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打造精致文化 绽放一城繁华

作者:张华   来源:青岛日报   时间:2016-06-30
  从事建筑设计的韩伟,寻找文化感觉,没有选择留在北京,却选择来到青岛,在大学路40号院开办了“橙橙书院儿”。与中山路的商业气质不同,作为青岛最老的街道之一,大学路这些年悄悄地生长出三四十家和“橙橙书院儿”一样追寻文化品位的咖啡屋、照相馆和西洋杂货铺,其格调似是旧时光里的斑驳记忆在今朝的遥想。
 
  而这仅是丰富这片城区的万千影像之一。市南区,青岛开埠的根脉在此,精华亦在此。这些年,黄县路上的骆驼祥子博物馆、龙江路上的赵太侔故居、保定路上的1903里院客栈以及湖北路17号德国水兵俱乐部……曾隐匿在城市中的岁月记忆正在走出“深闺”,无论都市精英还是普通百姓,都能在此品享繁华表面后的从容淡定,从时光雕琢的风骨中,找寻到精神归宿。
 
  当然,老城文化并非市南区深耕的全部。从太平角往东,自1994年市政府东迁,二十余载,这里从乡土文化迅速蜕变为城市的文化先锋,在现代与时尚的裹挟下,实现了与世界脉动的接轨。
 
  市南区委书记王久军这样诠释文化对于区域发展的意义:“作为青岛市的发源地,市南区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国际一流的滨海岸线、浑然天成的城市风貌,在文化强区建设中,我们有传承提升,有融合创新,但是不管怎样,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要落脚在文化惠民上,要让市民成为幸福生活的主角。”
 
  正是为政者的这一份对文化的敬畏、对文脉的珍视、对文明的承担以及对市民的情怀,才有着55万人生活于此,在家门口品味精致生活的一城繁荣。
 
  顺应民需,基层文化走向时尚
 
  在市南区100余家咖啡馆和青年旅舍中,“啡阅青岛”不是一个生搬硬套的政府公益项目,而是一种政府与参与者两厢情愿的共建共享。
 
  在“橙橙书院儿”,市南区图书馆的图书被免费配送至这里。书院主人韩伟可以根据顾客的读书需求定期去区图书馆自由选书,读者也可以在他的书店实现统借统还——这种“放权”让这家独立书店参与公共阅读服务的意愿更加强烈。韩伟告诉记者:“我参与了‘啡阅青岛’的文案设计。我设计的海报,提出了一种阅读态度:拼颜值的时代,书,不介意做最高端的化妆品。”
 
  这是一种 “政府提供、企业参与、市民受惠”的多赢选择。公益图书馆搬进咖啡馆,新增阅读空间近2万平方米,增加图书阅读量近15万人次,让文化惠民思路不再孤立于政府办的文化设施中。对于本有公益之心的民间文化载体,政府向他们打开大门,并对其公益行为进行了“托底”,何乐而不为?
 
  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方健介绍说:“这些年,市南区通过调动全社会各类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社区基层、全域统筹为重点,做精做细文化供给渠道,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区域优质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其宗旨就是要为辖区居民服务。”
 
  与政府期待的不谋而合,这种顺应民需之举,令市南区的基层文化变得愈发时尚起来。
 
  社区文化 “全面开花”并且升级提档:在推进“啡阅青岛”项目的同时,市南区将公共阅读设施建设列入区办实事,建成65处社区图书馆,全部实现与全市各大图书馆网络的统借统还,形成覆盖全域的“社区图书馆集群”;老建筑聚集优势凸显,引进文博场馆、独立书店等业态,良友书坊、猫的天空之城、青岛文学馆等特色场馆陆续建成开放,嘉木、赞一等20余家民营美术馆先后落户,形成了独特的“美术馆现象”……
 
  “欢起剧社”是市南区为民送服务的一张社区公益文化品牌,目前已集中打造10处社区公益剧场,选定专业演出团体举办百姓时尚秀、综艺曲艺等公益演出 100场。
 
  “社区供给模式得到了创新,目前,‘欢起大本营’快闪活动网络点击量达到50万人次。而且,这种作品与居民的现场互动,也为作品创作和打磨带来灵感。在‘群星奖’奖项大幅度锐减的背景下,我们的曲艺作品《‘鸡’不可失》过关斩将,作为山东省代表作品参加全国评奖。”说起“欢起剧社”来,市南区文化馆的李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美展——这一带着 “小众”倾向的艺术形式在市南区正在因为“公益+专业”而变得日益大众化。市南区整合专业文博场馆、艺术机构,创新发起公益美展进社区活动,开创了文化艺术走进群众、贴近群众、吸引群众、感召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模式。目前,已联合嘉木美术馆、青岛市集邮协会等机构,推出社区公益美展、邮展、影展、工笔铁线艺术展、民俗艺术展等主题活动60余场。
 
