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名家之声 >

龚良:文化创意的“新中装”

作者:凌雅娴 张可   来源:扬子晚报   时间:2019-02-15
  和亮相央视节目《国家宝藏》、《开讲啦》时一样,眼前的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穿着一身“新中装”。在他担任院长的13年里,当年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今天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已从传统意义上保存展示文物的博物馆,一步步升级为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南博,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公众紧密相连。这次专访,龚院长没有说太多关于南博的文物和展览,他从自己所穿的衣服、所坐的沙发,还有童年时在江苏太仓的乡土生活,说起了对“文化自信”的思考。
 

杨泽华 摄
 
  展厅里转悠“数笑脸”,也会在出口处“偷听”观众观展感受
 
  如果你常去逛南博,肯定在展厅里遇到过龚良。因为他只要一有空,就会在南博的展厅里转悠。“被观众认出来,问你是不是院长啊?我说是啊,这时他就会跟你说,你们某个展览做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那我就问他,你喜欢在哪些方面?或者观众说某个展览不如我想的那么好,我就要问他差在哪里?”龚良说。
 
  在展厅里“转悠”,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数笑脸”。“观众到南博来,对我们的展览、服务满不满意,从表情上就能看出来。”去年11月底,南京博物院推出了当年度的重磅展览“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展。鲜为人知的是,展览背后还另有玄机。“我们在展厅里专门设置了一组摄像头,捕捉观众在每一件展品面前的表情,“笑脸”数量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估观众的满意度。”龚良告诉记者,南博对自己所办的特展有个“全评价体系”,观众在一件展品前笑了几次,就是评价指标之一。
 
  每次大展、特展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南博从院长到负责展览的员工都会专门在展厅的出口处悄悄倾听、察言观色,看看观众是满意还是失望。“我们在展览开展前、观展后,都会对公众意见进行收集。还开设了南博‘问吧’,观众有特别想知道的内容,直接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吧’提问,后台有专人即时回答。”
 
  这些新举措的背后,是南博对“博物馆”定义的独到理解。“博物馆的本质是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直接面向公众,服务公众是第一位的。”龚良说,自己作为南京博物院院长,平时最关心的就是给公众提供的服务好不好,从文物展览,到社会教育,甚至院里的环境绿化等,都要考虑到。
 
  为南京人设计新中装:人生大事明代风、晚宴社交民国风、日常休闲六朝风
 
  有心人会注意到,2018年上半年,龚良参加央视热播节目《国家宝藏》、《开讲啦》,两次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时,都身着同一种深色外套——立领、对开襟、直下摆。这是从2014年APEC会议起就开始逐渐流行的“新中装”。此次接受扬子晚报记者专访,他依旧是身着“新中装”,这并不偶然。
 
  “近年来博物馆纷纷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之所以称其为‘文创’,就是其中要具有中华文化的内涵,这对今天所强调的‘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就拿服装来说吧,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正装,我认为最恰当的是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新中装’。”他说,包括自己在内的当下一批博物馆馆长在正式场合都穿着“新中装”,就是要让博物馆人带这个头,通过一段时间努力,让“新中装”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正装”。而新中装的“新”字,就是要符合今天人们对舒适性和审美观的要求。
 
  龚良认为,当下新中装正处于发展期,不应一刀切地规定统一范式,而是应该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具体场合需要,发展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同元素的新中装,就像今天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有一个盛装。“这样的生活才是多姿多彩、繁花似锦的。”至于南京人的新中装应该什么样?他甚至具体设想人生大事的隆重正装,可以做成具有明代宫廷元素的服饰;如果是社交活动的晚礼服,南京民国风尚可作为选择;而有些活动时的休闲正装,或可尝试一下时尚飘逸的“六朝风”。
 
  童年时到邻居家蹭饭的乡土生活,文化自信也源于这种交往空间
 
  说到提升文化自信,南京博物院曾经办过一个展览“在此——中国古代生活美学”。这个展览用了9个空间展示9种中国传统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9种传统生活每个都很美、很惬意,但它们必须建立在人与人恰当的交往空间上才能成立。”
 
  龚良说,当下的小区建筑格局包括室内空间布局,大都是按照西方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模式设计的,缺少中国传统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所需要的公共空间。“门一关,你不管我、我不管你”,已经成为新小区里邻里关系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不由得让他对比自己童年在江南水乡的生活。“我出生在苏州太仓归庄的一个村子里,邻里之间关系融洽,孩子们家家随便跑,闻到谁家的饭菜香,大家就赖在这家吃饭了,遇到重要的红白喜事,大家就聚在一起,相互帮助,无有例外。”“中国传统的美好生活,一定要保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可以是一座祠堂、一座庙,一片广场、一个戏台、一个茶馆酒馆,再不济至少有一个村口、一个井台,人们在生活交往中产生联系和情感,产生社会价值的评价体系。因此当每家每户有什么事,大家都会帮忙,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带来的幸福生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好,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就有了。所以,当下在城市里越发强调“社区”的概念而不是以前常说的“小区”,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成为必须的设施。
 
  谈到传统文化,龚良指了指身下的沙发,“西式的沙发只有主和宾的概念,而中国传统堂屋里座位的布局,体现的是一家人接待另一家人,是主宾和长幼的相互对应。”龚良说,“等级并不全是封建糟粕,其中还有对规则、秩序的尊重。我们知道,规则有序中才能孕育和谐。”
 
  博物馆吸引年轻观众:既做历史艺术的殿堂,又做文化休闲的场所
 
  “当下的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也要成为公众休闲的场所。”说到南京博物院、甚至博物馆行业未来的发展,龚良也有自己的“小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办展数量、进馆人数等数字指标,而是公众能把逛博物馆当做一种休闲方式。“以往休息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到去看电影、逛商场、到郊外踏青,我希望‘逛博物馆’也能成为被大家首先想到的一个选项,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之一。”
 
  据统计,2018年参观南京博物院的观众超过366万人次,其中近七成的观众是16-30岁的年轻人。以前都说看俊男靓女要去新街口、湖南路,到大商场、酒吧街区,“现在毫不夸张地说到南博里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龚良说,博物馆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年轻人,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最想把自己的文物展品和背后的文化,展示给年轻人看。
 
  要让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好的展览展示必不可少,好的社会教育服务活动必不可少,好的文化创意衍生商品必不可少。2019年春节期间,南京博物院特展馆中的“富贵猪”生肖展,带来了“富贵丰年”的愿景;“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展,反映了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解放”的理解与诠释;“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特展,通过司马金龙家族的故事,讲述了中国魏晋时期南北文化的变革和交融。艺术馆中展出的“张大千溥儒绘画特展”“傅抱石纪游写生绘画特展”“陈之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绘画展”等,汇聚了中国近代书画艺术最具代表性人物的优秀作品,这些展览能让你了解到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品味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吸收其中的文化养分。在博物院内还能欣赏并购买到品类齐全的博物馆文化创意衍生商品,享受到覆盖各年龄层次的多种公众教育活动项目,如配合特展临展的亲子导览和专题导览,体验“花开南博·新春话吉祥”“年的传说”“春节送福剪纸、灯笼制作”等专题活动,观赏小剧场里“杖头木偶戏展演”“新春民族音乐会”等传统演出,品味老茶馆里“南京白局”“苏州评弹”“扬剧折子戏”等戏曲表演,参与非遗馆内“徐州香包”“秦淮灯彩”“常州梨膏糖”等制作、展示和品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