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俞正声来青岛》一文后记

作者:戴新阁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8-11-20
  今年6月30日,本栏发表了一篇《俞正声来青岛》的小文,引起岛城众多市民的关注和共鸣,短短几天,阅读量就达32万余人,读者纷纷留言,好评如潮。留言当天爆满,因后台精选受数量所限,第二天留言无法刊登,于是只能更新部分留言。编者阅览那些热情洋溢、朴素真挚的留言,感触至深,为之动容。俞书记在青岛执政8年,给青岛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读者要求,本栏选登部分未刊发的留言,借此发表,以飧读者。


《俞正声来青岛》一文后记
 
  上世纪80年代初,青岛市委领导有了青岛向外扩展,政治中心向东部迁移的设想,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实施。1992年,俞正声担任青岛市委书记、市长后,分析形势、审时度势,把握当时房地产业初步兴起的时机,做出“出让老的机关建筑,支持中山路商业区的发展,运用得到的补偿资金,实现机关东迁,进一步推动东部开发,实现青岛大发展’的战略决策”。这无疑是一个大手笔。


 
  宁静致远留言说:“青岛人印象最深的是东部开发,如果没有俞书记当年的大格局,就没有青岛的今天”。欣欣向荣留言:“俞正声离开青岛已经20多年了,但青岛人印象至深,一直没有忘记他,见到他倍感亲切。他是一位有胸怀、有作为的领导,他使青岛走出'小家碧玉'的格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潮起潮落说:“20多年过去,青岛再无这样的书记!他开辟了青岛发展的新纪元新时代!否则,青岛在全国不可能有今天的影响和位置。俞书记功不可没,青岛对他如此怀念与留恋,也是感天动地之举!”
 

(俞书记接见外宾。林志伟提供)
 
  对现状不满足,虚心向先进城市学习。真诚快乐的人留言:“俞市长在主政期间提出了'学上海、赶大连'的口号,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短短几年就培养起来多个全国知名品牌企业,为青岛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青岛已超过了大连……”。
 
  泉水留言说:“青岛引黄济青同时修建棘洪滩水库,解决了青岛地区缺水的问题、主持修扩建流亭立交桥、流亭至西元庄高架桥将济青高速,最后几公里很好的与市区相连,还有204国道改扩建等等……”
 

(1994年,俞正声:左三,考察跨海公路建设。)
 
  俞正声身为市长,市委书记,平易近人,从不摆官架子。宁静致远留言说:“作为一名普通市民能在马路上见到市长,在当下的中国应该很难,但26年前在青岛的街道见到俞市长很正常,他和蔼可亲,没有架子,看到需要整改的地方,现场办公,上下班的路上我见到过多次……”。
 
  诚信赢天下说:“1995年我在青岛少年报社工作,当年的南丁格尔护士节当天,青岛市委、市政府在新市政府大楼举办了隆重的表彰大会,当时青岛的好少年杜瑶瑶正好刚刚获得全国“十佳少年”光荣称号,在这次会上,市委市政府对杜瑶瑶也一同进行了表彰,我有幸近距离采访了俞书记,并和他合影留念。那次会上我抓拍的俞正声书记和杜瑶瑶走出会场的照片,还获得了当年新闻单位摄影二等奖和团市委举办的,“迎香港回归青岛市青年书画摄影大赛”的一等奖,真的很受鼓舞也很难忘…… 俞正声书记是咱们青岛永远的骄傲,他是全国第一位提出拍卖政府大楼(用地)的,他提出的开发东部战略使得青岛市区由原来的弹丸之地变成了大青岛的格局,一句话:没有俞正声书记就没有我们青岛的今天,青岛人民永远感恩您俞书记我们的好书记……”。
 
  海边农夫说:“96年青岛广播电视塔主体完工,适逢自己部队返乡,地方上的事情一概不知,因第一个工作单位,工作比较负责,一日在塔外桥上遇到一闲步之人与自己打招呼,随之就互相闲聊了半小时,后来同事都吃惊的问我和俞书记聊的什么,我方知聊天对象是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的俞正声”。


 
  河海留言说:“1996年春节年三十晚上,俞书记来到太平山青岛电视塔看望节日值班的同志们,那时我在青岛裕太电视塔空间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见到俞书记后,他问候我们大家!问装修施工后开业的接待量,及旅游加发射为一体的多功能观光塔情况,给我的印像是,俞书记的对接待数量及国内外的游客全视角看青岛的要求非常到位,要求我们向上海东方明珠塔看齐,全面介绍青岛!还送来了新春的问候!大家感谢我们的老书记!也想念他!"
 
