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活“彪子”胡玉柱的故事

作者:长工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3-19
  青岛方言的“彪子”和济宁地区的方言“憨巴”及东北的方言“傻帽”差不多,都是对神经不正常或指心眼迟钝的人而言的,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弱智”。那么被称为“活彪子”的人,他“弱智”到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青岛有个“活彪子”,他是从《济宁日报社》调往《青岛日报社》任高级编审的;他曾是《济宁日报》的台柱子,《济宁日报》琴岛副刊周末主编。早在八零年初期,他的诗歌和文章就经常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总共发表了五十多篇,是青岛地区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稿子最多的作家;并多次得到风靡文坛的老诗人臧克家的肯定和褒扬,臧老还多次亲自签名赠书给他。几十年来,他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山东文学》及香港的《大公报》、美国最大的华人报纸《国际日报》上发表作品数千篇;曾荣获省部级以上的奖项五十多项。全国几十家报刊曾详细介绍过他的事迹,他蜚声国内外。这人是谁?这么场面的人物为什么人们还称他是“活彪子”?那还得听我从头慢慢道来。
 
  青岛原来的台东区有个叫“仲家洼”的贫民窟,地处偏僻,低矮自建的趴趴房居多,仲家洼的边沿与吴家村人民公社亢家庄生产大队接壤,在接壤处有很大的一片空旷地,空旷地上长满了小矮灌木和丛生的杂草,地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坟茔堆;这是一片无主的墓地,罕见人迹,荒凉恐怖,人们叫它“乱葬岗”。六十年代政府派人把坟墓挖掘清除掉,平整地面建立了许多民办的小工厂,以解决当地就业难的问题。其中有一家叫“台东滑石粉厂”的新建工厂,这厂的车间窗外是一条土路的公共走道,每当人们经过这条小土路时,都要捏着鼻子快速跑出数十米以外才敢松开手喘口气;那飞扬的粉尘对面看不清人!不捏鼻子喘气非得肺病不可!据说这滑石粉的加工活原来是产滑石的掖县在当地加工生产,他们生产的方式是最原始的办法——套上牲口拉着石碾把滑石碾成粉末,就是这样最原始的加工方法成本却高得吓人——年轻的棒骡子上了碾套最多拉上三年就死掉了,解刨尸体一看,白色的粉尘拌着粘液全把这牲口的肺黏糊住了!于是就把这项加工业务转让给青岛的台东区,台东区就在这“乱葬岗”上成立了“台东滑石粉厂”,解决那些住在当地的劳改释放和家庭成分不好且够了就业条件又长期就不上业的社会闲散人员来厂干临时工。我是以“逃台家属”的身份通过台东劳动局于1970年进滑石粉厂干临时工的。
 
  我刚进厂就听人们议论厂里有个“活彪子”名叫胡玉柱,他的故事颇多。因为他尽抢着干些明摆着要吃亏的事,所以人们暗地里都叫他“活彪子”。
 
  六十年代,人们刚从自然灾害的阴影里走出来,生活还不富裕,胡玉柱却经常把带来的饭菜分给大家吃,最后他却在饿着肚皮干活。在这工厂干活的大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互相都认识。有人说胡玉柱从小就是这样的脾气,他有个喜欢分东西的习惯,每当他家里做了变样的饭菜,他宁肯自己不吃,也要端出来分给周围邻居吃。有人说这孩子从小就是好心眼,也有人说这孩子彪乎乎的,是个“活彪子”;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家家都吃不饱,哪有像他这样背着肚皮向脊梁的?
 
  滑石粉厂有个大龄青年长得很帅气,人缘也特别好;可他三十多岁了就是搞不上对象,原因是他是劳教释放分子。说起他的劳教,人们都很同情他,他原来是一家大型国营工厂的正式职工,因厂党委书记办事不公,和他发生了争执,书记以权压人,大气呵人;他没有权,但他有血气方刚的性子和拳头,他一拳打在书记的脸上,这一拳换来了他三年的牢狱之灾。这青年家里特别困难,有一次开工资,他向胡玉柱借了20元钱应对家里的特急事,那时大家都是开三十来块钱的工资,还得养家糊口,经济都很紧张。这20块钱是胡玉柱将近两个月的生活费。到了第二个月开工资时,那青年找到胡玉柱诉说家里还是揭不开锅,这月还不上债务了,胡玉柱大手一挥大大咧咧地说,我不要了,权当孝敬您家老母亲了!那青年当场惊得瞠目结舌,旁边的人听了也惊得目瞪口呆,都认为胡玉柱大方的离了谱,是不折不扣的“活彪子”!
 
