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泰山路印象

作者:戴新阁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10-26
  泰山路印象较深的是十几年前的烧烤,每当夜幕降临,辽宁路以西的泰山路上灯火通明,人气十足,这条路宽阔平坦,右边的人行道也宽敞,人行道饭店门口摆满了桌椅板凳,里面也顾客盈盈,进出往来,十分热闹,烤肉、海鲜、小凉菜,散啤酒,颇对青岛人的口味,而且价格也合理,所以买卖兴隆。
 
  我和朋友来过几次,烧烤占据了半个街道。喧哗的食客,干扰了昔日的宁静,也许因为过于扰民,后来烧烤街转移到了营口路,这儿生意萧条,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泰山路是一条老街,历史悠久,西段始建于德占时期,叫鲁赤街,又叫锦豹街,日占时期曾叫喜乐町。上世纪20年代由辽宁路又向东建路,开始没有路名,到30年代通到松山路时,才沿用了泰山路名。泰山路因分两期建成,所以,东西路各有差异,辽宁路以西平坦宽敞,辽宁路以东则较窄,是一条沿贮水山北麓呈大S形的小路,蜿蜒起伏,峰回路转。


 
  早期泰山路建筑不多,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住户增多,其建筑大多是贫民大院式,偶尔有几处别致洋房散落其中,大都是日本人的住宅。那时,泰山路上最高楼顶多是三层,所以沿路向上放眼望去,尽头总现出一片蓝天白云。


 
  泰山路上也有一段红色的记忆,中共 “一大”代表邓恩铭,1922年来青岛开展党的工作,曾任《胶澳日报》副刊编辑,他以东镇小学教员为公开职业,秘密进行宣传、组织发展工作。1923年底,建立了青岛第一个党支部,他担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是党在青岛的第一位领导人。
 
  1925年2月8日,他组织领导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同年4~5月,又组织领导了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成为"五卅运动"的先导,形成了青岛历史上震惊中外的第一次罢工高潮。当时他在青岛就住在泰山路13号,因他不断去各工厂而引起敌人的注意,后被捕。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6年6月,他再次秘密回到青岛,担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主持市委工作。1928年7月,调回山东省委,1929年1月19日,因叛徒告密,他在济南第二次被捕。1931年4月5日,与刘谦初、吴丽实等共产党员被国民党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牺牲时年仅30岁。


 
  解放前,青岛市在行政上长期是中央直辖市,因地处山东,与山东分不开,所以,中共山东地下省委、团省委都曾设在青岛。1934年至1935年在青岛任共青团山东省委领导人的李仲林(莱西人),曾住在泰山路上的霞云里二楼(泰山路85号)其住地也是团省委活动地点,当时租房需“铺保”(商店做担保人)),他偷了哥哥商店图章盖了铺保,租下了这里的房子。
 
  据后来李仲林回忆说:“霞云里地址是绝对保密的,除团工委在此开会碰头以外,有关马列主义著作、党的刊物《红旗》、给中央报告等文件,都存在这里。”


 
  霞云里大院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会字形二楼木质建筑结构,又带出两条“小辫子”,形成了里外院。大院中间左右各设两水泥斜旋式楼梯以通向二楼,二楼通道绕院一周,木质隔栏漆有红色。据一些老人们说,解放前大院里三教九流辈都曾住过,解放后大院维修时还发现瓦片下藏有刀枪。后大院被部队接管,成了一军工企业的宿舍。


 
  泰山路的西头与商河路、青海路交界处有一栋浑厚的红色建筑,格外显眼,它以前是青岛茂昌蛋厂,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奉化人郑源兴所建。我国早期工运领导人陈少敏曾经在这里做过工,她以蛋厂女工的身份配合时任山东省委代理书记的任国祯开展工作,先后组织了青岛纱厂、四方机车厂、烟厂等工人运动。解放后是中共中央委员,曾担任过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工会党组副书记等职。


 
  泰山路上以前还有中国恒大运输公司、远东汽车行、复丰铁工厂和日本人的原田铁工所、甲斐铁工所等。
 
  抗战以前,青岛市民众教育馆设在朝城路,抗战胜利后迁到泰山路原日本铁工所旧址,1946年10月正式开馆,由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毕业的宋绍曾任馆长。民众教育馆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民众学校、民众俱乐部、民众运动场。
 
  青岛解放后,民众教育馆旧址作为第一人民教育馆,原民众教育馆长宋绍曾留任,仍是馆长。到1950年1月馆内设图书、报刊、儿童3个阅览室,办有夜校,举办展览会、游艺晚会等。


 
  1958年该馆下放到市北区,叫市北区文化馆,曾建有“六二乐团”、“六二话剧团”,演出过《棠棣之花》、《原野》等名剧。剧中职员钟昭栋后成为专业编导。他们的业余曲艺队演员高景佐后成为著名山东快书演员,曾任青岛市曲艺团副团长。他们的业余京剧团多次演出,广受欢迎。


 
  1958年4月,青岛市决定成立群众艺术馆,第一任馆长由市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鲁光兼任,暂设在泰山路市北文化馆,1959年迁至信号山路,又迁兰山路1号市礼堂。
 
  当时,青岛市建青岛艺术学校、音乐学校均在泰山路,泰山路有很浓的文艺气息,曾出了不少文艺人才。1962年市北区政府在泰山路建了泰山路小学,1963年青岛市音乐学校停办,后来将校舍划给了泰山路小学,坐落在大庙山旧址的吉林路小学也合并了过去。


 
  泰山路、锦州路口曾有一座小戏院叫永乐戏院,主要演“落子”(评剧),也演京戏。日本二次强占青岛期间,日本人三浦林三继电气馆、青岛映画剧场之后在这里建了他的第三座电影院——东洋剧场,当时设备一流,以后曾叫民众剧院,后来改为胜利电影院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有时到那儿看电影,其中日本影片《人证》及影片插曲“草帽歌”印象至深。如今胜利电影院也已经拆除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泰山路116号,大门洞里有一摊煎饼大娘,摊一斤煎饼五分钱,邻居都排队加工,那年代,白面粉不见,玉米面也很少,都是地瓜面的,孩子们却吃得津津有味。
 
  在泰山路和吉林路拐角,还有一个卖开水的茶炉,一些些男孩子经常在门口喊:“马蛋壶,开茶炉,一分钱,倒一壶,大嫚来了倒两壶。”那时,还没有电热器之类的,夏天,每家都需要打开水,打开水也就成了孩子们常干的活。
 
  泰山路周边,娱乐场所很少,当地孩子们最常去的地方是大庙山,妻小时候住在泰山路上,有一阵子得了气管炎,每天早晨跟着父亲到大庙山上练太极拳、太极剑,不久竟然痊愈了。搬家离开泰山路半个世纪了,至今她还和以前的老邻居,泰山路小学的同学保持联系,这也许就是人的恋旧情结吧。


 
  泰山路经过多次变迁已经面貌全非了,昔日的院里已经变成了幢幢楼房,往日的小楼变成矗立的大厦,然而,至今道路两旁还有许多遮拦和围挡,改造建设还在继续,最近眼见一些工程已接近尾声了……


 
  漫步在宽敞的泰山路上,我想起《明天会更好》的歌词,“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的转个不停……”,愿泰山路这条百年老街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