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写意安徽路

作者:侯修圃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10-10
  一
 
  安徽路是很有诗意的一条路,北头牵手济宁路,南来的平原路到此不打招呼就停住了脚步,形成三路口交汇。实际上是观象山支脉向西伸展,到此嘎然而止,跌下一个落差,底下就是芝罘路。之间的台阶勾连起来,算是两条路握手言欢。上个世纪50年代,初来青岛很不理解,怎么青岛那么多台阶?其实台阶就像天梯,沟通两条路最便利的方式,这就是青岛山城的特点。安徽路,最早叫爱贝街,日占时期叫大村町,1922年后改称安徽路。


 
  我走安徽路正是一个中秋的下午,秋老虎的余威尚在,由观象山下来就汗流浃背了,我坐在东边马路牙子上休息,打量西边眼前这片1990年代新盖的楼房,从安徽路44号直到黄岛路,好大一片,大多七八层,米黄色的大楼,被西去的太阳涂上一层金色,显得威武壮观。这里大部分是青岛市房管局的地盘。也许你不曾想到,安徽路42号却是市南区教育局所属的小学。解放前,这里是私立培基小学。1952年,有学生509人,教职员工11人。根据国家统一指示,由私立三江学校、岭南小学和培基小学组成芝罘路小学,地址在四方路10号,芝罘路45号有后门。培基小学作为芝罘路小学分校而存在。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部分教室被老师当作宿舍而占用,后来的领导考虑到老师的实际困难而默认了。1969年,遵照“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这里成了市人防工程防空洞的出口之一,整天机器轰鸣,打破了学校的宁静,在这里住的教师也“享受”了噪杂的音乐。1990年代,防空洞虽然不挖了,地盘还被占用,房管局要统一改造,作为区教育局觉得有单位为老师改善居住条件何乐不为呢!因而这片楼房应运而生。


 
  从安徽路36号顺台阶下去,左边一个小门,进去是一个小四合院,也就住五六户人家。我的同事、朋友徐静贤校长初来青岛就住在这里。
 
  徐静贤,1925年生于山东蓬莱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上溯几代都是私塾先生。父亲十几岁来青岛,在蓬莱富商杨子生开在中山路的福顺泰百货店当学徒。1931年,6岁的徐静贤和母亲来到青岛,就住在安徽路36号。
 
  据现年92岁的徐静贤回忆,她开始在青岛江苏路小学就读,毕业后考入青岛女中(即二中)读书,1946年高中毕业,旋即进入青岛濮县路小学当高级教员。建国后,她历任北京路、德县路、大学路等小学校长(有时是副校长主持工作),1986年离休,颐养天年。她外祖父翁增堃做过戏剧编剧,据《蓬莱县志》记载,《苏武牧羊》戏词是由翁增堃捉刀。她的五舅翁砚楼,是天津的一个评剧团的编导兼文武小生,与新凤霞配戏,两人日久生情,1947年,评剧团在青岛天成戏院演出,徐静贤还给新凤霞写过一次海报并到处张贴。这年秋天,翁砚楼与新凤霞结婚,由于时局动乱,结婚低调,只在安徽路36号办了一桌酒席,请了亲朋好友以示祝贺。在天真照相馆拍的婚纱照,被放大后镶嵌在橱窗对外展览。不到一年,被老板(养母)拆算赶出剧团,翁砚楼离开后辗转外省评剧团。这段闪婚、闪离,鲜为人知。


 
  36号临街是嘉美木器店,一层楼,日伪时期,老板又加盖一层,形成今天的二层楼房。34号是亚细亚宾馆,设备高档,服务周到。解放前,平度路永安大戏院来名角演戏大多下榻于此,比如叶盛章、顾正秋等。
 
