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老青岛人的过大年

作者:胡延竹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9-01-21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各地过春节的风俗有所不同。传说青岛地区的土著居民因战争的杀戮所剩无几,最早的移民应为洪武年间及永乐初年自云南等地迁移而来,大多以家族的形式在青岛地区创村立业,安营扎寨开荒种地繁衍生息,所以青岛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基本上大同小异。
 
  在“文革”中这些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均被当作“四旧”给破除了, “文革”后虽有所恢复,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平房变为楼房,由于电视、网络、电话等现代传媒及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物质生活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及四面八方新移民的涌入也带来了各地不同的风俗文化,因此青岛地区的过年风俗也与原来的流传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致使传统的年味越来越淡,怀旧的思绪越来越浓。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进入腊月门人们就开始忙年,忙碌着到处排队购买凭票凭证供应的少量年货,那时的年货无非就是糖果、咸鱼、冰鱼、酒、香烟、过年包饺子用的面、菜、肉等。家庭主妇忙着缝缝补补洗洗浆浆,买布做新衣、新鞋。过了腊八节小孩们就开始数日期,“吃了腊八煮(粥)还有二十二天二十二宿”盼着过年吃好饭穿新衣放鞭炮还能得到压腰(岁)钱,集市上就开始有卖过年用的鞭炮、对联及香烛等祭祀用品的了,不时传来鞭炮商贩们为促销而燃放的鞭炮声,年味渐浓。过了腊八节老青岛人过大年的序幕就已经拉开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俗称辞灶,这一天在东灶台的上方贴上灶王爷及两任妻子的图像(俗称灶码)设香案摆上糖瓜、花生、点心三个碟以及面条,家中的老人一边供面条一边念叨着“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碗烂面汤;上天言好事,下宫降吉祥”。相传供糖瓜意为能粘住灶王爷的嘴,免得上天多言多语不说好话。傍晚时分焚香烧纸并将灶码头(在图像的上方有灶王爷骑马的长条画像)一起焚烧,燃放鞭炮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贴灶码意为在灶王爷去天庭汇报工作时由其画像坚守岗位实施监督权。在旧时,出嫁的闺女过了小年就不能回娘家,如有急事必须回娘家就要扶起锅盖垫挡住灶王爷的图像以免被他发现。


 
  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就开始进行卫生大扫除(俗称扫灰),粉刷墙壁,忙着推磨碾碾做馒头、包豆包、蒸琦馏(用地瓜干馇与黄豆沫做成的窝窝头)、卡鱼花、包包子、做枣饽饽、做枣山、蒸年糕、炒花生、炒瓜子、理发洗澡等到处都是忙年的景象。“大年三十百般不凑,正月初一万事皆休”就是对忙年的形容。
 
  在年除夕的上午家家户户忙着将水缸挑满水,在家中所有的门上贴对联、贴过门贴,并在与之相适应的地方贴“福”贴及“抬头见喜”“出门见喜”“新年大吉”“吉星高照”“炕暖人安”“老当益壮”“衣服满箱”“粮食满仓”等条幅,卧室的两侧墙壁上及窗榜贴年画。
 
  布置供桌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在正间的正堂北墙中央贴上大“福”贴再挂上“著子”(即登录去世的本支家族成员名讳的影图也称“著录”俗称“著子”),在著子的东侧挂莲花的竖式长条画联,著子的西侧挂牡丹的竖式长条画联,设“三代宗亲之位”的牌位,供桌上摆五个碟(糖果、花生、水果、糕点等)五个碗(鱼、肉、豆腐、鸡蛋制品等)五双筷子,一摞贡(四个枣饽饽和一个插满枣的馒头枣山摞在一起)以及香炉、一对红烛、两个花瓶插上耐冬鲜花或竹子及绢花蜡花等,并备有一个酒杯、一把酒壶,有条件的在正堂挂上花灯。


 
  浮山所的坐地十三姓各家族过年有不动荤不吃荤的习俗,因此其供品也没有鱼、肉。(家有丧事者三年不贴对联、不点红烛点白烛,不放鞭炮,一摞贡为五个馒头并不能出门拜年)。在东灶台上方还是贴着灶王爷的图像摆上三个碟三双筷子一摞贡(五个枣饽饽)及香炉,在院子里用木杆及席子等搭建坐南朝北的“天地棚”,上面插满竹枝、松枝,棚内设“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的牌位、设香案摆供品、供奉天地三界的各路神明。在院门、屋门两侧设挂式的小香炉敬奉门神,院子挂灯笼。
 
