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话说聚福楼

作者:郝守杰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9-13
  “驱车试过即墨路,买醉须登聚福楼”。这是1926年郑孝胥路过青岛时,在聚福楼大宴同僚时心血来潮为“聚福楼”所题对联。郑孝胥何许人也?他是逊清遗老,大书法家,1926年路过青岛时,已是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自恃学贯中西,才高八斗,其字不轻易示人,他为当时中国“交通银行”写下四个字索银四千两,1915年刊印的初版《词源》两字,他收润笔费五百两银子,为商务印书馆要求其在题款时,应注明题于“民国某年”这下激怒了这位大清遗臣,他当场将墨宝付之一炬,讲好的一万两白银润笔费也付之东流。
 

(郑孝胥,福建闽县人。武昌起义后,以清朝遗老身分隐居上海,拒不承认民国,后与日本人同流合污。)
 
  老板高学曾视所题对联为珍宝,将其悬挂于楼上八号大厅内,从此“聚福楼”名声远播,摇身一变成了青岛港中餐老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的一等酒店有十几家。其中,中餐馆九家,当时有“四大酒楼”,“五大饭庄”。这“四大酒楼”中,除“聚福楼”,还有“顺兴楼”、“春和楼”、“三盛楼”。
 
  高学曾:来自烹饪之乡福山,一开始是北京路“顺兴楼”的名厨,以烹制鱼翅、海参、燕窝、红烧加吉鱼、椒油菠菜,奶汤菜花、西施舌等胶东口味菜肴。因他在“顺兴楼”经常接待清末寓居青岛的达官贵人,与议政大臣刘延琛,大书法家王垿等交情甚好,1921年,在王垿的提议下,高学曾与福山老乡吴子玉租用王垿在即墨路12号的房产开办了“聚福楼”。
 
  王垿:著名大书法家,为人清高,有“三不题”“拿钱买字的不题,权势人物不题,与洋人有关的地方不题。”王垿来青岛后捐款建”齐燕宾馆”,他看好高学曾为人忠厚、老实,还炒得一手好菜,不仅为“聚福楼”题匾额,还为各个房间写了对联。
 

(王垿)
 
  “聚福楼”三个字寓意“聚大福大贵于此楼”。聚福楼一开业,因为菜品佳生意就不错,当时岛城的名妓的代名词叫“条子”,海关后“平康里”的名妓也分三六九等。不仅要色相好,还要能歌善舞,会说书唱戏。她们与达官贵人混得很熟,没有他们批准“条子”是不能随便“出台”的。当时的聚福楼就成了“条子”最多的地方,跟班的包车,也你来我往,昼夜接送“条子”,生意红火。
 
  1926年,郑孝胥于“聚福楼”大宴同僚,王垿在席问应众人邀请,挥笔写诗作赋时,郑孝胥也心血来潮,一面品着美酒佳肴,一面由“条子”们研墨润笔,为“聚福楼”写出了“驱车试过即墨路,买醉须登聚福楼”这副名联,其实,郑孝胥的字远不如王垿,但人们知道郑的字轻易不示人和前边收润笔费的故事。一时间整个青岛港就像炸了锅一样,连京华的巨商富贾,也出好奇心常来观瞻宴请,一时传为佳话。
 
  从此“聚福楼”的生意更加火爆,摇身一变成了青岛港中餐老大。1942年,“聚福楼”因烟头而引起火灾,无奈迁至东镇,作为“聚福楼”东记。当年又在即墨路将二层楼增修为三层,于是东、西两号同时营业。


 
  聚福楼是青岛最先开办青岛海鲜菜系的酒楼,它将鲁菜与青岛时令海鲜相结合创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它的“五大件”、“四冷拼”、“六热炒”、“四饭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了青岛中式餐馆的酒席格局,为许多酒店竞相效仿。其“五大件”为:高汤燕窝,红烧鱼翅,烤鸭清蒸八宝饭。另有西施舌,炸虾段,馏虾仁,通天海参、红烧蟹黄,高汤干贝和糖醋黄鱼等大受消费者欢迎,其中西施舌是生产于沙子口一带的一种贝类,俗称“沙蛤蜊”烹制之后,味道异常鲜美,这是王垿,给起的一个艳名。
 
  著名作家郁达夫和梁实秋在“顺兴楼”时都曾经尝过这道菜,赞美有加,郁达夫写下:“其壳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水管特长而色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故名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


 
  1949年后即墨路的西号停业,改作居民住宅,东号继续经营,直到本世纪初,台东三路步行街修建时“聚福楼”东号被拆除,现在的“聚福楼”在市南区滋阳路95号甲(近嘉祥路);台西2路30号(聚福楼大酒店);李沧区下街附近、李沧区重庆中路905-27号还各有一处。
 
  (作者:郝守杰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