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琐忆平度路

作者:侯修圃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12-04
  走到平度路,心里格外温暖,不仅仅是因为平度是我的故乡,而是平度路有许多值得回忆的故事。解放前,平度路是戏剧之路,解放后几乎没有变化。路北还是那种黄墙红瓦的普通二层楼房,里院结构,院内残破陈旧,墙皮斑驳,门窗油漆褪色,不堪负时间之重。偶或看到二楼拴着细绳晒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微风荡起五彩波澜,为古旧的老院增添些许美感。看来这里要改造了,每个门上写着一个红红的大字“征”。所谓征,就是征收改造,修旧如旧,这也是城市里院文化保护的一种方式。所以路上既无车辆喧哗,也无行人来往,有个把小铺老板在打着瞌睡,只有他脚边的小狗目送我的走过,给我的感觉是萧条和无聊。


 
  路南稍有变化,最不应改造的却被改造了,这就是永安大戏院。
 
  永安大戏院位于平度路22号,始建于1924年,是由青岛首富刘子山出资兴建的。起初名叫“新舞台”,后来曾改名为大舞台、光陆戏院、新新大舞台等。1948年,更名为永安大戏院。舞台之大,可称“华北第一大舞台”,仅次于上海天蟾舞台。戏院门宽阔,进去就是大厅,大厅两边是进出戏场的门,一楼两边有栏杆,栏杆外是码票(也就是站位)区域,栏杆内是坐席。可容纳观众三千余人。坐席一般分:池前、池后、边坐和包厢,当然价格也不一样。据1933年的《青岛指南》记载,特等票7角、一等票4角、二等票2角、包厢1元。当时的面粉才2元1袋。,可见价格之贵,穷苦人是不敢问津的。


 
  青岛港,也是戏码头,不管是上流,还是老百姓都喜欢看戏,所以许多名伶喜欢来青岛演戏。四大名旦、前后四小名旦、前后四大须生都纷至沓来,有时正月的演出;也有唱对台戏、连本戏的,花样百变,不一而足。1947年,评出的后四小名旦中的许瀚英、陈永玲都是青岛人,在大舞台成长起来的,这也是青岛人的骄傲。据岳母晚年回忆,解放前,她从西镇坐洋车来大舞台看过《火烧红莲寺》,至于是哪年已无从记忆。顾正秋,是上海戏校毕业的,出科不久就与老生胡少安来青岛大舞台演戏,一炮暴红,连演一月不衰。1948年,二人再次联袂来青岛演出,仍然常演不衰,很受青岛戏迷的欢迎。顾正秋解放前夕去了台湾宝岛,被誉为“台湾梅兰芳”。
 
  解放后,一楼、二楼改为新式座椅,但仍能容纳1600观众。1950年成立了青岛市京剧团,这里成了青岛市京剧团的排练场地。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京剧演出比较频繁,1952年,梅兰芳率团来青岛永安戏院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1960年以后,演出比较少,剧场多有闲置。为了弥补损失,戏院对外出租。市南区文教科(相当现在的教体局)时常租用开全体教师会议。记得1964年夏天,市南区在永安戏院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鄙人还在会上介绍过班主任工作经验。1966年以后,改为延安戏院,除了演几个“样板戏”外,多用于会场,市南区教育局经常在这里召开批斗会或者全体老师会议。当然其他单位也常租用,作为戏院办公经费的补充。


 
  改革开放以后,又恢复了永安戏院的称谓,80年代一度出现演出辉煌期,不少名伶来青演出。记得1990年,旬派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应邀来青岛演《玉堂春》,场场爆棚,使戏迷们大饱眼福。2005年拆除,使一座承载着青岛戏剧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荡然无存,到底值不值众说纷纭。重建了一座5层楼房,现为青岛市文化馆的办公楼。
 
  青岛市文化馆(原叫群众艺术馆),隶属于青岛市文化局领导,成立于1958年,暂借泰山路市北文化馆办公楼办公,首任馆长是青岛市文化局局长鲁光谦兼任。1959年迁到信号山路办公,后又迁到兰山路1号市礼堂。2005年迁到平度路22号。现在他们办了一份刊物《青岛群众文化》,颇有特色,质量也好,对青岛的群众文化宣传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该馆出过不少人才:书法家童婴、画家张镇照、王伟,词作家冷宣君、作家高建刚等。
 
