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青岛村的胡氏家族

作者:胡延竹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5-11
  青岛村的胡氏家族由其始祖胡胜及周氏携其子女,自云南岷山于明洪武年间进入山东,明永乐初年来到即墨定居,在今信号山南麓龙口路迎宾馆一带创立了胡家庄,明万历年间更名为青岛村。
 
  胡氏家族在村中建有胡氏祠堂(家庙),祠堂中设有列祖列宗的龛位,每逢过年,便在祠堂中悬挂登录列祖列宗,及全家族去世人员名讳的大影图(俗称宗轴),举行祭祖大典。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修纂族谱记载家族的发展史,大影图便成了记录胡氏家族发展的唯一文献。


 
  清朝中前期以前,胡氏族人大都是半农半渔。  相传在明成化初年的一场海难中,一家主要靠打鱼为生的胡氏父子再也没来。丧夫丧子的寡妇哭干了眼泪,与公爹商议,决定将家中在前海边上的几亩地捐出来建妈祖庙,让妈祖来保佑出海的人不再有海难发生。胡氏族人闻讯后,积极响应勇跃捐款,在胡氏族人的大力支持下, 1467年在现太平路上建了一座妈祖庙,以便于海船祭祷天后、祈求平安。


 
  据民国版《太清宫志》记载创建天后宫:“乃有青岛胡家庄胡善士,捐地皮数亩,以供庙基地”。初建的妈祖庙规模较小,自建了妈祖庙后海难的悲剧再也没有降临在胡氏族人头上。历经五百多年,十几代胡氏族人不断捐地捐款增加庙产,后几经大修、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并更名为天后宫。这是现在青岛市区内最古老的建筑文物,是青岛地区从事海事活动的人朝拜妈祖的圣地。现在也成了广大信众朝拜妈祖祈求平安求子求财的地方。
 
  历代行监督之职的“庙董”均有青岛村胡氏族长担任。现在的青岛市妈祖文化研究会的会长由原青岛市副市长、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政协主席、青岛村胡氏家族第十七代传人胡延森担任。


 
  德占青岛期间胡氏家族第十五代传人胡存约是青岛商界的“公所”(相当于现在的行业协会)会首,出任中华商务公局委员和德国总督府参事会华人董事。一八九七年德国侵占青岛后,拟将天后宫强行拆除,胡存约率领青岛的商家、渔民、海航人士及民众与德国人斗智斗勇,几经周折终于挫败德国人的图谋,天后宫安然无恙。
 
  民国时期,当局也规划着将天后宫迁出市区,这时胡存约已经去世,身为青岛名流的胡存约之子胡毓岱、胡毓嵩(兼任天后宫庙董)与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周旋,力陈与德国人斗争保住天后宫的经历,迫使当局规划,再次保住了天后宫。胡氏家族世世代代与天后宫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保护天后宫作出了贡献。
 
  清代中期,随着海上舟楫往返,口岸商贸繁荣,胡氏族人开始从事加工和手工业,有的从事餐饮、旅社、服务业,有的从事商业经营店铺。光绪年间,胡增瑞便在下青岛村的行街开设了“瑞茂烧锅”,制造和销售白酒,并出任青岛商界“公所”会首。
 
  据一九二八年出版的《胶澳志》记载:“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百户,大都以渔为业,今之天后宫、太平路一带,乃三十年前泊舟晒网之所。章高元驻兵而后,渐成小镇市矣”。随着人口的迅猛增加,村落不断扩展,胡氏族人便在现龙口路以西东方市场一带筑舍居住,渐成小村落,原来的村子称为“上庄”而后来形成的村落称为“下庄”,上庄和下庄统称青岛村。
 