  32号,是德国人开的福柏医院,解放后,福柏医院、亚细亚宾馆、嘉美木器店全部划给人民医院。现在是心理医院。
 
  站在马路西边,扫视对面三、四层楼房,33号是4层平顶,楼梯在院内的两头,文革期间有一位流星式的人物——杨保华就住在这座楼房内的二楼。
 
  杨保华,生于1940年,父亲杨汝林,解放前任青岛法院书记员。杨保华,青岛九中毕业,考取上海戏剧学院,后退学干临时工,最后就业于青岛明胶厂。文革初期造反,曾任造反组织“轻工分部”联络员,1967年1月,他参与夺权,得到王效禹的支持,出任青岛市革委会主要负责人。1968年2月,被山东省革委正式任命为青岛市革委会主任。他多次参与策划和指挥大型武斗,造成的破坏可想而知。1969年被撤职。文革后定为“三种人”,1979年被判处“死缓”,后来改为15年徒刑。大约1990年出狱。定居于水清沟。自谋职业,开过服装店、在汽车修理厂干过。1998年4月,因病去世。终年58岁。杨保华因造反而蹿红,两年多的时间就倒台,成为昙花一显式的人物。


 
  21号,是青岛市人民医院本部,现在是皮肤病防治院和口腔医院。解放后是高干医院,除了住院设备好以外,还有花园假山,曲径通幽,病人休养、散步颇为清静。其斜对门是安徽路30号,是一座二层楼,三楼是阁楼,坐落在安徽路和平度路交角。一楼曾是我的老领导付培耕先生住址。
 
  我站在这里凝视良久,想起付培耕先生的往事。付培耕,山东烟台福山人,1949年跟随解放军入城,先在卫生口工作,后任过市南区副区长,文革前下放市南区第一医院任院长;1975年,出任市南区教育局副书记兼局长,1981年任市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他在区教育局工作5年多。1977年以后,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取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他对市南区的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
 
  站在德县路目之所及,前面一片葱葱郁郁的开阔地,长方形,东西窄,南北长,占地也有十几亩吧?零星的古树如华盖,散落的灌木低矮,冬青成墙,花木扶疏;中间有小溪、瀑布,流水潺潺,尽管是人造的,但不失增添音乐的美感;石桌上,树荫下,打够级、下象棋的所战正酣;老妪童稚牵着小狗遛弯,这是闹市中的静地,也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不规则的大石头上赫然写着:老舍公园。


 
  谁曾想到,这里原是山间峡谷。青岛建市以后,又属欧人居住区,有钱人就在峡谷两边盖楼建房,一栋栋别墅拔地而立,花墙院内遍植花木,幽静又不失风雅。然而,峡谷两边不能野味太浓,当局就遍植木,梳理花草,优雅静寂,不失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坊间俗称“大花沟”。上个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战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加之当局疏于管理,老百姓倒垃圾成风,大花沟逐步填平,这里成为美元黑市交易中心,当然,叫卖的小贩也纷至沓来。解放后,取消黑市,加以修理辟为公园,叫第六公园。1950年代,许多中小学老师出作文题目多是《大花沟的变迁》之类,以让学生表达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主题。1999年,政府重新修葺改造,命名为“老舍公园“。彰显老舍先生对青岛的文学创作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两边保留的别墅,依稀能看出当年的风雅。比如,26号,是当年国民党议员张乐古开办的《平民报》旧址。湖北路和安徽路拐角是一座二层老楼,虽然墙皮斑驳,屋瓦陈旧,但依稀散发着历史的原味。此楼原是青岛市粮食局市南分局的办公楼,现在是金麦园快餐店。诗人鞠德璋曾在该局任办公室主任直至退休。鞠德璋,笔名锦河,知名诗人。系山东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诗作一度达到青岛诗坛的一个较高水平……
 
