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022  青岛  文创  建筑  2023  文化产业  /峰会/  /佟涛/

青岛出台近年来首个针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支持政策

城市把握风口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能否借势发展新产业,还取决于能否借势完成传统产业的凤凰涅槃。

青岛,这座努力想要不再错过任何机会的城市,行动起来了。

9月2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青岛近日出台的《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这是近年来青岛首个专门针对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课题,青岛立下目标、定下决心、绘好路径。

“到2022年,纺织、纺织服装服饰、食品制造、酒饮料精制茶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等7个传统行业实现 ‘三个转变、五个提升’。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冯伟介绍,即生产制造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产品供给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变,产业生态向特色化时尚化转变;7个传统产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生产效率、集约水平均取得较大提升。

机会稍纵即逝。这或许是青岛传统产业追回失去的时间的最后机会。青岛已经做好准备,要以冲刺的速度跑完全程。唯有此,青岛才能在追逐工业互联网之都新愿景的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没有夕阳的产业

某种意义上,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观念比实际举措更加重要。

“青岛传统产业的最大短板,在观念。”对青岛存在的问题,有专家毫不讳言。

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低端的代名词,更不是不赚钱的产业。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曾强调,传统制造业不等于产能过剩,也不等于低端产业,更不等于夕阳产业。“传统制造业关键是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传统制造业有极其美好的发展未来。 ”

在我国,传统产业仍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工业和信息化数据显示,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仍然是工业经济的主体。

传统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不仅为社会提供必要消费品,还是稳就业的重要行业。更重要的是,也是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来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很多新兴产业都来自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可以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系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

无数的例子表明,优质的传统制造业可以成为最亮丽的名片。

青岛政策的出台,无疑将助推这样的观念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引领观念的全方位转变。

大变革带来大机遇

危中藏机,疫情加剧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风口,也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今年5月,青岛举办的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樊纲就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但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却仍有巨大潜力。

他表示,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从经济学角度,进入了高消费阶段,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储蓄比重降低。全国14亿人口将给消费品市场带来巨大潜力。疫情虽给线下消费带来一定影响,但线上消费却迅猛发展。未来,随着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灭绝对贫困,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低收入阶层消费潜力会逐步提高,将进一步带动消费品制造业增长。这将带来产业重组和洗牌。在他看来,市场订单会进一步向有优势的企业集中,订单已经很少、处在边缘状态的企业将被淘汰。疫情的到来则会加速这一进程。

青岛不乏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企业。抓住机会,就有可能借势做大做强,重新改写产业竞争格局。

传统产业所能具有的强大活力,在今年的资本市场上也屡屡得到体现。

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的城市并非只有青岛。

今年3月,深圳出台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4年,形成2-3个千亿级和若干个百亿级结构优化、国际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

青岛迫在眉睫

青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传统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 “上青天”时代的纺织业、“五朵金花”时代的家电、啤酒饮料、食品等轻工业,哺育了这座城市“青岛制造”的名片。

即便在当下,汽车、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在青岛成长壮大,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在青岛工业中仍然占有一定比重。冯伟介绍,统计局数据显示,消费品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8%左右。

但与过去相比,这些产业却有些褪色。“从整体来看,传统产业普遍存在竞争优势不足,比较优势以及后发优势正逐步消失。 ”冯伟介绍。

他举了若干例子。比如家具,主打实木家具的一木家具过去在全国十分知名,广告词“没有一木不成家”几乎家喻户晓。即便是现在,一木在实木家具领域依然占据很大比重。再比如皮鞋,青岛的孚德女鞋、金羊男鞋都曾在国内十分有影响力,但如今都销声匿迹。

这也是迟迟没有新的“青岛金花”出现的重要原因。在刚刚公布的中国500强榜单中,青岛并没有新面孔出现,令很多人唏嘘。本土潜力传统产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是一个重要的破局之道。

全要素发力

青岛瞄准痛点、短板,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发力。

冯伟介绍,我市将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结合我市传统产业基础,突出工业互联网的引领赋能作用。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复制扩张。青岛要培育传统产业工业互联网生态,支持3000家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打造一批传统产业的AI深度应用场景,推动6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加快实施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产业链和供应链完善延伸,注重打造体系化发展的产业格局。从四个环节加强产业体系化建设。一是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公共平台以及工业设计机构合作,创新驱动促进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升级换代;二是通过建设传统特色产品街、开展网红带货和网店直销、参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展会等,多模式营销提高“青岛制造”影响力和品牌竞争能力;三是依托产业集聚区、示范园区等产业载体,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同行业中的头部企业,龙头带动做强做长产业链;四是支持各区市围绕本地传统产业基础和优势,倾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推动7个传统产业向产业化纵深发展。

突出政策支持引导作用,集中发力推进传统产业实力跃升。一是用足用好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二是加强“品牌之都·工匠之城”宣传,在重大节会活动设立专柜、专栏、专区推广,培育更多区域品牌和新兴品牌,打造“青岛金花”新族群。三是围绕各区市特色传统产业,制定扶持本地特色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行业协会、展会平台、园区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传统产业的承载力和影响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市政府在应对疫情影响资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决定每年拿出1200万元,对传统产业发展工作成效明显的区市给予奖励。

七大产业“三个转变、五个提升”

三个转变

生产制造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赋能转型基本完成,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广泛应用,智能化制造、柔性化制造水平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

产品供给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变。从以贴牌生产为主向以生产自主品牌为主转变,青啤集团、即发集团、明月海藻集团等龙头企业继续保持国内同行业第一方阵地位,并新增10个全国知名品牌。

产业生态向特色化时尚化转变。海洋特色、老字号特色等优势更加突出,科技赋能、设计赋能推动传统产业时尚化水平全方位提升,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发展生态更加优化。

五个提升

产业规模取得较大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新增5家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培育3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

创新能力取得较大提升。新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新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6个,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家,新增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0家。

品牌影响力取得较大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名牌,新增全国单项冠军企业5家,新培育“青岛金花”品牌20个。

生产效率取得较大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完成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比2019年平均提高20%。

集约水平取得较大提升。新培育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3个,新认定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1个,各产业形成配套比较完善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