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022  青岛  文创  建筑  2023  文化产业  /峰会/  /佟涛/

【乡村振兴看崂山】打造齐鲁样板 谱写新版“富春山居图”

【乡村振兴看崂山】打造齐鲁样板 谱写新版“富春山居图”

(东麦窑社区“仙居崂山”主题民宿项目)

青岛新闻网11月3日讯(记者 朱颖 通讯员 梁太宏 张峰 宋宝峰 王晓萍)建立社区干部“选、育、管、用”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成立7个“党建产业联盟”,培育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4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距年底收官还有两个月,漫步崂山城乡,看到的是美丽乡村与城市共进共美,融合发展喜人景象,处处能感受到的是干部群众决战决胜的冲刺劲头和豪情。

崂山区位于青岛市东部,下辖5个街道。163个社区中农村社区139个,占社区总数的85.3%,城乡二元制结构明显。近年来,崂山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委对深化拓展“莱西经验”的要求,不断继承发扬、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时代内涵,在实践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行,走出了一条“组织强、队伍硬、服务好、乡风淳、民心和”的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选出来”向“选好”“配强”转变

——筑强堡垒建立健全选育管用机制

强堡垒,从选对一个人开始。晓望社区是崂山脚下一个山青水秀的山村,以前由于发展思路不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群众守着金山银山叫穷,昔日的“老典型”、“老先进”被甩在后面。李泽兵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后,带领社区党员群众以万亩山林为依托,充分挖掘当地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二龙山国家AAA级景区,建设了生态农业观光区,每年接待游客17万余人次,集体收入每年增加360余万元;组织社区1500余名茶农和8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抱团发展,培育了“甘霖春”自主品牌,探索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的新路径,每亩地每年为居民增收4.8万元,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级茶叶合作社”“山东省十佳订单销售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荣誉称号。李泽兵本人也于2018年7月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晓望社区的变化是崂山区持续通过选好一个人,带好一班人,聚起一群人,带富一个村的一个成功案例。

【乡村振兴看崂山】打造齐鲁样板 谱写新版“富春山居图”

(流清湾党建产业联盟)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怎样,“关键少数”至关重要。围绕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三农”工作队伍,进一步明确社区书记选任标准,健全备案管理制度,细化7项任职调整流程、规范完善书记档案,从严从实把好选人用人关口。实施“人才回引”和社区后备人才递进培养计划,挖掘出382名本土优秀人才,建立社区后备人才库,确保从“好人”中选“能人”、“能人”中选“好人”,为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人才储备和组织保障。

依托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干部教育基地,采用“封闭管理+集中授课”模式每年对全区260余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进行集中轮训,区委主要领导每年亲自上党课,推动社区干部强党性、守纪律、讲规矩、提素能。出台社区党组织书记考核管理办法,将班子建设、社区治理、服务群众、民主管理、区域化党建等11项具体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制定社区干部底线管理办法,对违反底线情形的社区干部,分类实施4种组织处理,强化社区干部纪律规矩意识。探索建立社区小微权力清单,梳理出涉及社区事务、基层党务、扶富帮困、印章管理等5大类10项权力清单。严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关爱。建立农村干部“基础报酬+绩效补贴”的结构性岗位补贴长效机制,落实社区干部免费体检制度,每年安排30余万财政经费用于社区书记主任体检,深度挖掘宣传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中涌现的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先进事迹,多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获评省市级“担当作为好书记”。

围绕打造过硬支部,崂山区从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组织设置、班子队伍建设、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9个方面着手,建立基层党组织“1+7”标准化体系,出台《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标准》;配套制定《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达标升级考核管理办法》,每年采取“支部自评—上级考评—会议审评—组织联评”的方式,划分1—5个星级等次,与评优评先、政策扶持、保障激励等直接挂钩。

