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022  青岛  文创  建筑  2023  文化产业  /峰会/  /佟涛/

山东省科技奖揭晓 青岛百项成果获奖一等奖翻番

山东省科技奖揭晓 青岛百项成果获奖一等奖翻番

半岛记者 王丽平 报道

本报7月2日讯 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2日在济南举行,共授予245个项目(人选)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青岛共有100项成果获奖,占全省的41%,其中牵头完成85项,同比分别增长52%和63%;获奖项目中,青岛单位牵头完成一等奖10项,在省奖一等奖总量压缩16%的情况下,较去年实现翻番,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据悉,在青岛牵头完成项目中,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强”产业领域项目占71%,涉海项目中青岛牵头完成项目占全省比例达88%。获奖项目中企业主持完成31项,占青岛牵头完成项目总数的36.5%,同比增长82%。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畜禽新疫苗技术创新体系”项目获全省唯一一个企业科技创新奖。

此外,青岛获奖项目中,产学研合作项目达48项,占比近半。9项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全部由驻青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在卫生健康领域,青岛共有9个项目获奖,涵盖肿瘤、角膜炎、阿尔茨海默病和妇儿等多方向,为近年青岛在该领域获奖最好成绩。

“种花生”种出省科技最高奖 农业专家万书波曾创造花生实收亩产782.6公斤世界纪录

7月2日,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举行,会上宣读了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人选),万书波获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授予“典型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及调控方法原理”等29项成果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8项;授予“宽带信号实时测量分析技术及仪器开发”等13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授予“山东省化肥减施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等199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5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105项;授予皮特·谭伯格教授等三名外籍专家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据介绍,万书波,男,1962年10月生,山东省栖霞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现担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从事花生栽培研究39年,紧密围绕生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在花生高产与品质栽培理论和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建立了花生单粒精播高产理论与技术,解决了花生传统2粒或多粒穴播用种量大、群体质量差的问题,创造了实收亩产782.6公斤世界纪录,成为我国花生种植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创建了连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发现花生根系分泌的化感物质是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解决了连作花生减产严重的问题;建立了春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解决了春季升温慢、生育期积温不足的问题,树立了我国大面积高产典范;创新了粮油均衡增产种植制度,发展了麦油两熟双高产技术,创建了玉米花生宽幅间作高效种植模式,引领了我国花生面积持续扩大;创新花生高油和高蛋白栽培理论,创建了花生品质评价基础标准,首次完成中国花生品质区划,建立了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促进了我国花生专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种植,实现了品质和产量协调提高。

万书波目前出版著作21部,发表论文2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制(修)定行业标准25项、省级标准4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首位2项;首位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团队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技术成果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其学术成就促进了作物栽培学科发展,为我国花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新锐大众、齐鲁壹点综合整理

山东省科技奖揭晓 青岛百项成果获奖一等奖翻番

“厄尔尼诺”啥时来,一算一个准

中科院海洋所王凡团队成果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半岛记者 王丽平 徐杰

7月2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团队的成果项目“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盐结构与变异的关键过程和气候效应”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奖项是山东省内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级别奖励。这是山东省海洋科学界10年来首次获得该奖项,凸显了近年来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迅猛发展。

该项目成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元龙介绍,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是全球海洋最大的暖水区域,其高海温促进了大气强烈的对流运动,是驱动热带大气环流的主要热源,也是东亚季风和厄尔尼诺现象的策源地。暖池的温度和盐度结构(简称“热盐结构”)是维持其表层高海温的关键,而其温度和盐度的变异则能导致多种重要气候现象。暖池储存的大量热水,只要有一小部分流动到东太平洋,就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改变世界各地的天气格局。

据介绍,王凡团队自2009年就开始集中研究暖池,历经多年探索和研究,实现了对暖池核心的全深度潜标观测,获取了温度、盐度和海流的连续观测资料,从而完整刻画出暖池的三维热盐结构。“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暖池温盐变异的主要机理,并发现了暖池温盐变异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我国华南降水变化的重要影响。”李元龙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暖池的盐度变化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阐释了暖池海温异常增暖造成我国华南秋季严重干旱的机理,为科学预测和应对这些气候灾害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新的历史数据订正方案,有效提高了暖池乃至全球海洋温盐资料的质量,发展出了新型的气候变化预报系统。据了解,该系统将厄尔尼诺现象预报时间提前至半年甚至更早,自2014年投入使用,对近年来的所有强厄尔尼诺现象都做到了精准预报。同时,该项目引领着对暖池的科学认识由“准二维”向三维的发展,初步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

据了解,热带西太平洋是我国经济活动和国防安全的关键区域。该项目取得的学术成绩,加强了我国在相关学界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了由我国发起并主导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国际合作计划的实施,为落实“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强国建设”和“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个体化精准治疗膀胱癌青岛医生“有理有据”

半岛记者 王丽平

7月2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举行,青大附院牛海涛团队的“泌尿系肿瘤微环境及代谢模式系列研究”项目,获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牛海涛介绍,该项目创造性地构建膀胱癌微流控三维共培养平台,对肿瘤微环境代谢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候选靶点,为膀胱癌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及联合靶向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牛海涛是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泌尿外科主任,也是“泌尿系肿瘤微环境及代谢模式系列研究”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他介绍,膀胱癌是全身第十二位最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肌层浸润性膀胱癌5年生存率仅为60%左右,而晚期膀胱癌5年生存率不足5%。近年来,肿瘤微环境在探索肿瘤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该团队利用微流控芯片模拟肿瘤微环境在体外建立仿真实验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细胞成分的4种细胞三维共培养,最大程度模拟肿瘤在体模式,并以此建立化疗敏感性筛选平台,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牛海涛说,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具有代表性的肿瘤之一,希望团队成果能为将来新的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牛海涛作为青大附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长,带领132位队员在52天中救治97名患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岛城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