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中秋的月饼

作者:戴新阁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09-25
  小时候很喜欢吃月饼,那是五仁月饼,里面有核桃仁、瓜仔仁、松子、冰糖、西瓜青红丝之类的,嚼在口里有一种松子的清香味。那是一个生活贫困的年代,物资匮乏,食品和一些生活用品都要凭票供应。
 
  中秋佳节,生活再困难,父亲也要买两斤月饼,一斤寄给外祖母,一斤留给全家吃。当时的月饼,都是用草纸包装,上面有一张带有月饼标志的红纸,看起来简易,吃起来味道却分外香甜。父亲打开包装纸,一人一个,孩子们拿在手里,都舍不得一下子吃掉,一点一点地咬着吃,慢慢品尝。弟弟和妹妹捧着月饼到外面去“圆月”,看着月亮变化的形状,把月饼慢慢吃掉。


 
  中秋节,父母要给远在农村的外祖母寄月饼,父亲用小木板,钉出一个小盒子,把包好的月饼放在里面,通过邮局寄过去。其实,农村也有月饼,但是无法与青岛的月饼相比,颜色棕黯,硬的像石头,味道更赶不上青岛的香甜。
 
  外祖母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我舅)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了,外祖父悲痛欲绝,随后重病缠身,不久也去世了。外祖母从此留下了一个心口窝疼的毛病(胃病),犯了病痛疼不已。女儿出嫁后,外祖母一个人待在老家,诺大的院落,空洞的房屋,院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院墙多年失修,破壁残垣,只有房屋通往大门的一条小道还清晰可见。
 
  上小学四、五年级时,寒暑假期间,母亲常让我坐火车到外祖母家去住几天,从丈岭火车站下车,走十几里的路,到北孟街的拐弯处就是外祖母家,街旁边一有条溪流,两边杨柳垂青,小鸟翠鸣。每次回去都是大姨夫骑自行车接送。


 
  暑假时,我在院子里拔过草,用黄泥补过墙,寒假农村冷,无处可去,只能待在火炕上取暖。外祖母是烈属,政府每月发5元抚恤金,每年400斤粮食,生产队里有专人为她挑水、送柴烧火,那时,农村没有水龙头,都是到水井里打水,挑水的那位我称他为大舅,外祖母过意不去,经常买点好吃的东西送给他,有一次买了一斤月饼,人家不好意思都要,就留下了两个。我回老家时,外祖母拿给我吃,咬了一口,差点把牙咯下来。
 
  回来和父母说起此事,父亲唏嘘不已。自此以后,每年中秋节,父亲都要给外祖母寄月饼,十几年如一日。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春天,母亲将外祖母接到青岛来住了几天,那是一个樱花盛开的日子,天空晴朗,父母和小姨陪外祖母到中山公园看樱花,回来时,在明霞路大坡上,被一个骑自行车下坡的部队女护士撞翻了,送进了台东区医院,检查后是腿部骨折,女护士担心难过的直掉泪,外祖母还劝:嫚,没事,别放在心上。
 
  部队领导知道此事,到医院去看她,得知外祖母是烈属时,部队首长也亲自到医院去看望,随后转到了部队医院住院,并为她做了全面体检,见她患有胃病,于是一并进行了治疗。
 
  3个多月的时间,骨伤痊愈,心口窝也不痛了,胃病竟然也治好了。临回老家时,母亲、小姨内疚地说,本来想让你来青岛享两天福,谁知道遭遇上这么件事,让您受罪。外祖母笑了:说什么呢,我这是因祸得福,你们看,连我的老胃病都治好了……,大家都笑了。出院时,人家还专门送给了她两斤月饼,外祖母高兴地回到了老家。


 
  时光如梭,星斗转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外祖母早已作古,父亲也离开我们十年了,如今月饼的情结也没有以前那么浓郁了,月饼的味道似乎与以前也大不相同,五花八门,包装豪华,口味各异,价格不菲,但再好的月饼也找不到以前那种清香可口的老味道了。
 
  前两天,文友寄来一份月饼,说是自己表妹烘焙的,五仁,不加糖,让我尝尝。感觉很温馨,虽然好多年不吃月饼了,但这个月饼一定要尝尝,打开小包装盒,拿出一个,掰开咬了一口,是香味的,花生、核桃仁、南瓜子、黑芝麻……原料挺好,但与以前那种老式五仁月饼相比,却是少了点清香、甘甜的味道。


 
  仲秋,这个民俗的节日,在千年的演变中,不断重复着乡情、亲情,这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当月亮高高升起时,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得见,这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圆圆的月饼也就寄寓了这样一种连绵不断的友情、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