特别是对评定为二星级以下的,直接确定为软弱涣散社区,出台《软弱涣散社区治理整顿“三要四不准”规定》,明确1名区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社区、1名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包社区、1个区直部门结对联系、1个工作队靠上整顿、1名第一书记驻点帮扶,形成攻坚突破合力,集中优势力量推进治理整顿。创新实施“三建联动”网格化治理,将全区划分为654个网格,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配备专职网格员735人,随时随地掌握影响社区和谐的突出问题。抓实农村区域化党建,全面建立街道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和管区共建议事会,吸收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兼职委员,组织18个城市街道管区和涉农街道管区结对联系,打造共驻共建、共享共赢的党建共同体。

组织领航、干部领头、工作领先。目前,崂山组织优势已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驱动效应正在不断放大。近三年来,崂山139个农村社区中,已涌现省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4个;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37个,培育出松山后、东麦窑、唐家庄、周哥庄等10余个“有颜值、有气质”的党建示范点。

【乡村振兴看崂山】打造齐鲁样板 谱写新版“富春山居图”

(评选社区“小名人”)

从“单打独斗”向“集群作战”转变

——党建产业联盟探索农村集约经营实现新路径

青山碧水、云雾缭绕、流水潺潺……寒霜已近,但是,在王哥庄街道“标山田园综合体”,依然游人不断,人们逛逛茶园,赏秀美自然风光,去唐家庄社区打卡网红民宿……据介绍,由唐家庄、庙石、张家河三个社区共同打造这个田园综合体,是崂山区通过组建党建产业联盟,以党组织融合全面推动村庄融合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

“为避免各社区单打独斗、重复建设,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串珠成链’,一体推进,全域提升,找到了发展的‘金钥匙’,实现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社区群众三方共赢,在乡村振兴中探索共同富裕的有效实现形式”,崂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两新组织工委书记孟兆轲表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关键抓手。针对跟风发展、盲目建设、产业发展雷同,造成农村发展“点强面弱”,难以“串点连片”的实际,崂山区打破“就村抓村”“就事抓事”的路径依赖,结合全区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建设,由3个涉农街道党工委发起,把地域相邻、产业相似、强弱不均、禀赋各异的社区“融”为一体,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资产,把分散的资源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推进社区综合开发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先后组建了沙子口流清湾、王哥庄标山、北宅周上路等7个各具特色的“党建产业联盟”,辐射周边27个农村社区、13个“两新”组织、15个机关事业单位,盘活乡村现有的土地、资金、项目和人力等资源要素,实现以组织融合推动发展融合、以党建一体化推动区域发展一体化。

形成产业“雁阵”。依托联盟内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推动社区与社区、社区与单位“众筹发展”、合作共赢,激发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在沙子口街道,流清湾“党建产业联盟”组织辖区东麦窑、西麦窑、流清河等3个社区与青岛祥源旅游发展公司联合成立青岛流清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祥源公司专业团队为主导谋划运营,差异化推进3个社区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着力打造了以魔方公园、主题民宿、海上旅游等新兴业态为特色的“流清湾滨海度假风情带”。项目建成后,联盟内每个社区每年至少实现40万元的收益。

【乡村振兴看崂山】打造齐鲁样板 谱写新版“富春山居图”

(社区小名人广场)

构筑全产业链条。党建产业联盟依托崂山全域旅游资源,带动成员社区提质乡村旅游、康养休闲等项目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王哥庄街道标山“党建产业联盟”以标山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平台,打造集游览观光、休闲采摘、乡旅民宿于一体的标山乡村生活体验示范带。在联盟推动下,唐家庄社区引入专业团队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社区闲置民宅,打造“崂山•唐庄”品牌民宿,一期3套民宿投入试营业,社区集体从每套民宿中获得不低于4万元的年保底收入;庙石社区利用凝真观等文化资源,实施竹林公园、美丽茶园、鱼家沟滨水步道建设,高标准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目前已现雏形;张家河社区成功引入养生谷项目,推动形成集中药种植、中药研学、中医养生、药膳餐饮、养生课堂、健康养老等元素的健康养生产业链。

