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母亲

作者:董立敏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08-07
  母亲的眼睛永远的闭上,不再睁开了。妈,妈……,她不再答应了,那句从我心底里发出的“妈,我爱您”!她不再听见了,她安详的、无声无息的走了。她没有了回音,没有了微笑……我们双膝跪地、双手合拢,呼喊着母亲:您不能走,不能走,您走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您了,再也没妈了……推开门再也听不见那句“立敏你来了”的声音,她那亲切的声音,她那音容笑貌都不会再现,人海茫茫,我们的妈!您在哪里?……眼泪扑簌簌的流啊,流……
 
  母亲8岁,我姥爷(奔于生活外卖被人抢了钱气病)病逝,苦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姥娘拉着5个孩子艰难度日。13岁的母亲和大她一岁和两岁的我两个姨来到青岛,俩姨先进了纺织厂做童工,母亲个子矮小,先给一人家做保姆,14岁也和我两姨一样进了日本人开的钟渊纱厂(国棉六厂)做童工,受尽了日本鬼子和工把头的欺凌、压榨,甚至连发了霉还掺着头发茬子的玉米面都吃不饱,挣扎在生活的最底层。我大姨二姨先后回家婚嫁了,母亲依然留在厂里干活挣点儿钱来添补姥娘、小姨和小舅的生活。
 
  解放了,母亲整个像换了个人一样,她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她工作出色,年年评为先进,先后入了团入了党,还扫了盲(文盲)。学会了骑自行车,每攒了点钱就买上一袋子面,扯上几尺棉布,向人借了自行车就带回了姥娘家,村里的人好生羡慕,无不竖起大拇指!
 
  母亲和父亲成家,提出的首要条件是,俺娘拉俺不容易,每月必须给俺娘拿回点钱养她。婚后,通情达理的母亲商议父亲(父亲有姐妹三个),把我老奶奶和爷爷从莱阳农村接来养活。先后又有了我、弟弟和妹妹,生活的开支可想而知。父亲在法院工作,经常出差,母亲既要承担起一大家子的生活起居,还要在细纱车间倒三班,在我的记忆里她那双小脚踏着碎步总是在急行军中。伺候老了我老奶奶,慢慢的我爷爷年龄也大了,后来得了半身不遂,住院治疗后,她到处找会推拿的人给爷爷恢复身体(那时家庭推拿人的极少)。
 
  她说,你爷爷是我的恩人,爷爷帮家里买粮煤柴挑水,还上山刨草根(做饭引火),出力了,我不能忘了他。我记忆深刻的是,母亲每每下班,人刚进门一声“爹,我回来了!”成了她的定格。
 
  每个月开了工资,就买上好吃的点心,给爷爷吃,还让我爷爷从屋里边插上门栓,并对孩子们说,早年你姥娘告诉俺说,孩子有的是日子吃。母亲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我永远忘不了帮我的人”,母亲还对我们姊妹说,不能忘了你们的小姨,她每年秋天放下家里的活,给咱们全家做冬季的棉衣服,一干就是大半夜。小姨上了年纪患了糖尿病,母亲挂念着小姨,按时给她买药治病,还经常接大姨和小姨来我家住些日子调养。我记忆深刻的是,小姨常夸我妈说(对我姊妹说):“嫩老奶奶、爷爷说,嫩妈真是个好媳子(莱阳话)”。也是从我小姨那里知道,母亲的饭盒里常常是地瓜(或干)和苞米面饼子(母亲吃饼子伤过胃不舒服)加咸菜,而不懂事我们,习惯性的等我母亲下班打开她的饭盒,拿出几个白面馒头给我们一人一个,她看着我们吃的那么香甜。那时供应的粗粮多于细粮,加上我们正是长身体食不饱,而且厂里的馒头略带着那种碱味特别诱人。实际上,母亲上班吃饭时也去买馒头,岂不知是给孩子们买的,而她却背着同事偷着吃自己带的饭。
 
  我11岁那年,脸突然肿的厉害,去医院一查得了急性肾炎,大夫批评我母亲说:“哪有你这样当妈的,再晚点儿孩子就完了”,一句话把母亲说的急哭了。那时正值文革期间,母亲每天下了班还要开会、学习、走访,忙的不可开交,她后悔自己忽视了孩子的身体,遵医住院治疗加营养。肾炎需要吃白糖,而那时白糖按户供应太少,母亲又找人买点儿红砂糖。民间有个说法叫“吃什么补什么”,母亲还让父亲托人买猪腰子,再配上一位杜仲的药给我补,使我很快恢复了健康而没有转化成慢性肾炎。
 
