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青岛古城浮山所

作者:胡延竹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6-11
  浮山所是青岛人尽人皆知的黄金地带,青岛市政府和著名的五四广场以及奥帆基地都坐落在这里,近十年来两次引起世界的瞩目,一次是2008年在浮山湾举办的奥帆赛,再就是现今在浮山湾奥帆基地举办的上合峰会。


 
  现在的浮山所周围高楼林立,流光溢彩,五彩缤纷,美仑美奂,一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景象。鲜为人知的是在1388年至1914年前它还是一座海防古城。
 
  浮山所古城在香港中路以北,南京路以西,江西路以南,市政府及四零一医院以东的框架范围内。
 
  明朝初年为抵御倭寇从海上侵犯,明太祖下令在沿海设“卫”立“所”。《浮山所志》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朝廷决定设立鳌山卫浮山备御千户所,简称浮山所。浮山所隶属鳌山卫。在明、清两代浮山所是今青岛市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1388浮山所年开始筑建城墙,按照朝廷对卫所的规划(州县的规模)修建官署、庙宇、街道、住宅及其他设施,至1402年完成建城,历时14年。建成的浮山所城,城墙四周呈长四方形,南北长422米,东西宽403米,周长约1500米,占地约18公顷。浮山所城西门外是西校场(现府新大厦所在地),为驻守将士演练比武之处,占地约50亩。筑有将台一座,并有辕门、壁垒、演武场、马道、射圃、钟鼓楼等。城内四边靠城墙处各有一个因取土夯筑城墙而形成的大坑,因地制宜作为水湾,用以储水备用。南湾称为苏家湾,西湾称为余家湾,东湾称为东草湾,还有一个称北湾。


 
  官署设在南北大街以西,东西大街以北。在城内的东部东西大街的以北,建有一个大戏台,供每年正月唱戏之用。城内有诸多庙宇如:玉皇庙、佛祖庙、三清庙、真武庙、马神殿(浮山所人称为马神庙)等。有银杏树,现为青岛市编号为01的一级古树名木,专家鉴定树龄600余年(这棵银杏树现在还在香港中路家乐福超市的西后侧),在城内西北玉皇庙栽植银杏树两棵一雌一雄,在城内东北角的马神庙栽植银杏树一棵,现在这四棵银杏树依然苍劲有力生机盎然,它们是浮山所630年沧桑变迁的见证和现存的浮山所唯一标志。


 
  浮山所的各大姓氏还建有家族祠堂(家庙),公产(具有家庙特性)。分别是:仲子祠、余氏宗祠、胡氏宗祠、焦氏宗祠、苏氏宗祠、孙家公产、章家公产。自1388年张氏一世张清受封百户到浮山所任职,至1432年有九位军户官员受封或加封千户,分别是苏、余、焦、亢、毛、杨、张、汪、王,受封百户的军户有丁、詹、葛、侯共计十三户先后到浮山所任职(这就是浮山所人俗称的坐地十三户),其余来浮山所从军(没有职务的普通士兵)的难以悉数。在明朝还有马、孙、洛、胡、仲、王等姓氏的居民先后来到浮山所定居。


 
  德占青岛后,1899年为建德人区及商业区,强迁青岛村及会前村等数十村庄,致使原址村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有两支青岛村的胡氏族人及会前村的郭氏族人、刘氏族人、和王氏族人纷纷到浮山所投亲靠友置地购房在浮山所定居。
 
  自浮山所城建成后,为便利周围居民商贸流通,农历的每月逢四遇九为浮山所集,600多年来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


 
  浮山所受封的千户、百户每年过了小年便动身去南京给皇帝磕头谢恩,归来时正是正月十三,众百姓这一天在真武庙举行迎接仪式。感于千户们、百户们每年过年不辞劳苦去京城磕头谢恩,洪熙元年(1425年)皇帝下旨在卫、所的真武庙内设“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从此,过年时众千户、百户等军户及百姓在此牌位前磕头即可,不再受往返京城劳顿之苦。但每年的正月十三仍旧在真武庙举行庆祝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正月十三真武庙庙会,即浮山所的正月十三香油果子山会。
 
  山会之日,浮山所村西北的真武庙大院、及前边广场、农家场院和大街小巷,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周围各村的高跷队、旱船队、龙灯队等,都来献艺祝贺,他们各显身手,博得阵阵喝彩声。中午时分,这些来献艺的邻村村民,都被当作贵宾由村长恭恭敬敬地安排在各农户家,受到热情的款待,加深了各村之间的乡谊里情。


 
  山会时,浮山所村的每家每户都有亲戚来聚会,这些姨表、姑表、舅表亲戚们,从远近的许多村庄到来,大家欢聚一堂,共叙家常,其乐融融,其情绵绵。商贩们也纷至沓来,设摊串巷兜售各种商品。山会最多的是卖油炸食品的商摊,其中以‘油条’(当时称香油果子)和‘油炸面鱼’为主。赶会的、走亲的、献艺的都手提着这些食品返回,所以村民们把正月十三的山会,称之为‘香油果子会’”。


