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我国氢弹试验的难忘经历

作者:王清涛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08-10
  1967年6月17日,在我国西部的罗布泊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每当这个日子到来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同甘共苦的战友,想起核试验基地的日日夜夜,想起曾经亲身经历的多次核试验,其中代号为“7.11”的大型氢弹试验经历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1973年春,我们所在的124团工兵一连从马兰基地调到罗布泊核试验场区,和机械营部分连队一起配合科研人员执行“7.11”工程任务,意即第7试核验场区第11次试验(地面试验为4区,空中实验为7区,地下试验为9区)。为保证任务按时完成,部队天天挑灯夜战。当时正是春夏之交,大风常常刮得天昏地暗,沙子打在脸上针扎一样疼痛,但指战员斗志高昂,豪言壮语层出不穷,不少战士还火线入了党。六月初,全国各部委、各军、兵种组成的效应大队陆续开进场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和试验品布置,除了各种飞机、坦克、大炮、舰艇和枪支弹药外,还有粮食、布匹、蔬菜及牛、马、驴、羊、猴子、鸡、狗等各种动物,可谓应有尽有。“零前”(核试验爆炸时间为零时)一周,进行防护知识和保密纪律教育,并每人发了1幅1万度的防护墨镜。零时前一天,部队首长乘飞机低空巡视作最后检查,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人员代表和参加核试验的部队指战员全部集中在场区以西60公里的白云岗观测站等待参观。


 
  此次试验任务由飞机在靶场上空空投执行。“零”时原定为6月27日下午14时,但因天阴风大,大家焦急地等到北京时间14时50分,指挥员才宣布进入“零前”半小时状态。这时广播员反复介绍一些防护知识和该颗氢弹的威力(相当于70万吨TNT的当量,其闪光芒边界为180公里,在闪光芒边界对人的眼底仍有烧伤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几部录影机开始紧张地拍摄场景。当载着氢弹的国产飞机从马兰基地机场起飞的那一刻开始,人们的心情就开始激动起来,设在参观场的高音喇叭里,除了不断播发国内外形势《东方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革命歌曲以外,还及时播发此次试验任务的有关防护知识及飞机起飞时间、到达位置、飞机高度等状态,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现场直播。


 
  当执行任务的飞机第一次飞过靶场上空时,大家的情绪一下子紧张而兴奋起来。15分钟后,第二次飞过靶场上空,15点20分第三次飞临靶场上空时,大家都屏住呼吸,全神贯注着天上盘旋的飞机,指挥员开始零前读秒:“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几乎是同时,飞临万米高空的飞机投下了一个白色的降落伞后,立刻掉头返航。此时的降落伞也开始由小变大,迅速降落,随着读秒最后两个字“启爆!”的出口,氢弹像一道白色闪电,划破万里长空,一股热浪也随之扑面而来。约十几秒后,才听到闷雷一样的爆炸声。随后白点变成了像太阳一样的红色圆球,继之逐渐变成蘑菇头形,由内向外翻滚,越翻越大,颜色也由红变白,地上的尘埃也因红色烟云的巨大吸力上升,形成巨大的尘柱,最后形成大家熟知的蘑菇云状。这时,指挥员用电话把爆炸成功的消息向北京指挥中心的中央首长作了回报,叶剑英元帅略带沙哑和激动的话语通过高音喇叭传了过来:“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向参加这次氢弹试验的全体科研人员、解放军指战员表示衷心的慰问和热烈的祝贺!”顿时全体人员欢呼雀跃,激动场面难以形容!


 
  约半个小时后,蘑菇云开始扩散并向东飘动,空军的三架飞机开始穿云采样。早已整装待发的防化部队和科研人员也乘防化车冲进爆区,进行试验品回收及采集数据。紧接着,喇叭里又传出新华社受权声明:中国进行核武器试验,目的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防止核讹诈,同时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也是每次试验后的一般惯例。


 
  “今生若得再年少,二度阳关征楼兰。”弹指30多年过去了,但参加“7.11”核试验的场景却一直历历在目,永难忘怀,这也变成了我享用终生的荣耀和精神财富。后来,我还写了一首小诗作为那段岁月的纪念:
 
  东方巨响一声雷,天下炎黄共扬眉。
 
  国耻百年终有尽,我以核武壮国威。
 
  (作者简介:王清涛,山东淄博人, 1970.12-1976.3曾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当兵,多次参加核试验。现住青岛,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