  鲁伟留言说:“那时我在青岛上学,有幸作为班干部到大礼堂聆听俞正声书记的报告,回想起来还是心潮澎湃,亲切的话语,和蔼的笑容,对学生们的谆谆教导,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微友蓝天留言说:“俞书记不愧为人民群众的好领导、贴心人!他说实话办实事的作风令人敬佩。在青岛工作期间,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改变了青岛人原来相对保守自满的思想观念,提升了青岛的格局。那些年他经常在电视上和会议上解答群众关注关心的问题,他没有照本宣科,没有长篇大论,而是根据青岛的现实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娓娓道来,好像与大家拉家常一样……”。
 
  在留言中许多微友都谈到俞正声求真务实,为民办事,不搞花架子。梁大锅留言说:“想起俞书记的一件往事:1989年黄岛大火时,俞书记刚来青岛,好像任副市长,在现场指挥救火。忽然有群众来报,说火场附近有个部队的弹药库,俞书记得知后立即带领众人赶到弹药库抢险,他和大家一起,一趟趟地抬炮弹、子弹箱,及时消除了隐患,我们当时感到非常震撼,一般情况下,大领导能出现在现场动动嘴皮子指挥灭火比较正常,但真正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赴火场抬弹药能有几人做得到?”


 
  延年益瘦说:“俞正声一副很有磁性的好嗓子和标准的国语,当年在电视上看到记者采访他说:您讲话声音很好听,普通话也很标准,欢迎到我们电视台担任播音员,俞书记笑着答道,等我不担任市委书记后,就到你们电视台当播音员。他关心百姓生活,80年代青岛卖的馒头缺斤少两现象严重,俞市长要求销售者必修备有秤具,以便购买者复秤监督。有一段时间食品厂的饼干分量不足,他在电视中公开点名批评厂长,电视镜头有这么一段,俞对厂长说:老李啊……青食饼干是青岛名牌,要珍惜……”。
 
  五更读书留言:“母亲受益老市长的恩,从农村转为颐中集团的正式工人,仅仅一个周,政策响当当的落实到位!……”
 

(俞书记参加啤酒节 林志伟提供)
 
  虎妈留言说:“可有机会道谢一下俞正声市长!青岛人都跟您受益了!我代表俺全家向您致谢!每次姊妹一起聚会,都提起您老人家!不是那几年您在青岛当市长!姊妹都待睡在马路上!多亏了您,不管房子大小,都有安身之地!千言万语,表达不完。”留言中有的微友还谈到俞市长去工厂生产车间机台上劳动、到脏乱差的小区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等,无不为之感动。
 
  晖,留言说“:俞书记关心群众疾苦,按国家政策法规办事,雷厉风行,令人佩服。青岛人民热爱自己的好书记,你去中央工作后每逢电视中见到你就感觉无比的亲切,……”
 
  俞书记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他曾在电视上公布家庭财产,公开要求干部群众监督自己和家属。熊猫留言说:“俞正声来青岛上任后,立刻有人到他家送礼,他只要在家立即把礼物退出门外,第二天在机关大会上点名某某人昨天到我家送礼,以后不要送礼,有什么事在机关说。从此以后,再没人敢送礼了。机关开会迟到的人,要站在门口开会,不得就坐。从此再没有人敢迟到了。”    ……
 
  俞书记离开青岛已经20多年了,但青岛人民对他依然一往情深,官场上有句老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人民办事,人民不会忘记。纵观俞正声的从政经历,不仅是在青岛,所到之处都是不忘初心,心系百姓,由此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如今他从国家领导人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的政绩却永远留在了老百姓的心中。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河南省内乡县古县衙内保留的一副远近闻名的楹联,它用浅显的语言阐释了做人、做事、做官的内涵:官源于民,最后仍归于民,为官者是百姓中的一员,不可谋取特权;为官比百姓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对己应有更高的要求,以民为本,勤政爱民,造福一方。
 
  为官一时,为人一世。
 
  附:俞正声来青岛(2018.6.30)
 
  几天前,在微信上看到以前的一位同事与俞正声合影,以为同事出去旅游遇见俞书记时拍照,后来我在“老朋友”微信群里看到一些退休的老领导与俞正声的合影,方知俞正声来青岛了。


 
  没有宣传没有报道更没有张扬,悄悄地来轻轻的走,像一位家人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那盈盈的亲情,祥和的微笑、亲切的话语,无不流露出与青岛的一片涓涓之情。


 
  俞正声在青岛主政时,深得人们好评,他为人正派,求真务实、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给青岛的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这次市民看到他,在微信留言说:“俞书记:青岛父老乡亲想念您!”不错,这是岛城许多人的共同心声。
 
  1989年4月俞正声来青岛任职,担任副书记、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97年8月离开青岛。在青主政的8年里,以及离开青岛以后,褒扬之声不绝于耳,人们敬佩他,因为他心中有大格局,当官能为人民群众着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青岛人从心底里喜欢这样朴实能干、开拓创新的领导。


 
  青岛人爱青岛,感觉青岛什么都好,尽管城市不大,当时引以为豪的中山路也不过相当于上海的一条街道,但青岛有海有山,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管历史不长,但却有许多著名的现代文人都曾聚集于此,对青岛赞美有加。这种自我满足、自我欣赏的无意识状态,一度阻碍了青岛的全面发展。
 
  1992年4月6日,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对干部的状态提出了批评,他说:青岛得了“红瓦绿树综合症”。青岛最大的问题就是思想不解放。青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发挥不出来,为什么?因为青岛人陷入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的盲目状态,不能自拔。俞书记把这种坐井观天,目光短浅,把以前的美誉当成包袱的“集体无意识”,定义为“红瓦绿树综合症”。