  耳濡目染,文化视角“德”润市南
 
  俗话说,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以“文”化人可以因爱好而生发出一种聚合力,这犹如春天的一粒种子,在持续发酵中加快市南区文化传播的速度,文化之魂立体呈现,文化自信处处彰显。
 
  市南区65个社区是文化力量发酵最充分的地方,居民生活于斯,在遍地“开花”的高雅艺术作品熏陶下,启迪思想,温润心灵。
 
  据了解,市南区以品牌项目带动文化服务升级,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让高品质的艺术资源深入社区,并拓宽了文化产品的供给渠道,为居民提供了内容更为丰富、品质更为高雅的文化产品。
 
  在盐城路社区,以“家”文化为引领,利用“O2O”模式培育线下 “小白桦”文学社、“和事佬”协会、“创益客”训练营等十余个微社团,组织国学诵读班、年味道民俗文化大集等,以春风化雨的方式传递正能量,提升个人修养。
 
  在八大关街道红岛路社区,爱好剪纸、绘画、泥塑和书法的居民无人不知“宋文铎工作室”。宋文铎是青岛市十大民俗艺人,擅长剪纸、泥塑等。社区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开设泥塑、剪纸、书法等培训班,每个班有二三十人。而在八大关街道,像这样的民艺达人、大学教授、音乐家和艺术家不在少数,街道、社区挖掘和整合这些资源,成立了不同特色的“文化据点”,在文化能人的示范引领下,左邻右舍的居民聚在一起写诗、练书画、谈艺术,在沟通交流中汲取文化和道德养分。
 
  “我们一直以文化人的理念来提升居民素质,让居民了解自己有什么文化家底,增强居民对家园的自豪感、归属感。”市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数年的精心培育和引导,打造了一方有灵魂、有内涵的文化高地,公民道德建设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2013年、2015年市南区连续两届获得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称号。
 
  《规划》引领,文化潜力破茧而出
 
  2010年,黄县路上一处曾经萧索的院落获得新生:骆驼祥子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这是全国首个以文学作品命名的博物馆。
 
  博物馆常务馆长吕谊告诉记者:“六年来这个馆已接待30多万人次,黄县路越来越有书卷气。来这里的多是大学生、情侣,还有日、韩等国的游客。”或许是“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最近两三年间,黄县路热闹起来:影视剧组频繁光顾韦迦青年旅社拍摄;咖啡馆“冒”出近10家,长颈鹿咖啡馆在这条路上开了第二家;4月底,求索书店开门纳客……
 
  老青岛人并不陌生的里院同样显露出商机。保定路10号就有这样一处里院建筑,近年来通过修旧如旧的改造,变成 “1903里院客栈”,不少人慕名而来,感受这处老院的百年沧桑。“2015年的出租率为85%,背包客、画家是住宿的主力。”经营者介绍说。
 
  最近,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师马达正在为德国水兵俱乐部“重出江湖”而奔忙。去年10月,马达在德国用一个月时间查阅了曾在德占青岛时期出版的一万多份报纸、一万多张照片,大海捞针般寻找德国水兵俱乐部的历史踪迹。德国水兵俱乐部的文化地位在我国15位电影史博导和专家盖棺定论后,将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而在文化经营者那里,这一事件将触发公众对老建筑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深层次认识和行动。
 
  这些年,结合老城区保护更新,市南区采取成熟一处保护利用一处的办法,引进了符合城市发展的一些文化业态,老建筑保护利用路径得到拓展,民间文化载体的活力也被激发,老城区的文化潜力正在破茧而出。
 
  据了解,这种破茧之势得益于《市南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在市南区全域构建起“一核一体两翼”发展格局,推动了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时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一核,即以创意100、国际动漫园为重要节点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核。一体,即以小鱼山名人故居、八大关欧陆风情建筑等为主轴线的中部人文历史文化发展综合体。两翼,即以时尚闽江特色街区、奥帆时尚商圈为核心的东部时尚休闲文化发展翼,以中山路和团岛改造为发展契机的西部老青岛风情文化发展翼。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创意100产业园、银海大世界文化旅游休闲园、国际动漫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聚集相关企业500余家。
 
  作为青岛文化创意先锋城区、国内时尚中心,在政府“有形的手”、市场 “无形的手”、企业“求变的手”的有力联动下,市南区还将会激发出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