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寻旧福建路

作者:侯修圃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6-29
  岛城西部是一部历史浩繁的教科书,而这部书的生动故事蕴藏在每一条街道和每座楼房里。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50多年,可以说,整个生命都融入这个城市。但要真正读懂这个城市的每一条街道,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搬家到观象山下,有幸和福建路结为邻居,闲暇常到福建路上走走。我第一次走进福建路,感到这是一条幽静的马路,虽与胶州路平行,但反差很大:胶州路车水马龙,人声嘈杂;福建路从聊城路向东像一把勺子把,勺子头向胶州路一弯,豁然开朗,像一条小溪融入胶州路这条大河,给人感觉是闹中取静。那是初夏的一个下午,我从胶州路切入福建路上闲逛。夕阳给马路上几棵虬枝盘绕,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涂上绛色,使老槐树愈显得苍劲静穆;如雪的槐花不时送来阵阵清香,使人不由得深吸几口气。路不宽,也不杂、街旁杂货店、土产店、轧面条的、卖馒头的、小饭馆井然有序。间或,几个里院像花朵一样点缀在福建路这大枝干上,构成了典型的里院文化。


 
  其实,福建路像一部历史长卷,每个里院,每座楼房都有生动的故事和迷人的情节。追溯历史,福建路曾是大鲍岛渔村所在地。那时,胶州湾碧海蓝天,海鸥翔集,渔帆穿梭;坐落在胶州畔的大鲍岛渔村是远近闻名的集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洋溢着纯净的渔民文化。自上个世纪初,青岛建市后,逐步建成里院格局。跨入新世纪,特别是2002年,东西快速路建设像一把利剑,将福建路纵向劈为两边,北边履为平地,南边的房屋也残破不全地立在那里,过着苟延残喘的日子(规划门将福建路全部拆除,建新小区)。


 
  听说福建路要全部拆除,我特地再去寻找旧的踪迹。几棵老洋槐像守望者一样无奈地看着日升日落和人行车飞。我漫步在这条残缺的路上,忽然36号门牌映入眼帘,推开门,一位老者说,这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崔嵬的旧居。 崔嵬,诸城县人,1922年,10岁的崔嵬跟随父亲来到青岛,就住在福建路36号他叔父家。他在青岛读过小学,当过童工,1927年考入礼贤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入山东实验话剧院。1932年回到青岛在青岛大学旁听。这期间,他参加了左联海鸥剧社,演过多部进步话剧,对宣传革命思想起到积极作用。1933年他离开青岛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想到这些,我不禁对这座普通二层小楼肃然起敬。这里已物是人非,世事沧桑。
 

(60年代电影《红旗谱》朱老忠 崔嵬饰)
 
  从36号向左一拐,一条小巷向山上通去,在拐角处时38号,这座墙皮斑驳的三层楼房曾是“青岛民报社”旧址。这里,在上个世纪30年代聚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人。总编辑杜宇是一位有影响的作家,可惜英年早逝,去世时才41岁,只留下一部翻译作品《一个丑角所见的世界——卓别林传》。


 
  著名作家于黑丁、孟超、刘芳松等都是民报副刊编辑,他们出版著名的《避暑录话》文学周刊,在青岛文坛颇有影响。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他们从这里走向全国。3月的一天我和王肇基(青岛大学副书记)一块吃饭,得知乃父就是著名音乐家王云阶先生,他于1919年随父(王云阶8岁)由原籍黄县来到青岛,住在福建路25号。王云阶曾就读于礼贤中学,在青岛市立女中学任过音乐教员,“七七事变”后离开青岛参加革命。解放后,他创作了大量的电影歌曲,诸如电影《护士日记》插曲《小燕子》等风靡全国。现在,福建路25号已荡然无存,但是王云阶先生在青岛的音乐活动,仍然留在人们的心里。


 
  福建路是一条朴实无华的马路,是一条平凡而深沉的马路,她承载着历史的沉重,凝聚着青岛丰富的文化。平心而论,城市改造也是无奈的事,当一个城市进入百岁的时候,她的臃肿、血管的老化、会导致心肌梗塞。动手术是大势所趋,东西快速路的建设正是设计者们的豁然一刀,使大动脉畅通。虽然失去一些东西,但得到的却是一个城市的青春和活力。福建路的改造不正是这样吗?
 
  (作者注:现在福建路已全部拆除,建了观象山庄小区,福建路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