 
  第二天,《青岛日报》的头版头条发文刊登,一时间,“红瓦绿树综合症”,成了青岛人的一句流行词。“碧海蓝天,红瓦绿树”,青岛人引以自豪的故乡情结,突然间被指责为“一种病态”,对青岛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冲击。随后,俞正声还向全市宣布:青岛建设要向东部发展,“八五”期间城建要打翻身仗。拿出市区最好的地段向国内外拍卖和转让,市机关办公楼搬往东部……,这一决定反响更大,一时间岛城议论纷纷。
 
  那时,青岛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回顾历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1891年青岛建置初期,人口只有1.5万人,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调查人口,市内已达28万余人,到90年代初,市区人口突破百万,而城市的版图却没有根本性的扩大和延伸。百多万的人口挤在狭长的老城区,市区中心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了两万人,青岛人均住宅面积是全省倒数第一。


 
  老青岛陈旧的道路也早已不能承载汽车数量的增长,当时进出青岛的两条路老路——四流南路、小白干路已不堪重负,狭窄的道路每到交通高峰时间,拥挤不堪。而且,市区内的工业企业还要新建扩建,一方面狭小的城市格局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又破坏了老城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景观……
 
  我们是该觉醒了,东部开发势在必行!
 
  当时,东部开发建设分近期和远期,近期主要是:西起山东路,东至燕儿岛路,北到闽江路,南到海岸路,全部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远期向东、向北扩展到小白干路(现重庆路)、错埠岭和浮山以南,石老人旅游开发区以西,总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东部开发需要资金,市委、市政府决定:“出让老的机关建筑,支持中山路商业区的发展,运用得到的补偿资金,实现机关东迁,进一步推动东部开发”。


 
  那时,东部还很荒凉,到处是一片片的菜地,在老青岛人的眼里,那里似乎还是郊区。人们算了一笔账,1992年以前,东部每亩地价约20万元左右,东部开发后,整片土地平均出让价格达到了每亩165万元(现在无考量)。当时,市级四大机关的办公楼建筑用地共计43亩,使用面积为1万平方米,总计土地出让金为1.67亿元。用这笔钱在东部征了134亩地,新市委、市政府办公楼一期工程竣工,建筑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此外,出让金中还有2000万元用于了全市的“解困”房建设。
 
  这是一笔务实的帐,“多做实事,多解决问题,不求波澜壮阔,但求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这是俞正声书记的从政信条。
 
  1992年4月21日,位于辛家庄一个公司大楼门前挂出“青岛市东部地区开发指挥部”的牌子。同年8月7日,东部开发建设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市级机关办公大楼工程正式动工。
 
  1994年10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市政府大楼在荒凉的东部拔地而起,高效率的建设速度令青岛人震奋,也令人感觉到青岛发展的提速。


 
  市机关大楼的东移,迎来了青岛市历史性的东部大发展,东部开发将青岛的城市规划,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开发,等于青岛又建造了一座新的城区,原来荒凉的市区东部如今已成为青岛无可置疑的商贸、金融、旅游等发展中心。


 
  东迁之后,1994年4月国务院批复山东省政府,同意青岛市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市委通过区划调整,又进一步激活全局。市区划调整后,由原市区面积98平方公里,扩大到所辖7区的1315.07 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222万。由此,青岛开始形成了大城市的基本格局,有了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新构想。青岛人也从中看到了俞正声的超前眼光和魄力。


 
  俞正声主政青岛时,在一些干部眼中,他很严厉,有一副冷峻面孔,遇事总要盘根问底,如果被问到有些情况不清楚时就会挨批评。他讲话常常不用稿子,调研不喜欢听汇报,而是自己直接提问。他在市民眼中,却没什么架子,座车不设特殊号牌,外出要求警车在后尾随,不扰民,走在路上和环卫女工、游客随意攀谈……


 
  他当市长时,正值全国纺织业不景气之时,为掌握一线真实情况,他半夜到青岛印染厂,和夜班工人谈心听建议。
 
  上世纪90年代始,笔者在四方区(现市北)教育体育部门工作。1995年,青岛市实施教师广厦工程,解决教师的住房困难,他与市有关部门亲自选址,最后确定了洛东小区、洪山坡、四方实验小区、台湾路四块地址。那时,教师住房十分困难,有的三代同堂住两间小房,有的结婚多年三口之家还住团结户,广厦工程对教师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在建设过程中他不断过问、督促落实。四方实验小区在一片草坪上盖起了三栋18层住宅,人称教师大厦。大厦落成时,他亲自出席落成典礼,并将“金钥匙”交到了老师的手里。教师广厦工程及时地解决了许多教师的住房困难,受到教师们的普遍好评。


 
  俞正声离开青岛已经20多年了,但青岛人印象至深,一直没有忘记他,见到他倍感亲切。他是一位有胸怀、有作为的领导,他使青岛走出“小家碧玉”的格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今的青岛,充满自信,已开始向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