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兰山路回眸

作者:侯修圃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04-25
  笔者曾在西镇住过30余年,1970年调到市南区教育局工作,每天上下班骑着破自行车“吱嘎吱嘎”地在兰山路上漫步,一晃就是20多年,如果是泥土路也会压出一道辙坑。要说了解兰山路的前世今生还真不敢说。最近对兰山路进行一番回忆和研究,但仍然是记忆的碎片。
 
  重走兰山路,是从浙江路右拐,右手就是兰山路1号,即原青岛市礼堂,老百姓习惯叫“兰山路礼堂”。这座平面为凸字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由几家银行集资,开建于1934年,1935年落成。占地面积2500平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正前面是两层楼房,中间主体部分是三层。前面二层是办公用房,中间和后面是礼堂。有座位700余个。定名为青岛市礼堂。初建起来,供群众集会、学术演讲、艺术表演等活动。这座面对前海栈桥的新式建筑占了天时地理之先。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经济萧条,市场凋零。市礼堂改成剧场,当然这也不错,为群众增添一处娱乐场所。当年以演京剧为主,国内京戏大腕纷至沓来。比如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来市礼堂演出过《空城计》《伍子胥》;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来演过《十三妹》等。上个世纪40年代,顾正秋、胡少安率团在青岛大舞台(永安戏院)演出,杨荣环、陈永玲、许瀚英三人联袂在市礼堂演出,双方形成擂台之势,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一时成为新闻焦点,也成为坊间饭后茶余的谈资。顾正秋在此一炮走红,后去了台湾,在台湾京剧界炙手可热,号称“台湾梅兰芳”。
 
  解放后,青岛市第一次人代会在此召开。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此召开过全国少数民族工作会议。这自然是市礼堂的荣燿。1958年,青岛市群众艺术馆成立,在此办公,主要占据二楼。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礼堂交由市南区管理,改名“市南会堂”。市南区的许多大型会议在这里召开。比如,1977年11月,市南区在此召开批判“四人帮”大会,笔者曾发过言,内容是批“四人帮”在教育上的流毒。这篇发言题目是《狠批“两个估计”,大干教育革命》。所谓两个估计是“四人帮”提出的:一是解放十七年来教育大权基本上是由叛徒、特务、走资派把持着;二是教师队伍基本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篇发言经过整理,发表于1977年12月7日《青岛日报》上。不说细节了。1990年代中期,光大银行租用,直至2006年,改为青岛音乐厅。由著名书法家倪虹题写的“青岛音乐厅”五个大字。至此市礼堂物尽其用,经典保留。使我想起“辉煌过后归平淡”之句。
 
  兰山路,虽然很短(大约447米),但很重要,主要是栈桥码头和火车站的通道。德占时期叫霍恩佐嘞路,习惯叫“皇族街”。日占时期改叫“姬恩町”。收回青岛主权后改名兰山路。
 
  横过中山路,是高耸云霄的山东省商检局,周围花树簇拥,环境优美。殊不知原来是青岛市交际处第一招待所。解放后,许多来青岛的政要、艺术界的艺术家多下榻于此。上海电影演员剧团来青岛演出就下塌这里。赵丹、张瑞芳、王丹凤、上官云珠等明星一经亮相,青岛的追星族趋之若鹜。


 
  其实,此地最早就是海关大楼,新疆路新建海关大楼落成后,海关机关就搬到新疆路办公,这里改成兰山路小学。日本占领青岛,拆除旧楼建了一座新楼,改名叫:水交社,也就是日本海军俱乐部,是日本军人寻欢作乐的地方。解放后,改成交际处,门牌是中山路2号。1992年,市政府东迁,拆除了交际处,盖成了大楼,就是山东省商检局。
 
  河南路和兰山路交角是中天宾馆,过去是部队的招待所。从此向西直到火车站都是饭店,楼下饭店楼上住家,这些楼房大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产物。揭开历史的面纱我们看到,青岛开埠以后,这里近栈桥码头,西邻火车站,位置特别重要,德国人在这里建了诸多贸易商行,诸如顺和洋行、禅臣洋行、鲁麟洋行、紫普杰克洋行、兴泰洋行、德威洋行等。所以有洋行一条街之称。


 
  据鲁海先生记忆,《青岛时报》创刊于1924年9月1日。初在新泰路,后迁入兰山路,顾随任总编辑。顾随(1897—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笔名葛茅,河北省清河县人,作家、教授。1926年,《青岛时报》聘请顾随出任总编辑,报刊焕然一新。他在报上开辟了文艺副刊《诗歌周刊》,邀请沉钟社成员写稿,著名诗人蒲风、王亚平、袁勃等兼任编务并撰稿,影响波及全国。后顾随离去,《青岛时报》黯然失色。抗日期间停办。1945年虽然复刊,但已迁到堂邑路去了。
 
  对面灰楼(原青岛市委大楼)的拆除,看到的是绿地和花木,颇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觉。剩下的只有河南路2号大院。河南路2号大院,曾是鲁麟洋行,正门在河南路和兰山路口,除进口工业品、百货外,主要经营出口业务。解放后,改建成青岛市委机关宿舍,许多高官居住这里,有点巍然和神秘。改革开放之后,诸多“贵人”都“孔雀东南飞”了,这里居住的是其后人和百姓,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院以西,记忆中有一个区办小工厂,再就是兰山路粮店、菜店。家住广州路时,经常到这里买菜、买粮。觉得这个菜店比较高级,东西似乎比较齐全。大概与供应河南路2号有关系吧,附近居民跟着沾光。现在全部拆除,变成车站和绿化带。视野广阔,览景方便,不愧是点睛之笔。兰山路和郯城路拐角孤零零地坐落一座德式建筑,建成初期是火车站饭店(1903——1906)。这座独体小楼,造型别致,形态各异,欧化韵味很浓,看起来孤独,其实并不寂寞,因为四周都是饭店,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有幸保留下来,的确不易,这不仅仅是保留一座小楼,而是保留了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标识。


 
  其对面曾经是一处铁路公司营业处,是一栋二层楼房,由德国商人玛特维希建于1913年,初作旅馆,后改为山东铁路公司营业处和国民党铁路党部。1924年,改为胶济铁路青岛小学校舍,因学生过多,小学1925年迁到湖南路29号。解放后改成铁路职工宿舍。内姨父周志华曾住这里。周志华,解放前在铁路火车站做地下工作,主要收集情报。40年代,曾被日本人逮扑过,由于证据不足,加之组织营救出狱。解放后出任青岛铁路分局商务科负责人。1966年,被红卫兵打成“变节分子”,无情地批斗,因受不了折磨而自杀。1978年后平反昭雪。
 
  其西面是火车站公园,有一个公共厠所,有一棵两搂粗的大法桐,高大的树冠遮荫避阳。冬青环绕,花木扶疏,虽然公园不大,可是一个让旅客临时休闲的好地方。可惜,因建筑而拆除。俱往矣,试看今日兰山路之巨变。
 
  (作者简介:侯修圃,笔名伴农。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协会员、青岛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副会长等。有诗歌、散文、语言类作品12部问世。曾荣获中国当代散文奖和中国散文华表奖等40余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