  在青岛上庄居住的都是胡姓人家,青岛下庄是当时青岛的商业中心。一八七二年出版的《即墨县志》把青岛村标为“行街”,行街即商业街之意。
 
  德占青岛之前和德占青岛之初,四郊各村村民到青岛村的天后宫和行街购物、买卖交易、赶会进香、许愿看戏等,都称“去街里”,至今青岛人所说的“上街里”就源于此。


 
  一八九七年德军侵占青岛,打破了青岛村胡氏族人平静祥、欣欣向荣的生活。德国人为建立租界,恢弘商业,大兴土木,于一八九九年强迁十数村庄,而胡氏族人聚居的青岛村首当其冲,一起被强迁的还有位于青岛村之南的胡氏祖坟茔地(德国人在强迁后的青岛村原址上建起了总督官邸,即现在的迎宾馆,在胡氏茔地上建起了总督府即现在的青岛市人大、政协办公楼)。
 
  胡氏族人被迫各自投亲靠友,星散云飞,纷纷迁往海阳柳树庄、前塘村、即墨王演庄、南渠东王家庄、台东镇、台西镇、大鲍岛、等地。散居于青岛市区。有的族人在拆迁初期虽然也随各自的支系迁移到新的居住地,由于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不甘放弃自己所熟悉的行业,因此又迁回青岛市区从事自己原来的行业,有些就没跟随本支迁移,而是选择留在了青岛市区,继续从事自己所熟悉的行业,比如青冢埠支系的族人就有一部分到大鲍岛定居。
 
  一脉相传世代聚居的胡氏族人自此星散云飞天各一方,因路途遥远庆吊诸事老死不相往来,而且也无谱牒加以联属。


 
  按照风俗和族规每年的清明及十月寒衣节,迁居各地的分支均要前往王演庄的祖茔省墓祭祖;因无谱牒,迁往各地的各户家中只有过年供奉的小影图(著子),小影图上仅有本支逝者的名讳,没有列祖列宗的名讳,故每年除夕均要派人风雨无阻的携带贡品、香烛、冥币等前往位于王演庄的祖坟及胡氏祠堂祭祖请年,路途遥远者除夕凌晨出发,大年初一方能返回家中与本支族人及家人团聚行过年之礼。
 
  一九二四年春节后,已是子孙满堂的胡存盛老当益壮精力充沛不辞劳苦带领胡存新、胡延海、胡延吉顶风冒雪远途跋涉徒步四乡,逐户采访统计血脉延续情况,遍采各家小影图(著子)等相关资料,经过一月有余日以继夜的努力,所需基础资料采集完成。胡存盛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家族支系情况,对所有资料认真分辨,细心登录,理清脉络,由胡延吉执笔编辑成册,胡毓嵩校阅定稿,阳春三月交付印局进行刊印,户奉一册珍藏。
 
  《胡氏族谱》由胡存盛、胡毓嵩、胡延海、胡延吉分别作《序》、胡毓嵩撰写《新阡记》、特邀同邑名人王锡极撰写《思源堂记》、胡毓岱作《跋》、修纂族谱所依据的《凡例》、世次的《命名定式》(辈分排列)、支系世次明细图表等组成。


 
  在完成了《胡氏族谱》的修纂后,胡毓嵩特邀修谱的有功人员去原青岛村的旧址故地重游,胡延海在《胡氏族谱》的序中写道“复游胶澳来山之上见夫旧日之山郭水村尽为危楼飞阁矣犹彷佛指而目击之日某海屿也吾钓也某山麓也吾樵也歌管楼台金碧阛阓皆亲属友谊之故居也今居然改观无复当时真面目矣抚今追昔不禁感慨系之”由此看来信号山在德占青岛之前就叫“来山”。
 
  2010年迁居浮山所的族人续修了《胡氏族谱浮山所支谱》,新入谱人数212人。浮山所支谱的续修为各支系修谱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自一八九七年德占青岛并于一八九九年强迁青岛村胡氏族人至今,胡氏族人已是枝繁叶茂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从一八九九年拆迁初期约千人发展至今约万余人,并在各行各业发扬光大,既有在政界的国家高级干部、政治家、也有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工作者、商界精英、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律师、法官、著名的新闻媒体工作者等。还有一批以胡氏命名的企业、品牌和胡氏族人创立的企业。相信青岛村的胡氏族人,今后会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大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