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青岛延安一路的旧时光

作者:戴新阁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4-17

 
  德国侵占青岛时,划出一块区域“青岛区”,从蒙阴路至青岛山、太平山的范围。这一带专供欧美人居住,中国人可以进入,但不能买房不能居住。当时,太平山与青岛山之间有个村庄,就是会前村。德国人把村民迁走,把村庄拆除了,将会前村东部改为森林试验园,也叫森林公园。会前村西边有一个山涧与泉水汇成的湖泊,水满后溢出形成一条小溪顺流而下,下雨后溪水汇成小河,河水流向汇泉湾。这湖泊就是“小西湖”,现已成为中山公园的一个景点。


 
  小西湖西面建有一处公墓,是专为埋葬外国人所用,叫“万国公墓”,也叫“欧洲公墓”老百姓叫“鬼子莹”,德国胶奥总督叶世克1901年在青病故就埋葬于此。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中国人也可以在这里落葬了,但由于地价太高,只有少数达官富人来落葬,如正门(西门),进去有一座大墓碑,旁列四个小墓碑,左右是妻妾的,书写中文,据说是个大富翁的墓群。最北边,还葬有一清朝进士,官职道台(省巡抚)。
 

(初建时的万国公墓。来源网络)
 
  公墓有高高的院墙,铁艺大门,还有专职的守墓人。坟墓均以花岗岩、大理石构建,石刻墓碑,书写碑文或碑志铭,风格迥异。
 
  小时候,捉蟋蟀(土蚱),听说墓地里的厉害,循路到了万国公墓,顺着半掩的铁门溜进去,里面十分寂静,郁郁葱葱的松柏,时隐时现的黑白墓碑,让人产生一种阴沉的感觉,墓园不是很大,大小坟碑,白石琢成的十字架,墓碑上的金色铭记,映在洒进的阳光里,微微发亮……幽静、神秘的色彩,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无心寻蟋蟀了,又听见看墓人的咳嗽声,孩子们一个个惊慌失措地窜了出来,从此再也没敢去光顾。
 
  公墓文革期间拆除了,建成现在的百花苑 。上世纪90年代初,在百花园内立了王统照、老舍等文学家和童第周、束星北等科学家的雕塑,他们都是在青岛工作过的名人,因而,百花苑也叫“名人雕塑园”。现在,经常有新婚的年轻人穿着婚纱礼服,在此合影留念。


 
  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1923年,从登州路往南修了一条马路叫西山路。解放后,中山公园修建起了围墙,成为封闭式园林,这条由东镇至汇泉的路围在了公园之内,中断了交通。于是在公园西面小西湖与万国公墓之间新建了一条马路,南起文登路,北与原来的西山路相通,称为延安一路。
 
  延安一路自南向北与牟平路、王村路、京山路、广饶路、标山路、黄山路、延安路相交会,至登州路、啤酒博物馆,全长2360米。


 
  延安一路南端是青岛黄海饭店,建于1983年,曾经是山东第一高楼,也是全市较早的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饭店斜对面东北角有一条树木成荫的静谧马路,叫岞山路,它通往青岛市第一体育场。
 
  延安一路自南往北,有中山公园西大门、小西湖、百花苑、动物园等,路上有一段较长的大上坡,路旁有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园林环卫局。京山路路口原来是一个采石场,多年开采,山体挖出了一块很大的空地,解放后在此建了山东省体育训练基地。基地北面是青岛旅游学校,对面有青岛市京剧院、市话剧团,青岛葡萄酒博物馆等。


 
  葡萄酒博物馆建于2009年,由市北区政府投资打造,是一座集科普教育、收藏展示、旅游休闲、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座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地下博物馆。外观看有欧式古堡的建筑风格,进入里面则别有洞天,空间很大很深,走在长长的走廊里,就像在密室中探险一般。
 
  当然,这里的主题不是古堡探险而是葡萄酒。墙壁上有介绍葡萄酒的基础知识、发展历史及葡萄酒的文化等。两侧有很多展厅,比如酒杯展厅、万国酒展厅,展厅内有雕塑及图片影像。 当你领略了葡萄酒知识之后,还可以品尝到博物馆免费赠送的一杯葡萄酒和小零食。


 
  延安一路26号,是1965年以城建局为主建的职工宿舍楼,当时,曾名噪一时。这座楼院矗立在较为荒凉的延安一路高坡处,周围尽是些低矮的小平房,如鹤立鸡群,人们称之为“大白楼”。楼分四层,每层14户人家合用一个水龙头和厕所,居住面积均为20平方米,分里外两间。后来路两旁盖了多栋港务局宿舍楼,“大白楼”就落伍了。
 
  延安一路是台东一带居民,到海水浴场去的必经之路,每当夏日,孩子们成群结队到海水浴场洗海澡。路上有卖冰棍的3分钱一支,卖凉粉的五分钱一碗,男孩子买支冰棍,女孩子买碗凉粉,吃得惬意,喝得满足。
 
  路边万国公墓下面,有一个椭圆形的水湾,形状像棺材,人称“棺材湾”,每次路过那里,男孩子们常会在水湾边戏水一番。水湾路边有一个石头坝,下面没有斜坡直接到底,约有2、3米深,曾有小孩溺水而亡。小伙伴大都在对面浅水区玩耍。


 
  有一次,与邻居两个大孩子站在石坝上,他们鼓捣我从石坝上跳下去游到对面,并信誓旦旦地承诺,游不到对面,就跳下去救援,当时,我刚学了几下“小狗扒",跃跃欲试,竟鬼使神差地跳了下去,懵懵懂懂地游到了对面,几个大孩子惊奇地说:你原来会小狗扒呀!我兴奋不已,竟然会游泳了!
 
  到了大海,自己能往深处游了,那几个大孩子却戛然而止,我边游边喊:进来呀,他俩连连摆手说:“我们不会游泳”,我听了暗吃一惊,第一次有种上当的感觉,后来想,那时如果我不会“小狗扒”岂不淹死在水湾里?
 
  上世纪60年代,青岛的冬天很冷,小西湖结成了厚厚的冰,与邻居小伙伴经常过来溜冰,用木条拼成一个小木排,下面绑上两根铁丝,坐在上面,用两根铁棍撑着,滑来滑去,你追我赶,玩的不亦乐乎。
 
  上初中时,因为参加“7.16”横渡汇泉湾活动,被体育老师选中,参加青岛市中学生游泳比赛,老师让我们各自在海里面训练,一天还有三角钱补贴,让我们自己加营养。那些日子,每天中午从十五中学到第一海水浴场,横渡一趟汇泉湾,再回学校上课,风雨无阻。


 
  游泳比赛在广西路游泳馆举行,因为缺乏专业指导,又没有场地训练的经验,两项比赛均没挂名。但从那以后却喜欢上了游泳项目。
 
  四十多年过去了,时光流逝,城市巨变,道路安然依旧。延安一路有童年的时光,也有温馨的记忆,每当从这里走过,总会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