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青岛欧陆风情的沂水路

作者:侯修圃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5-03
  青医附院门前的三角绿地让人看了十分清爽,养眼,那是前些年拆掉一座饭店的代价,城市建设决策者们的手笔,不啻让人肃然起敬。沂水路(原称地利街)1号那座欧式建筑因此而视野开阔,显得更加自由和灵动。七高八矮的刺槐、冬青、松树下紧闭的镂花铁门见证了百年的历史沧桑;砖石灰结构的二层楼房,墙皮虽有些斑驳,却打上历史的印记,只有墙上摇曳着爬墙虎的枯叶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据《青岛往事》(李明著)记载,1911至1912年,里希特在这里投资建造了自己的住宅,建筑面积1976.92平方米。建筑平面清晰,立面建筑也很简洁,保留了高大的山墙、老虎窗、开放式的明廊,是沂水路早期建筑之一。先后有两位德国人居住:一是法官保罗。格尔匹克;二是医生科尼希。1924年,美国租用作为住青岛领事馆办公楼。1941年,领事馆被日本人查封。1945年12月,美国驻青领事馆恢复,次年升为总领事馆。当年里希特曾想永久占据,但是屁股还没坐热,就卷铺盖走人了,日本侵略者的命运也好不了那去,只有美国人占据时间最长,直至1949年青岛解放回到人民手中。
 
  沂水路的天然优势是背山面海,符合中国建筑风水之要求,所以石头台阶砌成的山梯成为人们入室的桥梁,花岗岩的石墙夹着石头台阶似乎构成一条胡同,抬脚而上就进入3号那座始建于1901的德式建筑,庭院绿树环绕,高矮自然搭配,是适合居住的高级别墅,称为盖尔普克亲王别墅,由德国人马克思。科偌普夫设计。别墅的幽静和神秘,被逊清贵族多罗特。升允相中。1912年,这位蒙古族王爷、前陕甘总督升允,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他假扮马夫护送慈禧西逃西安,立过护驾之功的他并不甘寂寞,他策划于密室,拉拢于高层,即使民国成立后,仍然念念不忘复辟之梦,当然不是他想当皇帝,而是拥载溥仪复辟。失败是必然的,历史从来不会开倒车。1921年,这位复辟破灭之梦的升允,受金石学家罗振玉之邀来到天津做寓公。1931年病逝,是年73岁,去另一个世界给老佛爷述职。解放后,收归国有。上个世纪80年代,青岛日报社在其后面盖了一座四层宿舍楼,杨兆振、姜作杰等头面人物曾住在这里。九十年代以后,纷纷搬走。


 
  沂水路北面,赫黄色花岗岩外墙,水泥弥缝,立面石头突兀,垛墙之间一孔孔窑洞式的车库昭示着曾经的高贵与辉煌,如今封闭弃用,略现“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四月的爬墙虎像攀在墙上的铁丝网,黑乎乎的尚未睡醒,只有迎春花和连翘一片金黄,向人们抛洒春的眉眼。沂水路5号这座建于1904年的斯提克弗茨别墅在冬青、翠松、刺槐环绕下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斯提克弗茨,德国人,1898年受雇于德国海军来到青岛,与同为筑港工程师的弗里德希。施瑙克、乔治。格罗姆克一起建造青岛大港。起初住在威廉王妃大街(现武定路)的别墅里。1905年,迁入沂水路5号。1910年,离开了青岛,把房子卖给了希塔斯。博拉姆拜克公司(即哈利洋行)董事奥古斯特森。


 
  回想这些往事也是一种享受。猛一抬头,看到墙上镶着黑牌,赫然写着:优秀历史建筑,沂水路7号,这座德式建筑始建于1907年,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挂着青岛市建筑材料总公司和青岛市知识产权局等牌子,长长的甬道有苍松翠柏、冬青夹道,院内刺树、高松和各种花木高高低低地塑造一个幽静的环境。在这里办公自然是很惬意的。翻看史料,这是迪德瑞希别墅。历经变迁,到1933年,成为中鲁银行经理住宅。解放后是青岛市城建局的办公楼,改革开放初,我同学孙爱伍的姐夫胡忠远任局长,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机构改革,一个城建局分出公用事业局、环保局、环卫局、规划局等把八个局,真是“大手笔”,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9号是一座欧式建筑,是德国海军第三营旧址。建于1889年,建筑面积1515平方米。1923年,青岛诊疗所迁入。1933年,改为青岛铁路医院。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铁路医院迁出,被日本人占用。解放后改为济南铁路局青岛第一招待所。现在院子里农贸早市场方兴未艾,虽然解决附近市民的菜篮子问题,但是公共卫生不敢恭维。
 
