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今昔兴隆路

作者:戴新阁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1-02
  上世纪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1921年至1923年在四方村西面建了一座棉纺厂,叫隆兴纱厂,也就是后来的国棉三厂。初建时占地19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当时,厂内有日本职员28名,雇用中国工人1073名。在青岛算较大的工厂。1934年,青岛市用电日益增加,原广州路1.3万千瓦也不够用了,日本人在四方西北海滩填海为基,新建发电所。


 
  1935年12月1日四方发电所正式发电。青岛发电厂从广州路迁到了隆兴纱厂以西的地方。为了便于运输,在杭州路海云街与发电厂之间修了一条马路,路名是把隆兴纱厂的“隆兴”两字倒过来叫“兴隆路”。后来兴隆路中段至发电厂的那段路改名为兴隆一路,再往北还有兴隆二路。现在的兴隆路已往北延长,南接杭州路,自海云广场始,北至湖岛一段,全长约2000米。


 
  兴隆路南端有海云庵、海云庵广场。海云庵以前称大士庵,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清同治《 即墨县志》记载:“海云庵在县西南九十里。”海云庵是崂山神清宫的下院,属地方性会首庙宇。


 
  传说500多年前的一天,海中漂来一根巨大的圆木,上面载着一家老少。人们把他们救上岸后,得知他们的渔船在海里出事,漂来这根圆木,使全家幸免于难。当地百姓认为这是神灵的庇佑,遂用这根圆木建起了一座庙宇。因为庙宇附近是大鹤鸟群居栖息的地方,这里又长年云雾缭绕,就根据"海为龙天地,云是鹤家乡"之意,命庙名为"海云庵"。海云庵初建时北庙屋三间为正殿,称“大士庵”,供奉观世音菩萨铜像,也就是当地民众称的“老姆”;南庙屋两间,称“关帝庙”,供奉关羽、周仓、关平神像。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该庵庙会,香火缭绕,庙会上还有许多卖山楂糖球的,时间长了,人们习惯称为"海云庵糖球会"。糖球是红的,"红色"在中国人们心目中是大吉大利、驱邪避灾的象征,沿海的渔民在出海前都习惯吃一串大红糖球,以求吉祥如意。


 
  上世纪初,庙宇因多年失修已破旧不堪。1923年,青岛银月纱厂(后来的国棉二厂)一位王姓工程师,素爱做善事,于是,与四方村村长、会首们商量,发动村居民及周边工厂、作坊工人和商民化缘集资,于1924年和1926年对海云庵进行了两次大修。1966年“文革”期间,海云庵被毁,糖球会也取缔了。直到1986年,四方区政府又恢复了这一民俗节日。1990年,正式命名并主办"海云庵糖球会",将1天的会期延长为3天。糖球会以糖球为媒介,集文化、体育、经贸、旅游于一体,以民俗活动为主。同年,"海云庵糖球会"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1991年9月海云庵广场竣工,海云庵也由原来的1112平方米扩建为现在的1620平方米。1994年9月海云庵正式为宗教活动场所,成为青岛市区唯一一座开展宗教活动的道教庙庵。2005年海云庵糖球会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会"之一。如今萝卜·元宵·糖球会合而为一,成为青岛市规模最大、最热闹的民俗节会。


 
  海云庵落成时,笔者曾于1991年组织成立了青岛海云庵武馆、武校。市、区有关部门领导莅临大会现场指导,岛城书画界何中州、修德、蔡省庐等老书法家亲临大会并赠字祝贺,武术界诸多朋友如孟先堂、田春玲等也都前来祝贺。武馆成立当年招生400多名,免费培训。后来,因经费问题、场地没保障,武馆、武校停办。


 
  兴隆路北端是湖岛村,湖岛村位于四方区孤山西侧,紧依胶济铁路。明永乐元年(1403)建村,因当时村西海边有一小岛,落潮时可步行上去,涨潮时像湖中之岛,取名“湖岛”,村名遂称“湖岛村”,当地人都叫“湖岛子”。至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全村已发展到100多户人家。
 
  湖岛村民以王氏居多,据王氏族谱记载,他们来自云南乌沙卫,明朝初年北迁顺从明廷。至上世纪末,王氏家族在湖岛已有两千多口。湖岛王氏文化底蕴深厚,王氏家族也出了不少学士文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要数当代的台湾艺人凌峰。凌峰本名王正琛,是王家第二十代子孙,他主持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获金钟奖、教育文化最佳节目奖和最佳主持人奖。1987年11月,凌峰以探亲名义从台湾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大陆,此后他每年都回青岛老家湖岛走走看看。


 
  湖岛村有的地段地势低洼,每逢雨季便遭受水患,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2005年,市政府将其列入了全市重点水淹片的改造项目。湖岛村改造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齐全,改善了以往的居住条件,成为一个人文与历史并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高品质社区。


 
  湖岛村在拆迁过程中,凌峰多次回“湖岛人家”,先后买下了14100块被丢弃的老黑砖和315块石板,运往云南,他说,要把“湖岛人家”迁回云南,把自己的文化乡愁保护在大理。“我要告诉我的子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让他们踩着老祖宗留下的路走出去……”。
 
  以前,湖岛村西南崖上崖下有一片义地,约二百余亩,老百姓俗称“乱葬岗子”。荒冢累累连接成片,大部分的坟头没有标识无墓碑。过去在青岛码头工人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闯青岛,闯青岛,闯了青岛闯鲍岛,闯了鲍岛闯湖岛。”说的是青岛开埠后各地穷人来青岛谋生,多数是在码头上扛大包做苦力,他们居住在小鲍岛的贫民窟里,死后无钱买墓地,只能葬到湖岛子村南的荒岭上 。


 
  青岛解放后,湖岛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都转为城市居民。湖岛周边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四方村到孤山曾被划为工业新区,先后建了青岛染料厂、第一木器厂、毛纺厂、压力表厂等十几个企业。如今,这些企业也大都搬迁或改制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兴隆一路还有一所兴隆路小学,平房小院,仅有几个班的规模,后来发电厂二期工程扩建,随着周边棚户区改造拆掉了,1996年合并于湖岛小学。湖岛小学坐落在在兴隆路北段,始建于1946年,1950年由湖岛村迁至现校址。2016年搬迁至兴德路75号,原40中学校区,现成为北山二小的分校。
 
  如今的兴隆路,南段商业店铺毗邻,中段两侧居民楼房林立,北段则多为厂房仓库、院墙圈套的空地,蓄待开发。不久的将来这里也许会变成一片繁华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