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青岛60年的书记、市长张敬焘

作者:戴新阁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7-05
  能为民办事的官员,总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称赞,张敬焘作为青岛市60年代的市委书记、市长,其优良的作风和真诚务实的精神,在当时给岛城的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当市长体察民情,关心百姓,没官架子。小时候听父亲说,到他们厂里去视察,到锅炉房时,也抡起铁锨往锅炉里添煤。


 
  张敬焘(1914~2002年),山东淄博市博山区人,1936年5月他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民先”博山县队部组织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博山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 1938年7月起,历任县委书记、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中共益(都)临(朐)工委书记、鲁中第五地委(鲁山地委)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淄博特委书记兼淄博警备区政委、泰山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普陀区委书记,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后调任青岛。1960年10月至1966年8月,他在青岛市担任市委第一书记、市政协主席, 省委常委、兼青岛市市长。后因“文革”被免职,惨遭迫害,离开青岛。


 
  他在青岛任职,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那时青岛的灾情非常严重,1960年全年总产量只有12.8亿斤,是建国以来最低的一年。当时,他的一个舅舅,在老家饿的不行,到青岛来找他,以为市委书记市长日子好过,结果来了一看,也是玉米地瓜面“瓜菜代”,住了十几天就走了。


 
  为了度过灾荒,他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发动群众深入开展生产救灾运动。在崂山、即墨、胶南等地,让农村群众不失时机地对各种农作物进行复收,并采集了各种可食用的野菜、树叶等代食品,叫“低标准,瓜菜代”,很好地稳定了社会秩序,推进了生产救灾运动的开展。
 
  他经常到基层,搞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到社区、工厂微服私访。青岛纺织业当时在全国闻名,素有“上青天”之说,与上海、天津齐名。


 
  他选择到纺织企业国棉一厂去蹲点劳动搞调研,一干就是一个月。这期间,他和普通工人一样,每天骑着辆旧自行车,带着饭盒上下班,和工人一起排队打饭,在车间里干些打扫卫生,清理机器之类的粗活,与工人交谈,了解民意。他调研结束离开工厂后,工人们才知道那位和蔼可亲的师傅竟然是市委书记市长。
 
  他十分重视民生,当年西镇西大广场棚户区破旧不堪,下雨漏水,刮风进风,他决策分期改造,先期改造的‘西大森’,就是后来的幸福楼,上世纪六十年代能盖居民楼,在青岛是件很了不起的事,老百姓双手赞成,政府投资28万元,盖房的时候老百姓全都义务劳动,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可容住200多户的居民楼,被称为“幸福楼”,开启了青岛市棚户区改造的先河。


 
  后来在经济有所好转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张敬焘还没来得及给老百姓办更多的事,则被罢了官。
 
  张敬焘作风艰苦朴素、待人朴实真诚,对上级领导也是如此。据当时在市委接待处工作多年,早已退休的刁女士回忆:“省长带队来青岛视查工作,张敬焘只以便饭的方式简单地招待了省长一顿饭,并借此汇报工作。几天后,省长要返回济南,张敬焘从崂山赶到接待处握手话别。


 
  用这种极为俭朴且又十分真挚的方式接送上级领导,对于张敬焘同志来讲,己经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章制度。据我所知,凡是副部级以上的领导,张敬焘无一例外,都以粗茶淡饭的方式简单招待一次,其它都是礼节性地造访,从没借此吃喝挥霍”。

张敬焘(左一)和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左二),原华东局书记韩哲(左三)合影)
 
  “文革”初期, 张敬焘作为青岛市委第一书记、市长,成为“革命造反派”首当其中的攻击目标。当青岛医学院大学生造反派要打倒张敬焘时,青岛的工人阶级不干了,愤怒的工人把大学和附属医院围了个水泄不通!工人和学生一度形成剑拔弩张之势。


 
  据当时省委书记谭启龙回忆:省委为了保护张敬焘,经请示中央暂停了张敬焘的职。工人们对学生的做法看不下去了,对中央和省委的决定不理解。
 
  第二天,全市十几万人上街游行,在市委门前静坐,要求恢复张敬焘的职务,并连续三天包围三大院校,发生了更激烈的冲突。
 
  当然,这都是青岛工人阶级自发的行动,张敬焘并不知晓,但后来却成了张敬焘“挑动工人斗学生”的“罪证”,由此被罢官批斗。
 
  张敬焘离开青岛后,曾担任济南市委书记,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人民政府顾问、特邀顾问等。2002年12月24日在济南逝世。
 

(张敬焘任副省长时视察工作)
 
  他曾在回忆录中说:"我从1960年调来青岛,到1969年离开,总共9年多,因为'文革’,实际上工作了仅仅6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我总遗憾有那么多该做的工作都没做。我为青岛的老百姓贡献的太少太少了,然而青岛的干部、群众却对我厚爱有加……”。
 
  是啊,青岛老人对张敬焘至今印象深刻,提起来大都称赞不已。
 
  (本文发表于2015年9月25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