 
  浮山所城虽小,但也有几处闻名的典故。如;“十步三封桥”、“两步三座庙”、“无樑庙”、“吃水城外挑”等。“十步三封桥”就在南阁庙后面苏家湾的东侧,因此湾是浮山所最大的一个储水湾,地势最低,全村的雨水都汇流到此湾,水满了再通过排水沟排到城墙外的大海里,一进一出一拐弯就形成了九步三封桥(其实就是暗渠上面铺上石条);“两步三座庙”就是因为庙宇过于集中,三庙相连,庙殿较小造成的;“无梁庙”其实就是用一块大石头雕刻而成的庙宇;“吃水城外挑”是因为城内所有的水井都是漤水井,水质苦涩不适于饮用,而一墙之隔的城墙外的水井却是清澈甘洌的甜水,甘甜爽口,这样的甜水井有四口分布在城墙外供浮山所人吃水。
 
  浮山所城建成后,南城墙外即为大海,满潮时人们可坐在城墙上钓鱼。
 
  浮山所城东北角的马神庙内塑有红、白两尊马神,其形体、颜色、神态与真马极其相似。这两匹被人们尊称为“神马”的马有很多传奇的故事。传说神马总是在浮山所危难之时显灵救助。南海大潮海水淹没耕地,甚至湧到南城墙外,这时,两匹神马总是跑去喝一口水,海水立即退回。麦苗返青时,有时在薄雾依稀的清晨能看到两匹神马在城东边的麦田里吃麦苗,不过不用担心,被神马啃过的麦苗一定会有好收成。


 
  神马不可亵渎,对不恭敬者还会还以颜色。传说有一个顽童曾骑上马背,结果下不来了,最后请来道士念经许愿,孩子总算下来了,由于穿的是开裆裤,下来时屁股上都没有皮了。相传在嘉靖年间倭寇进犯山东沿海,浮山所军民严阵以待。倭寇趁着天文大潮的时机,驾驶着战船铺天盖地的向浮山所城扑来,船临城下,潮水猛涨,水涨船高,倭寇在船上架梯攻城。神马显灵跃上城墙,在城墙上来回奔跑,马蹄踏踏,火星四溅,就在倭寇即将破城之际,两匹神马纵身跃入大海猛喝海水,海水急剧退去,倭寇的战船随着退潮的海水急速退回,远离浮山所城,损兵折将,以失败而告终。
 
  自从神马退敌后,即便涨再大的潮,海水也没有到过南城墙。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在现在的香港中路以南还是一片海洋滩涂湿地(涨潮时有海水覆盖地面,退潮后裸露出凸凹不平的地面及一个一个的水湾,且长有水草),浮山所人称之为南浆。后来由于围海造地,成为了菜地,但是每逢天文大潮时有海水倒灌淹没菜地现象。1967年在浮山湾建起了红星造船厂(北海船厂前身),船厂建了挡浪坝后就再也没有发生海水倒灌。为了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和打造帆船之都,青岛市政府将北海船厂整体搬迁至黄岛,在这里建立了奥帆基地,和之前建成的五四广场、音乐广场连成一片,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清朝建立后,废除了明代的卫所制,但对山东沿海的卫所则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直到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才将浮山所裁撤,浮山所随即更名为浮山所村。浮山所的多个姓氏的军户在明末清初因失封而迁徙至外乡。裁撤后的浮山所城的城墙及设施,由于疏于管理年久失修,但是直至德占青岛时,城池的轮廓依然清晰。


 
  1914年9月24日为抵挡日英联军的进攻,德军在浮山所南城墙的南阁庙派兵防守。9月27日日英联军占领浮山,浮山所一带是日英炮火控制的范围。9月27日28日日英联军从浮山、英国军舰从海上同时炮轰德军阵地。德军为防止日军利用民房为依托进攻,竟放火烧毁民房,浮山所成为火海,居民们四处逃难,有的逃到崂山、有的逃到海西红石崖一带。
 
  10月31日日英联军兵分四路向驻青德军发起总攻,浮山所一带成为其中一处战场。11月中旬逃难的村民陆续返回,这时的浮山所已是断壁残垣疮痍满目。五百多年的浮山所城墙被夷为平地。南阁庙旁边的的银杏树干被一炮弹击穿,至今疤痕犹在。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厮杀,致使浮山所村民的生命财产遭到极大的伤害。全村被毁房屋1000余间,家产受损不计其数,所幸多数村民已提前躲避。


 
  浮山所城内的庙宇均毁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阁庙毁于1972年。浮山所村于1999年拆迁改造,更名为新贵都,闽江路以北为原村村民回迁安置区,闽江路以南为商品房。至此除四棵六百多年树龄的银杏树还有十字大街还在原址外,浮山所再也没有旧时的一点模样了。
 
  (作者:胡延竹 系浮山所老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