  再粗的人也有心细的地方,再“彪”的人也有精明的时候;有一件事胡玉柱就办的很精明,而且还因祸得福。
 
  厂里的粉碎滑石的机器都是因陋就简人工土造的,笨拙且又原始,经常发生故障。为了确保产量不受影响,机器发生故障时都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由粉碎滑石的操作工自己排除,这是极其危险的,也是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但领导不制止,在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年代,只要能提高生产效率你怎么干都行。有一次粉碎机发生故障,当班的一个姓张的临时工青年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进行排除,突然旋转的皮带断裂,猛地抽在他的脸上,他当场血流满面,一只血淋淋的眼球被打了出来耷拉在眼眶下面。胡玉柱吓得几乎昏厥过去,于是他坚决地辞掉了滑石粉厂临时工的工作,回家瞒着家人偷出了户口本,私自报名到济宁下乡上山。临走时,他还买上东西去看望那个受伤的张姓临时工。胡玉柱家人还没搞清事情的原委,他已经在济宁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
 
  在济宁胡玉柱也是到处做好事,济宁的当地人称他是善良的“憨巴”子,因为他心里处处想着的是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所以他的人际关系搞得特别好。胡玉柱很有才分,他很快滴被安排到一个单位的广播站编辑稿件,胡玉柱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很快他又被市委宣传部的领导看中,点名要他挑头创建《济宁日报》社。再后来,他调回家乡《青岛日报》社任高级编审。
 
  他在济宁工作时,每次回青岛探亲,总是把带回来的大米、面粉、牛羊肉等食品挨家挨户分给大家“都尝尝”。他调回青岛工作后,仍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一次在一个寒冬的夜晚,他拜访朋友回家在威海路车站下车,看到旁边亮着灯的ATM提款机的室内有三个穿着很单薄的青年人在水泥地上铺上一张报纸躺下睡觉,胡玉柱推门进去告诉他三人,这样睡下去会把身体冰坏的!得知他三人是聋哑人,三个哑巴打着手势告诉胡玉柱,他们没钱买衣、没钱吃饭,胡玉柱顿时起了怜悯之心,把腰里仅有的三百块钱掏出来分给三个聋哑人一人一百,并指了指自己身上穿的黄色军大衣,要他们明天一人买一件穿上。三个哑巴竟感动得给胡玉柱跪下像捣蒜似的磕起头来,扶都扶不起来。每当胡玉柱帮助了别人,他心里总是感到坦然和欣慰,因为他看到一张张愁容满面的哭丧脸刹那变成了阳光灿烂的笑脸,看到一个个颤慄的身体得到了人间的温暖,他心里感到特别地满足和舒畅!
 
  笔者有幸看到《青岛日报》社党委办公室主办的内部刊物《社务通报》总第68——69期,登载着关于胡玉柱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报社盖了鲜红大印的证明信:证明“北仲100号有一个吃不上饭的五保户,没亲人,胡玉柱从年轻时就常年给他送米、送钱,有时还送牛羊肉,看望帮助这位叫“刘彪子”的五保户,街坊邻居给青岛日报政治处人事部写了表扬信,并登在报社内部刊物《党政工团》杂志上。
 
  另一则是街道居委会干部联名写给报社党委的表扬信,信中有这样的字句:……胡玉柱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帮助一位无依无靠现已70多岁的孤寡老人刘克范,刘克范无儿无女无退休金,生活十分困难!胡玉柱经常周济他些钱和物,不时地还买鸡蛋、大米、奶粉等登门看望。胡玉柱在外地工作时(据说是《济宁日报社》)每逢回青探亲、出差,必定要到这位老人家探望,问寒问暖像亲人一样。最近老人又患重病在床,无人护理,十分可怜!胡玉柱同志闻讯后请来了市北骨伤医院著名的内科主任王金堂大夫为其诊治……
 
  还有几封表扬信,说的是下岗的双职工患了癌症,胡玉柱闻讯后给与大力帮助的事例……等等,等等。
 
  胡玉柱家祖祖辈辈信佛,常年以积德行善为乐事,潜移默化、耳闻目染,胡玉柱的心灵也得到了感染和净化。但胡玉柱却说,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外号叫“郑三张”老太婆……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安丘北关路边一颗老槐树底下,有一个小脚老太婆常年在那里烙饼,她的烙饼手艺相当了得,不到两个小时她能烙一袋子面!什么单饼、双饼、葱花饼……花样繁多,香味扑鼻。这位老太婆家里日子过得很殷实,她烙饼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帮衬从此过路的行人和下地归来的乡民,不管男女老少,每人分给他三张。天天如此,月月照旧;接济了不少穷苦人。这位老太太姓郑,远近乡里给她起了个绰号——也是尊称叫她“郑三张”;这“郑三张”就是胡玉柱的外祖母。胡玉柱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长大的,行善积德做好事是他的性格使然,是他长期积累的习惯。
 
  一滴水虽小,却能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芒,一件事不大,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有人说雷锋是个傻子,雷峰回敬说:“我心甘情愿地做这样革命的傻子。”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们称胡玉柱是个“活彪子”,那么胡玉柱就是一个“心甘情愿行善积德的‘活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