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也说劈柴院

作者:郝守杰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2-27
  青岛的路以不规则著称,有说“中山路”正南正北,青岛的房屋朝向,唯沂水路11号的老市府大楼,正南正北。
 
  围起“劈柴院”的这几条路的朝向很不规则,因此就很难说“劈柴院”处在一个什么方型里。“劈柴院”内的十字小巷“江宁”路也是一个斜“十字”,说它是“小”字形比较准确。
 
  读过不少写“劈柴院”的文章,因为这个地方不大,航拍和远景只能拍出“劈柴院”的概貌,本人认为拍“劈柴院”最好以近景特写为好,在拍得镜头里一定要加上解说,将“劈柴院”的历史典故一一道来,那样游客才能拿“劈柴院”跟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和济南的大观园比。


 
  当然,最好晚上来,这会儿流光溢彩,灯火辉煌。公元2018年正月初二傍晚,寒风习习往年热闹非凡的胶州路,中山路上冷冷清清,天色已晚,远处已传来送年的鞭炮声,胶州路与中山路交叉处的这架立交桥北去,不远左边斜叉出一条路是北京路,沿北京路走去十几米就是北京路16号,这是“劈柴院”的一个北门(上写年份是1902),北京路左拐是河北路,这一段全是石头铺的路,“劈柴院”的一个西门在河北路上(上写1903)河北路与天津路交叉处是“如家宾馆”,沿天津路左去,与中山路交叉处是百年老楼“春和楼饭店”(上写1891),沿中山路左拐不远就是中山路166号,这是“劈柴院”的一个东门。当然要探访“劈柴院”最好就从北京路16号门进入,因为行不远就是江宁路,6号、8号已各有门头儿,江宁路10号就是“江宁会馆”了。由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将“劈柴院”围在一个不规则的方内,方内有大青石铺成的斜十字巷,巷子是露天的,宽不过4米,长不过2百米,四周是江南式样的二层小楼。楼与楼比肩而立,密密匝匝,还有各式各样的门洞。所谓“江宁路”的“江宁”是古时对于“南京”的称呼,这也是青岛最早的南京路,建于1902年。青岛共有三条南京路,分别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宁路”是其一;其二是20世纪年代初在广州路与云南路之间的一条小路,现在废除,其三改革开放后新建的一条交通大干线,与山东路平行。
 
  从中山路166号这个门进入“劈柴院”,左边墙上有“劈柴院”的简介:“劈柴院”诞生于青岛开埠之初,其最初建筑始于1901,成于1904年,当局在此规划三岔小街,形成江宁路雏形,1922年,正式定名江宁路,此处最初为大窑沟。


 
  窑炉烧制砖瓦供应劈柴的市场,故习称“劈柴院”。还有一种说法:这里原来堆满柴,是一个“劈柴市”。然而在2006年4月出版的王铎著的《青岛掌故》里,我读到了对“劈柴院”的另一种解释:1929年青岛人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里有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有说书场,百货摊,茶宵饭铺,肉肆酒馆,辐凑栉比,人声嘈杂,湫隘器尘,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
 
  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随意搭建的破板房,既低矮又潮湿,劈柴院是旧青岛下层市民经常光顾的最典型的“大众游乐场”,这里有说书的、唱戏的、顽杂耍的、变戏法的、耍皮影的、拉洋片的以及放电影的等,酒肆饭馆、货栈旅馆、茶坊膏店、杂货摊儿、日用百货店和南北小吃铺均有,可谓琳琅满目,五光十色,样样俱全。过去除有无惠堂、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和大光明电影院等大一点的饮食娱乐场外,多是一些不起眼儿的小饭铺、糖果店、书场和游乐场。论小吃、锅饼、炉包、馄饨、豆腐脑最有名、最抢手。店家不设座边吃边逛。现在的店家多在室内设有桌凳,可以边吃边逛,也可入内歇息着吃。


 
  现在的老子号除了“高家锅贴”、“臭豆腐”、“馄饨”等以外,又有了新的东西,如“蟹黄汤包”、“海水豆腐”、“铁板鱿鱼”(10元1串),“黄花鱼”(10元1串)、大虾(10元1串)、肉串(3元1串),“韩国炒年糕”、“原创爆肚”、“烧烤坊”等。林林总总的生猛海鲜会让人就以为这是海鲜一条街,你看这样的字牌“大虾面、扎啤、黑啤、冷面、原浆”已是“劈柴院”的新元素了,吃的东西太多,诱惑人的味蕾可以用特写镜头呈现。
 
  当然“劈柴院”原有的东西大都保留,象“浪花里客栈”、“龙门客栈”等。在过去几个大院中,如4号院有旧书店、文具店,杂货店,8号院加10号院是娱乐所,现在的6号、8号已是单独经营别的门头儿,唯10号院是“江宁会馆”,也有南北两个门。“江宁会馆”:是明清时期城市兴起工商业团体的聚会场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清末,很多浙江人来青岛从事行栈代理批发业,对青岛的土货购销进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1907年,在青岛建成三江会馆工商团体(苏、皖、浙、赣),会馆汇集了江南的建筑特色,设有戏台、饭庄、议事厅、客房,是德、日占领时期青岛中国人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后来学者根据“劈柴院”和青岛三江会馆的商业文化背景提议,将江宁路10号院取名“江宁会馆”。


 
  现在的江宁会馆里摆有雕花的桌子,长板凳5元一壶茶(免费续水)进门左墙上是中外名人来过的照片,里边一隅有两位老头儿,抽长烟袋的铜铸雕像,铜匾上写有“青岛曲艺家协会江宁会馆曲艺大院”的字样,左侧楼栏上挂着:芒果美食杯“最具人气美食”评选市南第一名—芒果美的字样。进门冲着的舞台上正有几位老者在弹拉唱戏。
 
  1932年,18岁的马三立与刘宝瑞搭档在此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山东琴书演员商业兴与关云霞结婚后也在此演出,后称为“东路琴书”的代表演员。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1932年在此院开了“泰清茶社”,自创一派西河大鼓,演出《残唐五代》,《封神演义》等,解放后获山东省一等奖,受到周总理接见。


 
  这里也是梁实秋、老舍、王统照、王亚平、藏克家、黄宗江兄妹,凌子风的夫人韩兰芳常光顾之处。著名艺人“天津卫”、戏法大王(王鼎巨,外号“王傻子”)在此演出,新风霞在西大森演出空闲,也来这为“王傻子”帮忙,这里的说书场远近闻名,是青岛港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如“王教顺说书场”、“赵康祥说书场”“王兰芝说书场”、“苗心诚说书场”,“民众书场”和“泰顺书场”等。
 
  这是“码头文化”彰显之地,就象刘筠涛曰:铜琶铁板唱江东,意气轩渠自不同,多少英雄甘沦落,试看屠狗卖浆中。”
 
  (作者:郝守杰,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