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青岛那些老字号

作者:郝守杰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5-17
  以前,青岛人最时髦的是“头顶盛锡福,身穿谦详益,脚蹬新盛泰,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有病宏仁堂。”这些老字号曾风靡一时,老青岛人印象至深。
 
  盛锡福
 
  刘锡三,掖县沙河镇人,十四、五岁来“闯青岛”。一开始给人家当伙计,后进入一家洋行当业务员,常到农村收购麦秸运往国外,在国外加工成草帽再运回中国,售价很高。1912年,他去天津与亲戚合开了一家帽子店,叫“盛锡福”。


 
  1919年,自己收购麦秸,挑选、加工、生产帽子,产销两旺,又去周村、南京、沈阳、武汉、北京、天津、上海等处开分店。1946年在青岛中山路,141号筹建分号,所以说“盛锡福”创建于天津,却孕育于青岛,初期生产草帽,后发展到各种帽子,他做的帽子四平:帽顶平、帽身平、帽檐平、帽箍平。又从男帽发展到女帽,是旧中国第一品牌,曾获奖15次。
 
  有说“盛锡福”三字为大军阀吴佩孚所题,(而吴1939年死于日本牙医之手,是否提前所题无法考证),又说:“总统”曹锟或谁曾为之题词,“国货之光”,当时市长秦德纯为之题词“冠冕群伦”,历史过往说法不一。
 
  而“盛锡福”三字:“盛”寓意买卖兴盛,“锡”、“福”取自刘锡三的大号和乳名。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出国访问戴得帽子都是盛锡福的产品,有一个时期,帽子只有一种“军便帽”,盛锡福十分萧条,改革开放后,盛锡福再现光彩,现在的中山路141号煌煌然已是盛锡福实业有限公司。
 
  谦祥益
 
  电视剧《中国大商孟洛川》是讲孟氏家族故事。清末民初,山东章丘旧军镇,有个中国北方最大资本家族,那就是孟氏家族,他们的商店大多带一个“祥”字,称“祥字号”,遍布北方各大中城市。北京有“八大祥”,青岛有“三祥”。
 
  泉祥茶庄公私合营时已合并,瑞蚨祥在拓宽胶州路时,折去一半,谦祥益老楼尚在,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北京路东头的9号,谦祥益创建于1911年,用资3万两白银,是当时青岛最大的绸缎布匹店,当时建有三层大楼,内设金柜,还经营金银首饰,谦祥益分号近20处:周村、郑州、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武汉、济南、烟台等,合计投资白银400万余万两。青岛谦祥益店内外有牌匾、楹联显示中国商店的风格。据说门头字是清朝翰林,法部廊王序所书写。谦祥益对顾客区别对待。老顾客可三节结帐,不必付现款,对老百姓以“信”为本,讲究“言不三价”,“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抗日战争时期,时品三任经理还兼任青岛绸布同业公会理事长及青岛市商会会长,把布匹送往南山游击队,被日本人知道了,谦祥益斥巨资赎出了时品三。
 
  1955年公私合营中保留了这个“老字号”,“文革”中店名一度改为“东风绸布店”,后恢复原店名,经营绸布、呢绒,以时装为主,1987年又与全国200多个厂家联合发起成立全国纺(针)织品,“祥”字老字号联合会,北京路9号的店2010年左右迁至辽宁路对面桓台路65号,喜食来小鲍岛民俗城内,现在已有了谦祥益商厦,还是让人有点惝然若失的感觉。
 
  新盛泰
 
  新盛泰是胡秀章1911年创立的,经营皮鞋,原料上乘,工艺精细,式样新颖,1935年在华北铁路展览会上,鹰牌皮鞋获金奖。1934年至1935年在济南、徐州开了分号,成立了青岛华丰面粉厂,参股青岛阳本印染厂。


 
  上世纪20年代中共山东省委内出了叛徒,周恩来派来身边警卫张英前来青岛除奸。张英武功高强,携王科仁一起来到青岛海泊路新盛泰店,张英在外望风,王科仁扮成顾客连开三枪解决了叛徒王复元,从此海泊路新盛泰店名声大噪。“解放后”,“工商北改造”、“公私合营”,时新盛泰就不复存在了,让人顿觉杳杳然。
 
  亨得利
 
  王光祖。浙江裁缝,日子不好过,去上海谋生,身穿一件军衣,身前、背后都以文字和图案绘着“大罗马”,每天不停地在街上走,这是他在一家钟表店为瑞士手表作活动广告,由此,也知道了一些钟表的知识。
 
