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永远的劳模

作者:曲建华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07-06
  只要提起青岛知青王正太,认识他的人几乎是众口一词:“那是个好人”。


 
  初次见到王正太是在一次知青联谊活动上。他鼻梁上架副眼镜,显得文绉绉地;敦厚的脸上满是汗渍,正忙着从不同角度拍照、录像,间或向有些人分发光盘。他不言不语,不疾不徐,一看就是个细心人和实干家。
 
  王正太,今年70岁,1964年从青岛下乡到平度,在乡下苦熬了16年,30多岁方拖儿带女返回青岛。他从青岛卷烟厂扛烟包的“老搬”开始,经发奋钻研电气技术,最后成为这家大型国企推荐的“青岛市劳动模范”。他的每一步走得都是那么艰难,那么扎实。“做事要认真,对得起良心”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退休后,他迷上了摄影,背着照相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青岛知青有了联谊活动后,他把重心完全转移到这里。为实现“一条龙”服务,他自己投资置办了电脑、照相机、录像机、打印机、还买了复印机、封膜机等。为给全市知青存档,每张购价300多元的超大容量(500G)硬盘,他一任性就买了10张。几年下来,光打印机就用坏了4台。
 
  “把好事做到底”,是他的一贯作风。凡是由他拍摄的照片,无论对方是想要光盘还是照片,他都保证满足,而且会再“倒贴”上封膜和套盒,绝对不收一分钱。最近他又投资4000多元买了小型喷墨打印机、线装机、彩墨等,给本组知青制作纪念画册。之前为筹集素材,他不辞劳苦,背上相机,买上礼品,深入到青岛、平度的20多名知青家中进行现场拍照、索取老照片。


 
  自费买书赠,也是他知青情结的最好体现。每期的《青岛知青》杂志,他都要买上一摞,赠给他人。去年《青岛知青文集》出版后,他花1千多元买下50本,全部送给了老知青。让他们看看这些书刊,也算了却了一桩念想”,他说。
 
  王正太办事让人放心,默默奉献的事例,枚不胜举。近年他与青岛知青分赴诸城、即墨等地布展,除来来回回的路费,很多小材料的花销也都是他自己掏包。


 
  最有说服力的是,今年青岛知青网网庆那天,恰逢气温骤降,导致他感冒生病不能到场,正当组织方无可奈何之际,他却给现场请来了拍照录像的专业摄影师,而单场500元的劳务费却是他个人支付的。近年来,此类事情不止有过两次三次,但他都是默默付出,从未对组织者和外人言。
 
  平时,貌似健康的他,身体常常不适,但只要有任务,他必定会完成承诺。每隔两三个月,青岛知青就要办一次小活动,全年一般会办两次三四百人的大活动。布置会场,多数是他一个人提前来忙活:安排桌椅、悬挂横幅、搬搬抬抬,有时还要四处刻章选购和打印证书等,一干最少两三个小时,有时需要二三天。众人于心不忍,说:“王大哥歇歇吧”,“没事没事”;“王大哥,您太辛苦了”,没事没事”;“王大哥,坐下来吃几口吧!”,“没事没事”。——“没事没事”是他的口头禅,更反映出他可贵的品质和性格。


 
  “劳模就是劳模,一点也没变样!”知青们无不感慨。
 
  今年的3月3日,对王正太来说是个昏暗的日子,那天下午,同组知青、他相濡以沫40多年的老伴,突然倒下,再没醒来。恰在那天下午,因急需一张照片,不知情的我拨通了他的电话,听到电话那头的声音有点疲惫嘶哑,以为他不舒服,便改为明天再要。“没事没事,待会传给你”——当晚我便收到了这张照片,对我来说,这不再是一封普通的邮件,而是一份难以言表的感动。(会员木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