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河路东,胶东路中段“菠螺油子”为起点,与热河路南面几乎平行的,分别为从胶东路到无棣路的无棣一路;从胶东路到黄台路的无棣二路,无棣四路,从热河路中段,还有一条通往黄台路的无棣路。
在热河路顶端至无棣路那路上,还有两条道路—由热河路至无棣二路的无棣纬一路,由热河路至无棣四路的无棣纬二路。这以山东极小的县名“无棣”命名的七条道路,把从热河路向南到属大连山之间的一个谷底,纵横交错地联结起来,实现了四通八达。
无棣纬一路:长百米宽约六米的石阶路,东西走向,从热河路进入后步步下台阶,穿过无棣一路到无棣二路为止。这条路现今只剩下单数的三个门牌了。无棣纬二路的变化更大,不但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单号门牌,而且这条路从热河路石阶下到无棣一路便无踪影了,然后由一条石阶向上穿过无棣三路,直达无棣四路的窄路上又出现了无棣纬二路的门牌,一条长不过300米的无棣纬二路被“腰斩”成两段,在岛城似乎也不多见。
由于东西快速路立交桥的建设,如今,无棣一、二、三、四路靠近胶东路部分早被改建,其它部分除崛起了新大楼外,多数房屋仍保持上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旧貌,彰显着在半殖民地旧中国时此地日侨与国民混居的建筑特色。
无棣一、二路是中国人、日本人混居的区域。无棣一路上,有日本人的国际日语学校等,有中国人的赵公馆,(赵筱炎宅)叶公馆(叶春墀宅)等,无棣一路36号曾是叶春墀宅,其父叶沙明在青岛同时经营航运及捕渔业,曾拥有百吨以上海船5艘,航线远至日本、菲律宾等。叶春墀曾任银行经理,他还开办了一家叶春墀会计师事务所,无棣一路上还曾有齐鲁医院,日本天理教青岛教堂等建筑,无棣二路中、日两国人混合居住区,日方有加藤会社、新官三郎医院,铁路局日本职员宿舍,中方有德顺工厂,辉记土木工程社,新聚祥营造社等。清代乾隆朝宰相刘墉的后裔有的生活于青岛。刘墉四世孙刘燕昌改换门庭,为一代名医,他著有《伴松居诗草》。刘燕昌的后人有刘季三、刘少文等。刘季三是现代中国著名中医,其诊所在无棣二路(原68号),悬壶济世,声名远播,青岛以外,各地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刘季三之兄刘少文是饱学之士,曾执教于礼贤中学,崇德中学,与孟放庐、王充照、张康保等青岛文人学士交游。著有《秋溪诗稿》、《青岛百咏》等。《秋溪日记》存在青岛市档案馆。
1932年,陈文其住在无棣二路22号,他的公开身份是日本三菱公司职员,同时经营养蜂,其真实身份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中共青岛地下市委机关就设在他家,市委秘书王常怡也住在这里,李伟仁曾任“六大”候补中央委员,后去苏联学习,1931年回国任全国总工会巡视员,1932年5月来青岛,任市委负责人,一度也住这里。
70号是青岛名士于春圃宅(后迁黄县路),今与78号同列历史建筑,58号曾是一家昆山书店。著名作家孟超早年在上海,他的家在无棣四路,这里曾有一座日本佛寺,后来作为小学。无棣路14号院靠北这遛日本造木质二层楼房原都是一姓班的资本家的,解放前民国时期,我老爷爷在辽宁路、宁波路、无棣二路14号上开“德丰车行”和“德丰洗衣局”。
一开始,我老爷爷租下班家的一部分楼房,后来又买下了一部分楼房居住和做生意。我们家这片的房子临无棣二路街,大门外北去就是黄台路。
解放前,我爸爸在“黄台路小学”、“江苏路小学”上小学,后来考上“崇德中学”在学校里搞学生运动,做地下党时住在无棣二路14号里,而对面有个石头楼,那里面就住着国民党。
“崇德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的学校,青岛解放前夕,爸爸加入了中共北海区党委统战部、城工部刘善斌为首的地下核心小组,在“崇德中学”、市北的街道、楼院展开了革命工作。无棣二路14号是他的住所也成了他秘密写革命檄文、组织同学秘密开会,讨论国内、外革命形势,进行地下革命活动的场所。我爸还主办了初中部的刊物“地火”,后来在赵炳豪同学的直接领导下,与吕荣侃、王管基、王疆基等发动同学进行二次护校任务,同敌人进行斗争,一直坚持到青岛解放。
无棣二路14号1953年“土改”时充了公,文革后落实政策,姓班的家人要回了一些房子,而我家有房契的只要回了一间14平方米的“自留房”,上世纪90年代初我家要回了这个14平方的“自留房”。踩着“嘎吱”作响,一颤一振的陡峭拐弯的木质楼梯上去二楼,左拐再右拐,就是这14平方米的房子,收拾了进门的凉台和屋内的吊铺,一家三口搬了进去,四、五岁大的女儿住吊铺上。我换房顶的红瓦时,瓦都酥了,上面有昭和年的字样,这是这一栋典型的日本造房子,那时,我女儿就近去大庙山的“少年宫”学舞蹈,我承包集装箱车搞货运很忙。2005年,我在浮山后四小区买了新房。可惜,2006年无棣二路14号拆迁时,我远在西非洲开店卖手机,没能见到老房子拆迁时的情景。
算来,我在无棣二路14号我家老房子里也住了十几年。
(作者:郝守杰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