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青岛已经更名或消失的道路

作者:姜言正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11-06
  青岛的路名在我国的一二城市当中是很有特色的,它不像其他城市称街或道,更没有一些像团结路,红旗路,光明路一类具有特色代表的路名,基本上是以我国疆域的省份和城市及省内的县名来称呼的。


 
  自建埠以来经历了德、日、民国、建国、文革等历史时期,虽有稍微的变动,但基本上还是延续了民国时期的路名,这其中有些路更换了路名,有些路名则被新的名称替代了,还有一些是随着城市的建设消失了。
 
  青岛沿海有条较长的道路——湛流干路,它西起市南区湛山东侧与文登路接壤,东至崂山区流清河,基本横跨了市区东部,一直延伸到崂山脚下,1997年香港回归后市政府将该路变更为香港西路、香港中路和香港东路,再往东的部分则改为崂山路,一直延伸到下清宫景区。


 
  在市区中部还有一条自市区通往郊外的主干路——小白干路,南起小村庄往东至北到流亭街道的白沙河,这也是当年进出市区的主要道路,文革时期为了应付时代的需要改为大寨路,文革后又改回原来的名称小白干路,1997年春天重庆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后又改称重庆路,自南到北分别称为重庆南路、重庆中路和重庆北路,小村庄往西到杭州路仍称为温州路。
 
  民国时期有条天门路,也就是现在的海信立交桥周边的延安三路和延安路一部分,那是因为当时的青岛市长沈恒烈是湖北天门人,他执政期间主修的道路就称为了天门路,建国后北部称为延安三路并与长春路接壤,往南则是现在的延安路。


 
  六七十年代原台东区还有条路叫做延安东路,它东起海信立交桥,东至镇江路,整个道路正好是东西两个高点横跨仲家洼,八十年代修建了跨仲家洼的大桥也就是现在的宁夏路(海信桥到澳柯玛桥)此路也就被东西快速路所替代了。
 
  胶东路的消失也是因为东西快速路的建设而取消的,现在的胶东路基本就是在桥下,具有特色的马牙石路面也不复存在,西侧与热河路接壤处,也就是我市著名的波螺油子,这条老青岛味儿的特色街消失了,消失的让所有熟知它的人们怅然不已,但又是那般无可奈何。


 
  在老市北还有一条消失的道路——沧口路,这也是我市为数不多的以青岛地名而命名的道路——沧口路,由于东西快速路二期的建设,这条百年老路也就随之消失了。
 
  民国时期青岛还有条道路叫炮台路,也就是现在的镇江路,它处于仲家洼的东侧高坡上,呈南北走向,也是市区和郊区的分界线,当年此处有一个德国人间的炮台,以后被拆除了,其地域在解放后驻扎了一个解放军的防化连,道路名称也改为了镇江路,现在从延吉路为界被分隔成镇江南路和镇江北路。


 
  台柳路,也曾经是我市最长的路,西起台东沿吴家村、错埠岭、双山、保尔、经李村过北宅一直到崂山脚下的柳树台,也是一条百年老路,随着308国道和小白干路(现重庆路)的修建,这条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且已经四分五裂面目全非了。从李村往东的路段已“改名换姓”称为九水路;从山东路往西也“另立门户”改为西吴路;从鞍山路到海城宾馆的那一段也“嫁给”哈尔滨路了。使现在的台柳路出现了约500米左右的断节。
 
  青岛的道路,起起伏伏、蜿蜒缠绵,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漫步在青岛的街头,感受风姿秀绰的法国梧桐,呼吸着略带海味的潮气,那些老街,老房子,老商号……就在四周温柔的包围着你,向你轻轻的诉说着安逸、浪漫的青岛,如缥缈的短歌,轻快舒缓,自然亲切,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许多道路在诸多因素的环境下消失了,比如像东镇的许多道路有些残缺不全,有些被高楼大厦所淹没像原遵义剧院门前的副寺路,威海路东侧的龙门路等,不过在老市民眼里他们的记忆是不会忘却的,每当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的喊出它原来的名字,脑海里也会映现出记忆中的影像,这也就是一种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