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深入挖掘辖区乡村产业内涵、特色和潜力,共同打造做响优质品牌。北宅街道两河“党建产业联盟”以凉泉理想村为中心,在全面实施综合管线入地、环境整治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基础上,引入乡村建设知名企业乡伴集团,青年国际乡村双创中心、陶艺工作室、植物生活美学馆等10余个项目落地,打造了生态绿色乡村北方典范。目前,已打造了枣行“多肉村”、毕家“蓝莓村”、华阳“状元红”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推动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如今,在崂山,一个个美丽乡村、美丽景点,通过特色示范带串联,有效带动沿线产业发展,一个个新型社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了美丽蝶变……

“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八小工程”探索社会治理有效之道

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桑园社区,活跃着一支由16人组成、平均年龄为60岁的“桑园大妈巡逻队”,她们走街串巷进行安全宣传、交通疏导、纠纷调解……为社区点亮了“平安灯”。在沙子口街道东麦窑社区,由3名法律顾问、4名社区工作者和5名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调解员队伍,成功化解了涉及资产改制、集体经济发展、坟墓整治等矛盾隐患10余起,没有发生一起走出社区的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

这是崂山区在实施“八小工程”中推动乡村治理由“村民自治”为主向“多元共治”转变的两个具体而微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崂山区积极填补基层治理制度的“断层”和空白点,探索“治理有效”的实现途径,将自治、法治、德治的相关要求在基层具体化、形象化,全面实施乡村治理“八小工程”,有力地提升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围绕推行“小公约”,组织139个社区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行为规范,把法律之外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上升为《居规民约》。把森林防火、社区改造、违法建设、文明祭祀、缠访非访等相关约定纳入其中,并将执行情况与社区福利待遇挂钩,增强了制度刚性约束。同时开展各家各户晒家规家训活动,厚实了乡村文明的“里子”,促进乡风文明提升。围绕健全“小民主”,完善党组织领导的社区重大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制定社区事务管理“三议两审两公开”工作法,推进社区事务阳光运行、阳光操作,去年以来未发生因履行民主程序不到位而发生的信访事件。围绕深化“小服务”,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完善为民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全区66项公共服务事项可在街道以下层面“一次办好”,群众零跑腿比例达到了75%。疫情防控期间,开启战时贴心服务机制,组织成立了260余名青年志愿者担任“买手”的“帮买团”,服务社区困难群众、孤寡老人5200余人次。

【乡村振兴看崂山】打造齐鲁样板 谱写新版“富春山居图”

村规民约。

聚焦抓实“小调解”,深化“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加强社区“和事佬”队伍建设,组织有威望、有热心、有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组建矛盾纠纷调解员队伍168个,第一时间化解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力促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问题能解决。聚焦维护“小平安”,结合平安智慧社区、“雪亮工程”,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通过建立青年先锋队、巾帼服务队、平安志愿队、大妈巡逻队等210余支平安志愿者巡逻队伍,开展“我为大家看一夜,大家为我看一年”活动,引导党员群众看家护院、“巡逻打更”,确保社区安全稳定,在重大活动、疫情防控、护林防火等重点工作中,参加群防群治志愿者达到3.7万余人,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深入培育“小乡贤”,整合社区在党政机关、科研机构、教育卫生、“两新”组织等领域先进群体的资源力量,培育富有社区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正能量文化,引导有德才的社区在外人士依法有序参与乡村治理、为社区捐款捐物,助力社区加快发展。精准选树“小名人”,常态化评选社区“好媳妇”“好婆婆”“孝子女”“好少年”,扩大榜样模范群体数量,先后评选出各类先进典型520余人,涵盖创业带富、热心公益、见义勇为等10余个类别,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广泛推行“小家训”,在社区统一制作特色牌匾,逐家逐户悬挂展示,引导居民传播治家格言、讲好家风故事、传承优秀家风,推动形成了家风正、民风淳、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乡村振兴让一个个崂山农村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问题是时代声音,实践的起点。于田地中诞生的“莱西经验”,是乡土中国最真实的声音;于基层党组织经过实践探寻的方法,是最扎实的问题解决之道。新时代新起点,崂山1323个基层党组织、3.1万党员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拓展需要回应时代需求,不断打造“莱西经验”升级版,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加快发展的“助推器”、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广大群众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