  以后好几年还按时检查,一直特例给我加营养。我妹妹哮喘病经常犯,母亲还要照顾她,也是每天早晨香油煎鸡蛋,核桃仁冰糖冲水喝等等,以至于妹妹没有落下气管炎的病根。我尚小也不甚懂事,忙碌的母亲上顾老,下顾小,而唯独顾不了自己,而那时母亲肝大也需要营养呀。
 
  那年有老大就业的机会,我和弟弟高中、初中同时毕业,父亲偏向于弟弟(独子)就业,我也是从思想上准备好了下乡,而母亲执意我就业,搬出了舅来说服父亲,父亲被舅说服了,弟弟可再上高中,至于以后怎样再说,老大还能帮母亲理摆家。
 
  后来母亲对我说,我担心你身体受不了。母亲还一直惦记我得过肾炎的身体。而母亲心事最大莫过于儿女的婚事,都由她把关。我父亲好友的儿子由我舅做媒介绍给我,我些许有点不满意,而恰时我爷爷偏瘫需人照顾,母亲着急而得中风和刁旋风住院,而我正参加公司培训一个月,家里真需要个人帮忙,还未认可的女婿倒夜班,白天帮我家照料爷爷,接触中母亲很认可这孩子,说他人品好,爱学习(上夜校),会做家务,关键还脾气好,母亲说,我这辈子让你爸爸爆脾气受了多少气。我结婚这么多年,母亲的话确实验证了。
 
  不曾忘记母亲,给我买了一件绿蓝格子相间颜色艳丽的衬衣,和一块料质考究而时髦的西服料,那时好衣服和上档次的布料贵不说,还要托人(出差到大城市)捎,我感觉漂亮的衣服太扎眼,不好意思穿,母亲说,你是大嫚了,穿上好看,好看!不显眼,母亲笑了,笑的像朵儿花;不曾忘记母亲和父亲说,给大嫚买块好表吧。
 
  一天,早晨醒来,一块瑞士雪铁纳小表放在我枕边,我喜欢的不得了,母亲笑了,说“看把你恣的”。我出嫁了,母亲掉泪了,虽然婆家很近,过了马路就是,但她还是感觉离开她远了;不曾忘记,弟弟娶了媳妇,她笑了,是幸福的眼泪;相继妹妹婚嫁了,母亲又流了泪,又一块心头肉离她而远;母亲帮我、弟、妹三个看大了孩子,她同时还要照顾着父亲(患糖尿病、哮喘等病多年),她太累了,56岁得了糖尿病,母亲64岁,父亲61岁突发心梗去世了,那几年母亲老的很快,她变了,她笑的少了,她盼望我们常回家看看,我隔一天没来,她会送我到门口,甚至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说,你常来昂!不曾忘记,她多么企盼节假日,儿女孙女外甥一大家子在一起吃上一顿她操持的饭,那时她笑的最开心……儿女的笑是她的笑,儿女的不高兴她流泪,她一辈子拴着儿女……岁月荏苒,母亲老了,孤独、寂寞,使她变的有点儿执拗和不入群了……但她对儿女的爱始终拴在心里……
 
  母亲走了,她的邻居、好朋友、同事无不落泪。“老戴,是个好人”!母亲不笑不说话,为人心地善良,从来不会给人亏吃。母亲14岁在纺织细纱干到52岁(50岁厂里挽留她直到我要婚嫁),她对工作精益求精,她干质量员,质量检查严,而扣分松(扣分和奖金挂钩),对小学徒的更是手把手的教,她说扣分是次要的,关键是要会,质量要过关,那些小年轻的都很敬重她,亲切的叫她戴老师,无不说“谁要是说戴老师个不字,那他才真不是个人”!她要退休了,同事们恋恋不舍,都说老戴(戴老师)要退休太可惜了,是厂里的损失。邻居大姨,也是她同事常来我家玩,一啦起了呱来,就对我说,你妈,工作、为人是这样的(竖起大拇指),但不会走上层,要不早当了主任了!其实我想母亲并不想当什么主任,她的心在家里。我的感觉母亲为人爽快,有话直说,从不啰嗦,但还是有点儿太直白了,主任也许还能圆滑点儿吧!
 
