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文化产业  2023  2022  /佟涛/

文学名家汇集青岛论坛 携新作共论“代际与现实”

  上周末,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指导、青岛文学馆主办、良友书坊承办的“2025青岛70后文学论坛”在青岛举办。作为一项逐年推进的持续性文学项目,首届论坛以“发掘70后创作史、出版史、批评史和媒介转化史”为核心议题,邀请王犁、弋舟、哲贵、梁鸿、路内、黄德海等文学名家齐聚,通过圆桌座谈、主题对话、文献展览、新作分享等多元形式,围绕“代际与现实”展开深度对话,并推出多部重磅新作。论坛不仅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注入了鲜活样本,也为青岛本地的文学文化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跨域实践与现实书写

  立体呈现70后创作活力

  论坛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圆桌座谈+主题对话+文献展+新作分享”的组合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了70后作家群体的创作特质与思想深度。

  11月1日,“踟蹰中迈进——我们的跨域实践”圆桌座谈在青岛文学馆率先举行。王犁、弋舟、哲贵、路内、黄德海结合自身经历,深入解析了70后“跨域实践”的核心内涵,指出这并非简单的体裁跨界,更是创作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根本性突破。同日,“封面与草稿——弋舟王犁艺术文献展”在良友书坊·中心店启幕。弋舟的系列小说集创新性地采用王犁的画作作为封面,实现了“文本视觉化”的有益尝试。现场陈列的手稿与创作笔记,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双向滋养。

  紧随展览之后举行的“繁花与孤寂——黄德海对话弋舟王犁”活动中,三人分享了各自的新作:黄德海的《繁花深处无行迹》以“成长”为轴心,书写普通人的自我完善之路;弋舟的《弋舟作品集》以“装置”思维将“故事”转化为“事件”;王犁的《喧嚣与孤寂》则结合其美术史研究,打捞故旧往事。“繁花”是对时代素材的积攒,“孤寂”是创作者的清醒。70后作家拥有着“不沉溺宏大、不困于小我”的平衡感。

  新作分享环节同样亮点纷呈。在“山水及父辈”研讨会上,路内《山水》以“非血缘家族史”重构家族叙事伦理,借收养关系串联起从抗战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并以平民语言挖掘底层生命的韧性,被评论家温奉桥评价为“跳出个体经验套路,具备重要文学史意义”;哲贵在《微不足道的一切》中,通过丁家三代的故事,深刻剖析“代际失语”现象,展现了70后一代从对父辈的“盲目崇拜”走向“深刻理解”的心路历程。在“要有光”分享会上,梁鸿的非虚构新作《要有光》聚焦青少年心理问题,结合真实案例剖析家庭创伤与社会焦虑,她强调:“非虚构的核心是借由细节传递真实,唯有深入现场,才能与读者建立共鸣。”

  在自我认知与城市共鸣中

  彰显70后文学使命

  论坛中,作家们围绕“70后写作”的代际特征与时代价值展开了热烈讨论,清晰勾勒出这一创作群体的自我认知与文学担当。

  路内笑言:“用代际来划分作家确实有些‘残忍’,但世界本就该对作家残忍一些。”他回顾了70后创作风格的演变轨迹:从早期的“身体写作”,到2010年前后的“小镇青年写作”,再到“底层写作”,并指出“我们并非一个统一的流派,而是一群持续回应现实、与时代对话的写作者。”哲贵则从“文献价值”切入,提出“文献是由普通人构成的历史”,70后的创作既是个人表达,更是为时代立此存照。

  青岛浓厚的文学氛围也得到了作家们的一致认可。弋舟称赞“青岛文学馆在做全国性的文学盘点,这一次终于数到了70后”;路内感慨,11年前来青岛拍摄《少年巴比伦》的经历仍历历在目,如今依然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文学的重视,“一个城市拥有一个专业的文学馆,非常重要”。

  2025年恰逢青岛文学馆正式开馆十周年。这个地方文化空间自创设之初,便怀抱着“倡兴青岛海派”的自我期许。十年间,在系统梳理地方文学历史的同时,以独特的“青岛路径”为基点构建更广阔的文学对话平台,一直是其不懈的努力方向。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表示,2025年是该论坛项目的初年,也是一个崭新的出发站;2026年将迎来“70后写作”概念提出三十周年;2028年则是70后文学现象成型三十周年。未来,论坛将持续深耕,深挖代际文学的独特价值与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