  1914年,他联合几个友人在镇江开了一家经销和修理钟表的商店叫亨得利,几年下来,起有盈利。1919年王光祖回到上海开店,不料惹上了一场官司。法国人霍普,开了一家霍普兄弟公司,又开了一家钟表店,叫“亨达利”,“达”与“得”音近,在上海话中根本分不清,霍普告诉王光祖侵权,官司在上海引起轰动,几次庭审,双方律师唇枪舌剑,结果法国人败诉,“亨得利”仍可用作店名。


 
  新一轮竞争开始,亨得利与亨达利争相在外地开设分店,也都来青岛,都在中山路上。亨得利分店在英记酒楼旁边,英记酒楼是青岛一家著名粤菜馆。解放以后,公私合营,两家并作一家,叫法不一,有的城市叫亨得利,有的城市叫亨达利,也有的城市两个店名并存。
 
  1956年,青岛亨得利、亨达利、长城、金龙、金星、三山城6家钟表、眼镜店合并,叫亨得利钟表眼镜店。其中三山城原在即墨路,以崂山特户水晶生产“水晶眼镜”闻名全国。亨得利设两个门市部,即原来的亨达利和亨得利,原英记酒楼迁至高密路称广州食堂,旧址与亨得利旧址打通,成了新的亨得利,现在中山路的亨得利是144号,远看店内煜煜然。
 
  中和戏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中山路北端建有一中型戏院,一开始不演大戏,只演茂腔、柳腔小戏。后来几移其名,再后来改名中和戏院才演大戏(京剧),抗战胜利后,改名“华东大戏院”,1953年,“华东大戏院”年久失修被拆除,在原址处建起了“工艺美术”大楼,大戏院就悄然而失。
 
  春和楼
 
  1891年建设年份刻在春和楼的门楼上。“春和楼”的来历说法有二:1、胡家馆子,1892年,一对小夫妻在北京经营锅贴铺,1897年,在现在的天津路3号开“春和饭庄”这就是春和楼的前身,2、1922年《青岛概要》:青岛商会第一董事也是成通木厂经理的天津商人朱子兴,建了当时最好的旅馆东华旅社,后又经营春和楼。


 
  20年代春和楼是青岛最大饭店:面积800多平方,员工27人。新任经理田之魁(1933年)与其他几个人出资合伙经营,1939年2月,他们重新办理了工商登记,店名“春和楼利记”。
 
  菜品有《山东鲁菜》油爆海螺,清汤燕窝,香面禾鸡,虾仁蒸饺、九转大肠、爆炒腰花。1957年,毛主席老师徐特立带家人光顾吃香酥鸡赞不绝口。比较超前,30年代,开始了订餐服务,80年代,启用迎宾小姐。
 
  宏仁堂
 
  清康熙八年(1609年),乐尊育的儿子乐梧岗在北京闹市的前门外大栅栏开了一家中药店,称“乐家老铺同仁堂”,他们为宫中供药,声名鹊起。明代京城有一位走方郎中姓乐,摇着串玲走街过巷,为人看病,兼卖中草药,到了清代他的后人乐尊是名医,进宫当了太医。


 
  清朝末年,乐氏四大支,即乐孟繁、乐仲繁、乐叔繁、乐季繁兄弟四人,商定分家,除财产公分以外,对这家店铺,决定四支都叫“乐家老铺”下再设店名,老大孟繁店名宏仁堂,老二仲繁店名颐龄堂,老三叔繁店名宏济堂,老四季繁店名达仁堂。
 
  同仁堂作为总店,宏济堂在济南设分店,宏仁堂1931年落户青岛,1935年在中山路开业,名曰“乐家老铺宏仁堂”,堂中悬着涂金的匾额,开设在中山路198号,宏仁堂公私合营后保留老字号,仍古色古香,显示老店风采,宏仁堂的祖训:“古以养身,可以济者,唯医为最”服务宗旨,“药知医用,医知药情,工匠精神源于传承,贵在创新”。
 
  老药工团队:鉴别真伪中药材,审核药方,抓方配药,泡制药材,制作传统丸散曹丹样样精通,特点:“真材实料,加工精良,配方独特,童叟无欺。古训:炮制为繁,必不敢省人,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青岛宏仁堂在辽阳东路、宜昌路、同乐三路、书院路等设分店。
 
  宏仁堂这个几百年的老字号正浩浩然延续,这正是:历史已恍然,当下淘淘然,我们欣欣然,“老字号”仍依然。
 
  (作者:郝守杰 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