  11号原总督府大楼,坐落在观海山南麓,像一头雄狮虎视眈眈地傲视前海。这座1902年动工,1907年竣工,投资量最大,体量也最大的气势恢宏的德国建筑,已成为青岛标志性建筑,建筑面积7132.3平方米,五层楼,高20米。采用砖石钢木混合结构,采取欧洲十九世纪公共建筑对称平面,呈“凹”字,四角和中间稍作突出,花岗石墙,正门面南,入口设39级台阶直通二楼门庭。纵观历史,不管是德国、日本、还是民国的统治者们无不坐在这里运筹着自己的统治谋略,但凡逆历史潮流而动破灭也是必然的。解放后,回到人民手里,自然是市政府办公的首选。市政府东迁后,这里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政协青岛市委员会的办公所在地。楼前开辟一大型花坛式绿地,高松低灌,冬青环绕,绿树草皮,颇为清静。1929年,东吴诗人刘少文作诗叹曰:“官署巍峨望欲迷,西洲东国逞戎机。二十年故土重光后,喜见青天白日旗。”此楼,如今是全国文物保护优秀建筑。


 
  我站在沂水路14号前久久不愿离去,仔细端详,楼前是高大的松树牵手刺槐挺拔直立、力争上游,颇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房后密密麻麻的灌木,枝条细细柔软、飞针走线织成绿锦,似乎是穿在那棵高大国槐的裙子,房前屋后群树掩映着一座造型美观的三层欧式建筑。市政府立的黑牌子上写着,此楼始建于1907年,为政府官员寓所。史料显示,原房主是德国律师齐摩尔曼,出生于1879年,不到30岁来到中国青岛,出任律师兼公证人,还任过福柏医院董事会主席兼任登山、狩猎等多个民间组织负责人。日德战争被俘,此楼被日本人占据。1935年,英国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由湖南路迁沂水路14号。其中1938年英国领事馆迁12号,一年后又回迁到14号。


 
  四月天,忽然飘起零星小雨,我撑开雨伞,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伞上发出“沙沙”的声音,似乎像一种音乐伴奏着令我舒心。仔细看,整个院子朦朦胧胧的,青松愈翠,冬青愈鲜,刺槐愈黛,雨珠像断了线的珍珠从红色瓦上流下来,百年雨珠能滴水穿石吗?我无法考察,因为大门紧闭,我只能绕墙徘徊。
 
  东面,矗立在我面前的是另一座新建筑,蓝牌上12号十分醒目。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建的,五层大楼与周围建筑还算匹配,也算是中西融合吧。这是市级机关宿舍楼,上个世纪80年代,时任青岛市长的郭松年曾住在这里。
 
  沂水路8号门前有一棵青松修长而亭亭玉立,青翠的枝叶给别墅遮风挡雨,土黄色的墙皮古朴而沧桑,红色屋顶在雨中愈加鲜亮。这座别墅楼在“文革”中是出了名的,原因是原山东省革委主任王效禹曾住在这里。改革开放后《青岛公关导报》在此办公,后被青岛日报社兼并改成《青岛生活导报》,就是《青岛早报》的前身。现在是报业集团发行处留守在这里。


 
  据鲁海先生介绍,沂水路7号对面是青岛最早的消防队,临街一层车库有3部消防车,底下一层住着日夜值班的消防队员。20世纪40年代,这里曾为在青岛有一定影响的海风杂志社的社址。旁边是日本朝日通讯社旧址。也许是6号吧?到底是几号楼有待考证。
 
  时间老人走过了一百多年,一座座欧式别墅走马灯似的更换主人。很难把每一座别墅考察清楚。本文只能大写意式的勾画轮廓。
 
  走完沂水路,我松了一口气,仰望天空,小雨像织成一张大网笼罩着整个天空,雨中的法桐树枝扭着淡黄的小芽,雨露的滋润欲显青翠;如果你夏天来,沂水路真像一条绿色长廊,欧式风情街的特色会更加明显。
 
  (作者简介:侯修圃。现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山东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有散文、诗集、语言类作品12部面世。曾获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散文华表奖和《时代文学》年度散文奖及2017年青岛写作高手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