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青岛、潍坊、淄博四市联手,“氢”装上阵,全国示范,五年“交卷”
大象也能跳舞。能源大省、化工基地山东,正在加速“氢”转型,开拓“碳中和”的山东路径。
4月16日,随着科技部与山东省政府“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框架协议的签署,山东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示范省份。
见证协议签署的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这)对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
借此走出一条模板性道路,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这是山东肩负的使命。
“氢能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实施周期5年,主要在山东济南、青岛、潍坊、淄博四市开展示范工作。以“一条氢能高速、二个氢能港口、三个科普基地、四个氢能园区、五个氢能社区”为建设目标,加快氢能进入居民能源消费终端,为打造“氢能社会”奠定基础。
氢能是一种清洁脱碳、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也是可再生能源储存和转化的理想载体和媒介,未来在传统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脱碳中有望扮演重要作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氢能大有可为。
作为能源大省和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山东在推进氢能发展应用方面具备绝对优势。此番得到科技部垂青,先行先试,拥有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作为老牌工业城市,青岛发展氢经济优势明显。在山东的“氢”版图上,青岛的角色相当重要,山东对青岛寄予厚望。
2020年6月印发实施的《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明确提出,在青岛打造氢能创新研发高地,培育氢能应用基地,全力打造“东方氢岛”。
“氢岛”与青岛,一字之差,“气质”相投。有国家层面的红利加持,有山东层面的全力支持,青岛发展氢能断无不成之理。
01
“碳中和”的重要一环
长期以来,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了气候变暖、生态破坏等诸多环境问题,亟需寻找清洁低碳的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氢能是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可实现电、气、热等不同能源形式的相互转化,在发电、交通、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可发挥积极作用。在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背景下,氢能被视为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将氢能纳入能源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扶持力度,重点企业在氢能技术研发、关键材料制造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位置。氢能由示范应用逐步走向规模化推广,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在全球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有望达到18%。
我国同样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文件均鼓励引导氢能产业发展。国内氢能制备储运、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加氢设施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不断进步,氢能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产业链具备了雏形。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地方政府加快布局氢能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有20余个省市出台氢能产业专项政策约42个。地方政策出台较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区域,核心聚焦在氢燃料汽车的推广、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以及氢能示范城区的建设等等。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对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作出部署,并将氢能与储能和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相提并论。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未来能源转型发展的方向已经确定,氢能无疑是“碳中和”的重要一环。甚至有专家认为,氢能可能是“碳中和”的最终解决方案。
可以预见的是,“十四五”期间,氢能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02
科技部为何垂青山东
“氢进万家”是根据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安排,在国家科技部“氢能技术”重点专项中明确实施的科技示范工程,主要为带动氢能供应体系建设,为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氢能关联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此次签约,意味着山东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示范省份,任务是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探索新路径。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对山东寄予厚望:希望山东集聚更多资源和力量,探索创新机制,找准方法路径,促进成果共享,成体系、成系统地推广科技成果,形成能示范、可推广的创新模板。
选择一个集中区域开展氢能综合示范,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提及的内容。科技部为什么选择山东?
“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联合专家组组长余卓平表示,氢能产业链很长,开展综合示范,就是要通过终端需求推动氢能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综合考虑氢能技术、产业和资源等各方面因素,山东都有开展“氢进万家”示范项目的基础和优势。
山东氢气来源广泛,氯碱、焦化等行业副产氢资源丰富,化石燃料制氢规模较大。据有关机构初步测算,山东年产氢气260万吨左右,居全国首位,大部分为工业副产氢,品质较好、价格低,具备大规模利用的成本优势。山东省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一、风电装机规模全国第四、在运在建核电装机570万千瓦,具备新能源制氢的良好条件。
同时,山东发展氢能产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优势。目前,山东省氢能产业骨干企业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制备、系统集成及智能化控制、新一代高能效制储运氢与新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体系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此外,作为人口大省,山东加快引导氢能进入家庭用能等领域,有助于激活存量资源,优化能源配置结构,为打造“氢能社会”奠定基础。
进军氢能,山东起步较早。2018年初,山东省启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依托丰富的氢能资源优势,将氢能产业定位为超前布局先导产业。
2020年6月17日印发实施的《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提出,发挥山东综合优势,把发展氢能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创建国家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区。
“氢进万家”绝对是一个超级“大礼包”,将为山东带来了可期的前景。根据协议,预计到2025年,日供绿氢能力达到150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供能覆盖1.2万户,将推广燃料电池整车6000辆等,示范工程总投入超过100亿元,将拉动千亿级氢能产业。
“氢进万家”项目是未来“氢能社会”的样板工程,将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强劲动力。
03
“东方氢岛”已启程
这同样是青岛的难得机遇。
作为能源输入型城市,青岛一次能源全部从外部输入,传统能源资源持续供应能力受限。加快氢能的开发利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对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氢能,山东对青岛寄予厚望。《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明确提出,在青岛市依托山东能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打造氢能创新研发高地;合理布局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氢能轨道车辆及船舶研发制造基地、氢能港口机械及物流应用基地、氢能热电联供及固定式、分布式电源研发应用基地,全力打造“东方氢岛”。
山东之所以把重担交给青岛,是因为青岛有这个基础和实力。
青岛氢能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青岛市化工副产氢资源丰富,董家口化工园区内集聚了金能科技、海湾化学等一批化工龙头企业。其中,金能科技每年可获得约7万吨高纯氢气;丽东化工每年副产氢气4万吨;青岛炼化年产氢气量约14万吨。
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青岛同时具备汽车、轨道交通、发电供热、港口码头等氢能应用示范全场景,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青岛国际院士港联合同济大学、上汽集团等研发资源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集成应用示范,包括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能应用全产业链项目;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发成功国内首列氢能有轨电车;美锦能源在西海岸新区投资100亿元建设美锦氢能科技生态园,包括氢能商用车整车、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等项目;总投资40亿元的德国 FCP公司氢燃料电池研发及生产项目落户……
同时,青岛科研技术人才聚集,创新能力领先。青岛市在能源领域拥有众多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并吸引了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等相继落户,为氢能产业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目前,青岛正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去年年底,《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出台实施,提出在未来10年将青岛市发展成为国际化氢能城市,打造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基地,实现“东方氢岛”的总体发展目标。
发展氢能,青岛的路径很清晰——
以建设氢能技术创新核心区、氢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聚集区为抓手,利用好青岛市在新能源汽车、石化化工、轨道交通、港口航运、智能制造等方面的产业基础,探索氢能纳入区域能源体系及多种能源协调发展的策略,加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氢能制—储—运—用相关产业集群,完善氢能产业链体系。
此番有了国家政策利好和山东省的全力支持,青岛发展氢能,打造“东方氢岛”可谓如虎添翼。
如果能善于利用政策红利,大胆尝试,率先而为,在氢能这条新赛道上,青岛胜出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