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在部队营部通讯班当战士。4月的一天,教导员把我叫到办公室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跟我说,“明天你去师部统一复习三个月然后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尽管我认为考大学对我来说遥不可及,但军令难违,何况我很乐意借此机会学点东西。于是欣然从地处山沟的营地去了师部所在地承德。
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别人都是在复习,而我除了语文和政治,其他学科的内容基本都是从零起步。英语的词汇量不足一千,听老师讲世界地理如同听天书一般……填报志愿时,舍弃钟爱的中文系改报英语(那年考英语数学成绩仅做参考)
走出考场,对上大学没抱任何希望的我疲惫不堪(体重降了十几公斤)地回到部队,重新拾起平淡无奇的工作。
半个月之后命运之神突然降临。我收到了录取通知,总分292.5分,英语专业45.5分(当年全国录取率为百分之四)。让三天后到市招办报到参加英语口试。
在市招办,我人生第一次知道何为大喜大悲——工作人员很“抱歉”地告诉我:你总分超过了录取线,但专业分离录取线差0.5分,未能录取!
当时,我作为全团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消息已不胫而走,祝贺之声不绝于耳,山东老乡更是作为荣耀而到处炫耀……
我如此这般回去可怎么跟首长和战友们交代啊!
尽管招办的工作人员对眼前这小兵急得满头大汗的样子感到惋惜,还是双手一摊表示无奈。
正当我悻悻然走出招办大门不知该往何处去时,一个改变我一生轨迹的人出现了——
给我上过辅导课的承德一中英语教研组长陈大维老师刚巧来招办有事,看到我窘迫的样子,问清缘由后立马带我进去找到他熟悉的招办主任看看是否有网开一面的可能。
不知道是本人一身戎装触动了她的某根神经还是对他们或多或少有工作失误找寻弥补的机会,经请示省招办,给出正式答复:同意参加英语口试,如果成绩特别优秀可以考虑破例录取!
庆幸之后又开始犯愁:跟着河北广播电台学了初级班,口语也就小学生的水平,现在要面对考大学口试,而且要“成绩突出”,这不是明摆着要把“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的小战士拒之大学门外么?!
天无绝人之路,幸运之神再次光顾了身处断崖之处的我。
傍晚十分,刚回到招待所,北京二外的几十个大学生到承德旅游,恰好入住我们部队招待所。这不是众老师不请自到嘛!我赶紧通过所长出面找他们团长,团长热心狠狠,立马给我安排了两个美女大学生,简单辅导后让我次日全程跟随她们游玩,全程英语交流……
第三天,我以六项全优的成绩被高校录取,成为最后一拨着军装入地方学校的大学生……
(作者:潘峰 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