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为纸铁笔生花 莱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强一将葫芦烙画技艺推上国际舞台
早报5月26日讯 在莱西市沽河街道有一位手艺人,他以葫芦为纸、烙铁为笔,不仅绘制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卷,更在传承与创新中,将葫芦烙画这门古老艺术推向国际舞台。他就是建立“胶东葫芦烙画工作室”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强一,将传统书画技法与烙画工艺深度融合,开创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周强一手中,葫芦不再是简单的农作物果实,而是化作了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他深谙传统书画技法的精髓,巧妙地将其与烙画工艺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独特艺术风格。
《八仙过海》的奇幻、《十八罗汉》的慈悲,每一件作品都是周强一匠心独运的结晶。他耗时数年创作的《梁山一百单八将》系列作品,以20枚葫芦为载体,生动再现了水浒英雄的神韵,成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屡获殊荣,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入选“威尼斯双年展”,荣获“艺术与和平”奖,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与力量。
如果说周强一在艺术上的追求是对传统的致敬,那么他在公益事业上的付出则是对未来的期许。他深知,乡村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自筹资金创办了“莱西市宝葫芦文化博物馆”,馆藏上千件葫芦工艺品,免费供公众参观,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周强一还积极投身葫芦工艺的教育普及工作。他每年都会深入学校、社区开展葫芦工艺讲座,累计授徒超千人。他编写教材、录制教学视频,将复杂的技艺拆解成简单易学的步骤,让更多人能够轻松上手,感受葫芦烙画的乐趣。周强一的公益之举,不仅让葫芦烙画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更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匠人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周强一看来,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艺术层面,更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此,他积极探索葫芦烙画产业化,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他自费从中科院引进优质葫芦种子,免费发放给农户,并签订回收协议,手把手教授农户种植技术。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葫芦的品质,更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了经济价值的转化。以莱西市沽河街道为例,葫芦产业年增收数十万元,真正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了乡村振兴的“金饭碗”。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滕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