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文化产业  2022  2023  /佟涛/

如何让乡土文化成功“出圈”

  在西海岸新区灵珠山街道的宁静乡野间,隐匿着一座承载厚重历史与乡村情怀的乡村记忆博物馆——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它犹如一本打开的乡村史书,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民俗记忆。这个博物馆创办者赵坤是一位乡村古物收藏爱好者,他几十年如一日收藏乡村记忆文物,自费投入千万元资金,创办维护博物馆,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以独特的发展轨迹,生动诠释了乡村博物馆从“活下来”到“活得好”的蜕变历程。

  一辆独轮车成为“镇馆之宝”

  推开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大门,空气中飘着一股淡淡的木香。赵坤边带记者参观博物馆边介绍,这里总建筑面积约430平方米,有318件藏品。“我今年47岁,是土生土长的灵珠山街道柳西社区居民。”说起创办博物馆的初衷,赵坤告诉记者,这完全出于自己对乡村文化的深厚眷恋,“随着城市迅速发展,乡村老物件不断消失,传统农耕文化、民俗风情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看着那些承载着老一辈记忆的物件被随意丢弃,那些独特的乡村文化慢慢消逝,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正是这份责任感,促使赵坤下定决心创办乡村记忆博物馆。尽管他从未涉足这一领域,但他毅然投身其中,将个人积蓄全部投入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建设中。从最初的选址、筹备,到藏品的征集、整理,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创办博物馆的过程很艰难,但每当看到那些珍贵的老物件被妥善保存,想到它们能继续讲述乡村的故事,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赵坤表示,创办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主要是想要推广灵珠山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和整理珍贵的灵珠山文化,尽力展示出完整的灵珠山民俗历史文化记忆。通过组织陈列展览活动,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在展览中将“回归自然、崇尚自然、感恩耕作”这种农耕文化精神传递给来参观的市民,让人们受到灵珠山传统的农耕、民俗类历史文化熏陶,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

  赵坤介绍,在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最具乡村记忆代表性的是一辆独轮车。这辆独轮车是从灵珠山当地一位老农户家中收集来的。记者在赵坤的介绍下近距离观察了独轮车,只见它外观朴实、用料厚重,全车采用榫卯结构打造,没用一根钉子。木质车架在使用中被磨得很光滑,车轴有些锈迹斑斑。“这辆独轮车是清末民初生产的,那时的技术有限,手工制作独轮车对技艺要求很高。独轮车在过去是农工生产的重要工具,你看,空车分量已经很重了,当时的农民还要推着它运输农作物。可以说,这辆独轮车承载着农民辛勤劳作的汗水与希望。”赵坤抚摸着独轮车深情地说,“它或许没有高昂的经济价值,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乡村发展的历程。”赵坤表示,这辆独轮车不仅是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打开乡村记忆之门的一把钥匙,让参观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过去乡村生活的艰辛与质朴。

  探索博物馆的成长之道

  在采访中,赵坤告诉记者,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创办与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灵珠山街道办事处为博物馆的选址提供了大力帮助,并对其进行日常监管,确保博物馆规范运营。同时,灵珠山街道办事处办事处还将博物馆设为党员教育和青少年研学基地,为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

  “街道办事处的支持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赵坤说,“将博物馆设为党员教育和青少年研学基地,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也为我们开展各类活动提供了契机。”依托这一平台,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平均每个月开展两到三次学校研学活动。借助西海岸新区教育部门积极推动的“乡村文化进西海岸课堂”活动,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将馆内的藏品资源和文化内涵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让乡村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乡村历史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周边的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师生都曾走进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近距离接触老物件,聆听乡村故事,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此外,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还多次接待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居社区等组织的老干部、党员参观活动,成为当地开展文化教育、传承乡村精神的重要场所。

  然而,由于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位置稍偏,参观人流量受到一定影响。“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有这样一座博物馆,即使知道,也因为位置偏远而却步。”赵坤表示,尽管如此,博物馆依然坚持开展各类活动,努力提升自身影响力。除了学校的研学活动外,博物馆还会配合地方政府组织的参观活动,向更多人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赵坤告诉记者,后续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并来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参观,他计划以博物馆为文化内核,串联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拓展产业价值链条,打造“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此外,博物馆还将开发文创衍生产品,如以馆藏文物为原型设计的盲盒、结合非遗技艺的手工艺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形成“文创消费+旅游服务”的多元盈利模式。

  面对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赵坤充满希望。他表示,期望能够依托西海岸新区管委政府和灵珠山街道办,与有相同文化情怀和爱好的个人、组织展开合作,共同扩大博物馆的规模,更好地传播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赵坤笑着说,“希望通过合作,能够整合各方资源,让博物馆焕发出新的活力。”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念礼 刘雅梦 摄影报道

  / 延伸 /

  传承乡村记忆

  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的未来规划,赵坤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富有创意的设想:希望政府能够统一建设博物馆群。“目前,各地都有一些特色博物馆,但比较分散,游客参观起来不太方便。”他解释道,“如果能够建设博物馆群,将各类博物馆集中展示,形成集聚效应,不仅方便游客参观,还能促进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体影响力,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现在的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赵坤正在筹建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新馆的场地由灵珠山街道提供,场地条件更好,面积更大。我们计划对藏品进行更系统的展示,同时增加互动体验区域,让参观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乡村文化。”赵坤兴奋地介绍道,“后续我准备在新馆开业后,加强与周边社区、学校、企业的合作,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从守护乡村记忆的赤子之心,到面临资金与宣传的困境,再到对未来的美好展望,灵珠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折射出民间博物馆在传承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不仅是一座收藏老物件的场馆,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创办人对乡村文化的眷恋与传承的使命。希望在未来这座乡村记忆博物馆能吸引更多人了解乡村历史,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把乡村记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