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编辑部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艺青岛 > 岛城故事 >

拜年方式的变迁

作者:戴新阁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9-02-04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了,即便是拜年这种传统的习惯也在不断地改变,以前那种登门拜年的习俗也不多见了。大年初一清晨人们还在睡梦中,假如你清早去拜年肯定会令人不舒服,即使电话拜年,一大早的也可能打扰了别人的休息。短信微信拜年也提前了,以前都集中在大年初一,现在腊月二十九开始、年三十短信祝福接连不断,人们似乎都想在年前就完成拜年的心意,这也许是现代人的一种快节奏。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最传统的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表达方式。古时候“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以前一般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拜见长辈、亲戚、朋友,用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还要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以点心、糖果、压岁钱(红包)热情款待。


 
  拜年的传统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时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新年未到拜年显得有点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拜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因而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在古代,有的亲戚朋友多,拜年不能一一登门,于是出现了另一种形式:“拜年帖”,相当于现在的“贺年卡”。上写姓名、籍贯、官职等,用来见面时互通姓名。另外,上面还要写一些祝贺的话语。此习俗在东汉已经出现,但还不常见。
 
  到了明代,过年互赠拜年帖已经蔚然成风,成为重要的拜年方式,这个时期各家会在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用来盛放飞帖。


 
  清末民初,形成了晚辈在正月初一给家里的长辈叩头拜年的习俗。这是体现家族人伦纲常的最重要时刻,拜年以前,先要守岁和接神。年轻人守岁是为年事已高的父母长辈增福延寿,守岁一环断不可少。守岁到子时,即可接神。这时,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个饺子。点燃香烛,宣告接神仪式开始。接完神后,长辈们坐在正堂上,接受晚辈们的拜年,晚辈要磕头三次。然后,长辈们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
 
  拜年后,全家聚在一起吃顿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饺子里放一个小铜钱,吃到铜钱者在新的一年里会“诸事顺利”。吃罢,整个拜年程序才算结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还大都有登门拜年的习惯,邻里之间大人孩子相互串门,拜年问好。同事之间也都登门拜年。拜年的大都是年轻人,大家成群结队,骑着自行车跑得不亦乐乎。那时,我在企业工作,有一年初一到同事家拜年,走一户,人家也跟着走,拜年的人一路增多,无意间队伍壮大起来,路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的就拜到中午了,所到之处工友热情相迎,端茶水,递糖果、嗑瓜子,聊工作,说友情,感觉格外和谐亲近,一年中偶尔的不快和误解在拜年的那一刻都云消雾散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街上出现了公用电话,有人开始打电话拜年,但电话数量有限,加上拜年都集中在那一两天时间。于是,公用电话亭前或是电话营业厅里出现了排队等候打电话的人们。到上世纪80年代末,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装上了电话,家中没装电话的人,有时到单位打电话拜年。
 
  九十年代末,随着电话初装费的降低以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出台,电话逐渐进入了普通百姓人家。街坊邻居也大都住上了楼房,人们由登门拜年,逐渐改用电话拜年。这也很亲切,听到对方拜年问好的声音感到很温馨。电话拜年大都是在同事和朋友之间,亲属长辈还是要登门拜访的。
 
  九十年代还出现了BP机(寻呼机),很多人身上都带着个BP机,滴滴的声音在大街小巷各种场合此起彼伏,一般寻呼机价格百元左右,但只能显示数字码,比较时髦的MOTO中文大屏幕寻呼机可以显示文字,一台市值2000多元。
 
  进入21世纪,手机开始流行,从九十年代的大哥大、直板、折叠蜂窝手机到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功能不断完善,出现了手机短信拜年,发短信拜年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从大年三十到初一,短信收件箱几乎发爆。短信拜年成为拜年的一种主要方式。


 
  短信内容丰富多彩,有事先准备好的段子,加上前款后缀就直接发送。甚至还出现了群发,同一个内容,同样一席话,可以发给很多人。拜年的短信句子对仗,词汇优美,平仄对应,朗朗上口。当你收到喜欢、理想的短信后,只要转发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再自己费尽心思,谴词造句。
 
  看看当年一些短信颇有兴味,如:“我要抢在除夕的前头,抢在爆竹的前头,抢在欢腾的前头,抢在陶醉的前头,抢在将要到来的铺天盖地的短信前头,为的是您能听清我真挚的祝福,春节快乐!”
 
  “装一车幸福,让平安开道,抛弃一切烦恼,让快乐与您环绕,存储所有温暖,将寒冷赶跑,释放一生真情,让幸福永远对您微笑!大年三十吃饺子!春节快乐。”
 
  “雨润,花好月圆,幸福生活日日甜,冬去、春来,似水如烟:一年春节在眼前;说一声珍重,道一声平安!祝您及家人快乐每一天,合家幸福。”
 
  “春节的茶,清清淡淡将幸福沉淀,春节的酒,浓浓烈烈将快乐干杯,春节的你,平平安安将自己带回家,新春到来之际,祝您及家人万事如意,大吉大利。”
 
  这期间还流行起邮政的贺年卡、有奖明信片拜年,不少人选择寄明信片、贺年卡给亲朋好友拜年,年后的开奖兑奖也成为年味的一种延续。


 
  电脑网络兴起后,一些人开始在网上拜年,春节发电子贺卡拜年渐渐取代邮寄贺年卡,而网络视频拜年也弥补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不足。
 
  如今微信祝福,已成为人们拜年的主要方式。用微信拜年,通过亲手制作的动态表情,在表现的内容上也更加生动直观,而且,微信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发红包、抢红包,语音、视频……,微信内容还可以快速完整地保存下来。
 
  从过去的登门拜年,到手写贺卡送祝福,再到后来的电话、短信拜年、如今的视频、微信表祝福,其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拜年方式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化的是方式,不变的却是那份心意和情感。只要亲情、友情在,无论是什么方式,寄予和承载的那份感恩和祝福永远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