  母亲对邻里、对住院不曾认识的病友(她突发高烧打针不退,母亲帮她物理降温使她很感动),对骑车下坡失控撞了她的陌生人,对只要她能帮的,能让的,她从来都是发自内心的帮着、让着、想着别人,以至于病友、撞了她的陌生人两口子等,多少年来都来看她,如果谁带着东西来看她,她真不高兴,说,带东西就别来了!……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那年母亲节到了,我提前一天晚上,也尝试着给母亲一个亲切的问候,母亲接起我的电话,“喂!喂!你是谁?……你怎么不说话,你到底是谁?”母亲不知道那头是我,正纳闷时,我终于说话了,“妈,是我,立敏,噢!立敏,你怎么不说话”?母亲急了,“立敏,什么事”?“我没事”,“那你怎么不说话”?我略憋了小会儿,把那句要说的话磕巴的说出来了,“妈,我,我,我爱您”!“嗯”?“妈,我爱您!您听见了?”母亲愣了一会儿,电话那头传来了笑声,“嘿嘿嘿嘿!嘻嘻嘻嘻!……”
 
  母亲笑的那样!像个孩子一样,而这头的我眼泪早已止不住哗哗的流啊,流……,母亲的笑是那样的甜,心里是那样的美!我真后悔没能再和母亲这么亲近的表达过对她的爱,更没有面对面的说“我爱您”,中国人那种含蓄的表达爱,也许就是叫她一声妈,而直接说“爱”太难了。
 
  60年母女(子)爱,母亲对我们表达的爱是那么淋漓尽致,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她始终牵挂着我们,…,我们曾得到过母亲多少个的亲吻,而我们做儿女就那么的吝啬,得到一个“爱”字就那么难!就磕巴,就不成句,母爱沐浴了我们长大,给我们的爱太多太多,而我们给她的爱太少太少,母亲走了,她走的很远……再想说“妈,我爱您”!她再也听不见了,再也没有笑的那么甜的回音了。
 
  对母亲,我有欣慰也有遗憾。我为姑娘时母亲就喜欢我给她做的衣服,无论样式和颜色她都说好看,而且还好和别人夸耀女儿。我也比较乖巧听话,家里里里外外我来干,她逢人就说,俺大嫚最孝顺。她很依赖我,以至于她提出要由我来养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让她如愿(总归姊妹三个,而且还有男孩子等等),虽然母亲也理解了,但我的心里自始至终感觉很亏欠母亲而终成遗憾。
 
  母亲自己居住,虽然我们姊妹都经常回家看望和给她做饭,但总归她一个人还是很孤单和寂寞。母亲一直自己买菜做饭到84岁,基本不用人。她身患糖尿病,自己创作了养生“八宝菜”,多年来一直吃这种菜,从外观上看不怎么样,但我亲口尝了尝还蛮好吃的。她经常说,我还能,我自己会好好吃饭,你们忙你们的,常来看我就行了。30多年的糖尿病,慢慢吞噬了她的健康,多年来,母亲始终没有懈怠自己的身体,无论是吃药、饮食还是运动(年老了运动少了)几乎成了不可更改的规律,我十分敬佩她是那样的坚强和执着。她常说,“嫩不用管我怎么活动,我是为了少给你们添麻烦”。
 
  岁月催人老,母亲一天天老了,眼也花了,电视和收音机已离她而远了,唯一的期盼的是我给她讲故事,《伊索寓言》她最爱听,有时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上午讲的故事下午问她故事情节就忘了,她真的老了。
 
  今年夏季,天热难耐,空调风扇调节降温,母亲稍着凉,加上年老吃饭常打呛而导致肺部轻度炎症,一直高烧不退,经医院6天抢救无效,于8月12日仙逝,终年88岁。
 
  母亲走了,她犹如一座大山轰然倒下,我们都成了无依无靠的孩子……“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我们儿女溶入了她的生活太多太多,我们身体里流淌着她的血,哞吸她的奶水,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懵懂无知的孩子到懂事、成人、做人,无不倾注了母亲(和父亲)的心血,母亲像我们的脊梁,“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亲是很普通的妇女,但在我们心中她却是一个贤惠、慈祥、宽广、善良、勤俭、奉献的可敬可爱的母亲。母亲她身教胜于言教,她教子女真诚做人,实在待人,敬老爱幼,乐助他人。她善解儿女,包容儿女,“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她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巴尔扎克)。
 
  想起母亲过年做的漂亮的兔耳朵花卷馒头、枣饽饽、二月二的棋子、七月七日的卡话……日常母亲为了全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在灶台上忙碌的身影,她生活的节俭、但她对亲戚朋友却出手大手……她许许多多的生活轨迹给我们做儿女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以至于我们会不知觉的去仿效她,她的音容笑貌、她的哭泣、她的悲伤…无不深深的刻在了我们儿女的心里。
 
  母亲她走了,走的很远很远,只留下了她的身影,很长,很长……
 
  世界上再动听的语言都表达不尽母亲对儿女的爱,也表达不尽我们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董立敏(笔名:静等花开),主要作品有:《游周庄》、《父亲的花》、《父亲的书》等系列散文和短文集。作者以自身经历和生活感悟记录了成长过程和社会变革。文笔朴实、流畅,感情真挚、细腻。作者曾于2000年4月12日发表在青岛日报的短文《游周庄》,荣获〈欢乐天地游〉有奖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