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艺青岛 > 岛城故事 >

中纺大院记录青岛几代纺织人的似水流年

时间:2019-09-24

嫩江路1号中纺大院,是一个与时代相连的院落。青岛纺织素有“上青天”的美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每家都有从事纺织的成员,所以,大家都把其称为“青岛母亲产业”。

 

抗战胜利后,经济部在重庆成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公司”。总部设在上海,下设天津、青岛和沈阳3个分公司。1945年10月,中纺公司总经理束云章电邀范澄川出任中纺青岛分公司经理。1946年1月13日,范澄川率领近80位技术人员从重庆飞抵青岛,在茌平路1号组建中纺青岛分公司。同时,公司的高级职员开始入住嫩江路上的一片建设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日式高级住宅建筑群落(嫩江路1号一村、嫩江路3号二村和辽北路5号三村),“中纺大院”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初建时的中纺大院(摘自《中纺大院》)

 

2019年的大院和老居民。(吴新元摄)

 

“五湖四海”汇成大院
 

洁白整齐的小楼,红灰相间的干净地面,每一栋小楼都只有两层,一层有一处不小的院落,供住户养花种菜;二楼单独入户,楼梯就在每栋楼的两侧。在繁华的市区,这里堪称别墅级待遇。一村的六栋并立式别墅楼有24户居民,门口在嫩江路。三村是独栋三层楼房,每层楼两户,共6户,目前都尚存。已被拆除的是二村,“L”形的外廊式三层公寓,依坡而建,它有嫩江路、丹东路和辽北路三个大门。而且,每栋楼前都有小花园,墙垣错落,花木宜人。樱花盛开之时,满院似锦,美不胜收。这也就难怪梁思成会在《青岛》中,盛赞中纺大院设计的匠心独具了。

由于这里曾是“入侵青岛的日本海军陆战队高级军官官邸”,因而家具等配备齐全,“大院的人都是拎着一个皮箱子或一个美式帆布袋子就来青岛安家落户的”,居民李杏倩说。大院的第一代人来自五湖四海,“江浙一带居多,还有湖南、天津等地”。因为是作为高级技术人才被范澄川引进青岛的,所以他们是相关领域的精英。比如,在电机工程行业崭露头角的、毕业于浙江大学的高材生吴怡廷,及他漂亮的妻子汪静——湖南高考状元,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后为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的第一代女生。另外还有毕业于华东纺织大学(前南通学院)的工程师张世新、毕业于中山大学建筑系的全国屈指可数的高级建筑设计师言乘万等人。

院子里的居民携家带口来到这里,在院外,他们撑起了青岛纺织的明天,在院内,则成了孕育人才的摇篮。邻里情,老少乐,每一寸草木,每一方土地,都是第二代大院人的乐园。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一生牵挂于斯。大院老居民吴新元教授把这里叫做“一个美丽中国的真实范本”。
 

曾经几乎家家都有相机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院就留下了众多的照片影像,因为“几乎每一家都有一台相机”,居民李大酉说,“我15岁就就业了,花了125元,相当于我好几个月的工资买了台双镜头方盒子相机”。因而,大院里出了欧阳涛、李大酉、吴重光、吴新元等摄影家。

不仅如此,大院设施配备也很先进,“这个大院第一有警卫把守,第二有电网、碉堡等安全设施,第三上下班有班车接送,第四有澡堂”,居民张国强说。和半岛记者聊天的都是大院第二代居民,在他们眼里,这些设施都是他们童年的乐园。比如门卫室,几经演变,曾经变为剃头铺、小书摊,尤其是罗老头书摊,吸引了一批小朋友驻足;有电网就有电线杆,“我们小时候下楼都不走楼梯,顺着电线杆子就爬下去了”;班车地点设在三村楼旁,每天早上6:30,大院里的两处电铃便“铃铃铃”响起来,提醒大家该起床洗漱了。一个小时后,电铃再响,班车出发。班车一启动,大院便成了老人和孩子们的天下;澡堂是专为大院居民免费准备的,“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牌子,大院里的家属不要钱,老爷爷若发现有小孩泡澡,拽过去就给搓澡,那叫一个舒服”……
 

能人辈出,风气醇和
 

大院里还有优质的幼儿园——中纺嫩江路幼稚园,幼儿园的第一任园主徐宝福是中纺青岛分公司业务科的调查员,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的理念较为先进,所以这里的师资力量和课程理念都颇为先进,就是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每有孩子毕业,中纺青岛分公司经理、解放后任纺织部顾问的范澄川便会来到这里跟幼儿园的师生合影留念”,这也成为了“上青天”的一道风景。

如果要说邻里之间的感人事,那可真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大院里知识分子成堆,能人辈出,但风气醇和,我们小孩有时整天待在邻居家玩耍,大人不仅不厌烦,还时常分东西给你吃,讲故事给你听”。若谁家亲戚来了,地方不够住了,就会在邻居家借住,还有吃有喝。“我小时候有哮喘病,父母不在家,发作起来老外婆束手无策,隔壁黄妈妈便会闻声赶来,抚胸捶背喂水接痰;二村在医院工作的杨阿姨更是有求必应的‘及时雨’,背上抱下”,吴新元说。半岛记者所拜访的李大云家当年也是一村的沙龙俱乐部,不管何时,也不管走门还是跨窗户,更不管家里有什么人,随时进出,打扑克,举办音乐会,甚是热闹,这也足见邻居间的亲密和包容。

第一代中纺大院的人已经所剩不多,再加上各种原因的搬迁,二村拆迁,老住户已经四散开来,但每次聚会他们都能济济一堂,回忆起童年趣事,“历经70多年的中纺大院已由一个个鲜活的小小音符涓滴成灿美的交响长河”,仍生活在中纺大院的一位居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