  平度路虽然平常,聪明的商人及时抓住商机,在戏院对面开设了诸多小吃店。比如“四如春”饭店,主打江苏菜,比较闻名的是春卷、蟹黄包子。每晚散戏后,吃夜宵的门庭若市。还有一家叫“茂荣丰”的小饭店,很受岛城文人的青睐,老舍、台静农、吴伯箫、王统照等常来光顾,酒醉饭饱之后,老舍清唱一段京剧老旦唱腔,引得顾客鼓掌喝彩。台静农,1946年去了台湾,先任台湾编译馆编纂,后执教于台湾大学中文系。晚年回忆说,在青岛平度路小酒馆喝的“苦老酒”,实际上就是即墨老酒。春秋之间,亦或寒冷的冬天,温一壶老酒,几个老友,几杯下肚,淡苦之间感受生过的艰辛,谈吐自在,苦中有乐,文字之间流露出淡淡的乡愁。


 
  平度路24号,是青岛市曲艺团的所在地。青岛曲艺团成立于1959年,1999年与青岛歌舞剧院合并。期间创作不少好节目。比如《花衣裳》《上梁大吉》,曾荣获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之后,创作的歌曲《不屈的尊严》获文化部五个一工程奖。也培养不少人才。像赵保乐、郭秋林、单连丽、邢瑛瑛、刘立信、李永昌等在全国曲艺界有较高的知名度。
 
  平度路像油印机的滚子,中间有一个把,这个把直伸到德县路构成“丁”字形,其中32号就是原玉生池澡堂。


 
  玉生池澡堂始开于1924年,由掖县人王化南的父亲投资兴建的。原名叫新新楼澡堂(后改名玉生池),正好和新舞台相契合,因为新舞台投资人刘子山也是掖县人,也正好和大舞台互补,体现了老乡之间的互相提携。这里曾接待过抗日名将傅作义,还有诸多京剧名伶像余叔岩、马连良、梅兰芳、杨小楼、程砚秋、尚小云等相继光临此堂,他们在大舞台演出后,都到玉生池澡堂泡澡解乏。这里一是离戏院近,二是有专设高级雅间和盆浴,泡澡、休息、茶水、点心,服务一条龙,服务周到,宾至如归。故而达官贵人、粉墨名伶纷至沓来,玉生池也名闻遐迩。曾在此工作过的于向阳先生如此回忆,玉生池原来是二层,1973年大修,由市饮食服务公司投资加盖一层,成为三层楼。如今已改作饭店和其他行业。
 
  寻找抗日烈士周浩然的故居颇费一番周折。根据《璀璨的星辰》作者郭慎宗先生的描述:“1932年深秋,青岛平度路38号。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伸向一个不算起眼的市民居室。居室分上下两层,内外两间,上层是小阁楼,虽然矮小,但可以住人。”这儿就是周浩然之父周助业律师的家。现在从34号至36号全部拆迁改造成6、7层居民楼。36号是一个大门洞,进去以后,迎面就是一个60度角的围墙,左面是改造后的新大楼,根本找不到那个二层楼房。过了36号,是一座三层楼的背面,大门在博山路上,背面也开了几个门头,分别是38号甲、38号乙、38号丙。我问在38号乙装修的主人:“师傅,38号在哪?”他指了指38号甲。显然不是郭慎宗先生描写样子。我说那是“38号甲。”再问,即摇头。前文说过,路上没有行人,打听也难。我的推测,38号已被拆除。


 
  周浩然,原名周世超,字浩然,青岛即墨人。1915年4月21日生。幼受私塾教育,10岁就读于青岛北平路小学,毕业后考入礼贤中学,后转入市立中学(现青岛一中)。同学中有于黒丁、黄宗江、李普等。在老师王统照、胡书诚的悉心指教下开始接受新思想,逐步走上新文学之路。初中毕业后,他就读于北平高中,北平高中没有上完因故辍学,不久考入上海大夏中学,因淞沪战争失掉了就学机会。1933年初夏,接受地下党俞启威、乔天华的指教,参加左联活动。成立《汽笛》文学社并任编辑,积极撰文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1933年秋,文艺社成员姜宏等被捕,周浩然遭通缉。仅存几个月的《汽笛》文艺被扼杀在摇篮中。1938年,周浩然投笔从戎,参加共产党在即墨组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1939年9月,周浩然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4岁。
 
  我站在36号门前(没有找到的周浩然故居)怅然若失,一代文人战士虽然仅仅24岁,为那场反侵略战争献出了宝贵生命,但他的精神永远长青。
 
  (作者简介:侯修圃,笔名伴农,作家、青岛教育名家。原任青岛市南区教体局局长,现任青岛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