  走到16号,醒目大字写着:嘉木艺术博物馆。紫红色的墙、红色瓦,特别养眼。这座典型的德国建筑原是德国船舶机械师斯蒂尔洛的花园别墅,历经百年沧桑,主人多有变换。如今为知名作家修方舟所创办。我走了进去,墙上镶嵌着诸多美术作品,有图书角可以购书,有咖啡茶点之类,两个小姑娘打理服务,你可以在此喝茶、吃咖啡,休闲。人不多,门可罗雀。我买了一本书,不打折,也算是支持一下吧。不过,定期搞的文学艺术沙龙倒挺红火,对弘扬青岛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走出嘉木博物馆,看到14号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我的外孙女吴梦祺曾在这里上过幼儿园,我和老伴常来接孩子,对这里还是熟悉的。自从市政府东迁后,市府幼儿园也“孔雀东(西)南飞”了,这里成为分院,备受冷落。
 
  过去就是青岛铁路第一小学旧址的东门,现在被民资榉园小学所替代。
 
  公园的东面和西面对称的一条小街,特别是湖北路以北基本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改造成6层楼房,旧的楼房荡然无存。湖北路以南保留了几座别墅楼。比如7号楼,过去是市南房产管理局旧址,现在改为“公司”。9号是市南区在文革后改造的一所宿舍,三层。1980年代,中共市南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张文焕住在这里。张文焕,1935年生人,青岛师范毕业,历任浮山公社团委书记、市南区委秘书、办公室主任、常委等。1996年,因车祸去世,享年61岁。他曾任过我的领导,对于他,我是深深怀念的。
 
  三
 
  湖南路像一把刀,把公园切断,由两条路变为一条路。安徽路西面是一家历史很久的明星电影院,入夜,霓虹灯闪烁,五光十色,好像进了夜上海。影院虽然座位不多,但很舒适。服务生一律工作服,齐整、气派;后厅由正门入,前厅由侧门进,观众多是中上层人士。这里主要放映的是欧美电影。曾叫青年电影院,解放后叫金星电影院,重新改造内部设施,一律改成硬座椅子,大约有座位四五百个,并降为乙级电影院(中国、青岛电影院为甲级)。1957年12月31日,笔者在这里看过通宵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时已没有昔日的夜景,行人稀少而幽静。


 
  斜对面,广西路和安徽路交角是邮电局,德占时期,曾发行过邮票、明信片。堂邑路邮局建成后,这里成了营业厅、电报厅。这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建筑,此楼建于1901年,哥特式双塔式建筑结构,被时间包浆过的粗朴缘木、镶嵌高处的窗牗、磨损多痕的老地板、吱吱呀呀螺旋式的楼梯,无不透露出百年老青岛的洋气与风雅。门牌安徽路5号。现在是良友书坊的属地。
 
  良友书坊,创办于2006年,是青岛报业集团部门之一。是主营出版策划、执着于《良友》《闲话》系列图书的出版,专注于青岛本土文学文献及青岛当代文学史的梳理与展示。为青岛本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作出了可喜的贡献。主持者臧杰,系青岛日报主任编辑、文艺评论家。


 
  青岛报业集团占据了从广西路到太平路整个地盘,尘封了历史的旧迹。其实,青岛日报社,过去就是靠海边一座三层楼。安徽路1号院内有一座拳击场,四周是木制看台。3号是日本人办的山东煤炭株式会社,管理淄博一家煤矿,后改名叫鲁大公司。解放后,青岛市总工会和市科协进驻办公。上个世纪90年代,全部拆除建成青岛报业集团。巍巍然,壮观乎!
 
  对面,临街是新新大饭店侧门,内设歌厅,爵士乐、流行歌曲不绝于耳,达官贵人多会于此,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解放后,安徽路2号改为理发厅。现在华能宾馆像个庞然大物屹立于此。


 
  我正在沉思,一阵海风扑来使我打个激灵,深吸一口,就吸进大海诗意的黄昏。回望安徽路,虽像怀孕的美女,但仍不失风雅与秀丽。
 
  (作者简介:侯修圃,笔名伴农,作家。原任青岛市南区教体局局长,现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协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青岛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副会长等。有散文集《三楼巷》《观象居随笔》等9部面世,另有诗歌、语言类作品3部出版,计300余万字。曾获中国当代散文奖和中国散文华表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