化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数字非遗对人文经济赋值、非遗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等话题展开演讲,深入探讨新时代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路径。

  据知,论坛同期开展的扎鲁特旗非遗馆,则通过历史、民俗、工艺、文创、生活方式等不同视角,集中展现了当地丰硕的非遗保护成果,这也是全国首次以蒙古包为原型搭建的非遗主题展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