  年除夕的午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喝酒,吃一顿一年之中最丰盛的午餐,也称吃年饭。过年期间所有的美味佳肴、酒水均要在各处香案前奠奠,以示对祖先及各路神明的敬意。午餐后家中的女人开始忙着包饺子,傍晚前男丁携带香、纸、酒水、鞭炮前往祖茔请家族的先人灵魂回家过年,俗称“请年”。家族有祠堂(俗称家庙)的在从祖茔请年回来时要先到祠堂磕头上香。祠堂的正堂供有“宗”(即登录列祖列宗名讳及全家族各支系去世人员名讳的影图也称“宗轴”俗称“宗”)和东莲花西牡丹的长条画联以及列祖列宗的牌位,供桌上的供品比各家供桌上的供品规模要大得多。然后才能回到各自的家中,在正堂的供桌前磕头上香,并在胡同和院中铺撒放置谷草意为给先人的坐骑准备的草料,还要在院门内放置一根“拦门棍”,意为防止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穷神恶煞进入。
 
  说起请年的风俗,青岛历史上最大家族之一的胡氏家族还有一段相关的轶事。一八九七年德国军队占领青岛,大兴土木,强行将胡氏家族从居住了五百余年的青岛村(现迎宾馆所在地)迁移,在胡氏祖茔的风水宝地上建造了总督府(现市人大、市政协办公楼)。数百胡氏族人被迫各自投亲靠友,星散云飞,纷纷迁往海阳柳树庄、前塘村、即墨王演庄、王家庄、庄子、青冢埠、中华埠、仙家寨、浮山所、台东镇、台西镇、大鲍岛、北湾村、小庄、阎家山、龙湾头、上马镇一带、胶县徐哥庄、吉林省通化县及散居于青岛市区等。
 
  原青岛村的胡氏祠堂和胡氏祖茔均迁往即墨南泉的王演庄。按照风俗及族规每年的清明及孟冬十月迁居各地的分支均要前往王演庄的祖茔扫墓祭祖,因当时尚无修纂族谱,迁居各地的各支各户供奉的影图(著子)上仅有本支近几世次逝者的名讳,没有列祖列宗的名讳,所以春节均要到位于王演庄的胡氏祖茔胡氏祠堂祭祖请年。
 
  因当时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故每年除夕均要派人风雨无阻的天不亮就出发,步行或赶马车携带贡品、香烛、冥币、鞭炮等长途跋涉,途经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常有野兽出没的茂密丛林或泥泞不堪的崎岖小路,前往王演庄的胡氏祖茔及胡氏祠堂祭祖请年,路途遥远者往返约二百里,星夜兼程,大年初一方能返回家中与本支族人及家人团聚,行过年之礼。
 
  期间发生了在请年途中被野兽伤害人命的事件,令人十分痛心,苦不堪言。在发生了伤命事件后便有了“偷宗”之举。何谓“偷宗”?即在前往祠堂请年的时候有一人潜入到祠堂的香案下面,外面的人恭敬的诵读着“宗”上各世次列祖列宗的名讳,香案下面的人在桌帷的掩护下用准备好的纸笔进行记录。第二年根据记录绘制“宗”,春节时在本支的尊丈家中供奉,相近族人到其家中拜祖请年,省去了长途跋涉之苦。
 
  年后居住于王演庄的族中尊丈率众人前来兴师问罪,其祭出新绘制的“宗”说明原委求得谅解。一九二四年修纂了《胡氏族谱》其余各地的胡氏族人家家户户供奉登录有列祖列宗名讳的族谱,也免去了长途跋涉的请年之苦。
 
  “接灶”也有“迎财神”一说,其仪式是在傍晚时分进行,家中的长者率家中的男丁端着木制的盘子,盘子中放置供品酒水前往大街焚香、烧纸、磕头、燃放鞭炮迎接灶王爷自天庭返回,同时将财神迎进家中,俗称“接灶”。“接灶”时将灶王爷的图像与冥币一起焚烧,并将“东厨司命主灶君之位”的牌位贴在原灶王爷的图像处,而且还要捞接年饭(由黄米小米大枣做成)供于香案之上。
 
  晚上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也称五更,有道是一更分二年,此时开始过年,有祠堂的家族由族中的长者,在统一的时间内,率全族的男丁到祠堂中供饺子奠酒水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磕头拜祖过大年。然后各自返回家中行过年大礼,由家中的长者率全家人点燃香案上的蜡烛、焚香烧纸、供饺子、奠酒水、燃放鞭炮、跪拜先人、跪拜东厨灶王爷、跪拜天地三界诸神明并焚烧祈福文疏(俗称大年五更发码子),再由家人给长者磕头拜年,后全家人一起吃饺子。


 
  为了图个好彩头在饺子中放上硬币,谁吃到了就说一句“发财了”的吉利话,并将吃出的硬币放到正堂的供桌上。过年时分任何人不得大声喧哗,所说的话必须是吉利的话,如饺子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中了”,如打碎了东西要赶快说碎碎(岁岁)平安,有笑称“大年五更死了头驴不好也得说好”就是对这一风俗的真实写照。
 
  过年烧香也很有讲究,自请年回来至过年前所烧的香均是前一年的香,从过年开始烧新香,这叫延续香火。从过年到送年期间要不间断的烧香,这叫香火不断。这里所说的香火是指血脉的意思。饭后给本家族的长辈磕头拜年,对前来磕头拜年的小孩,长辈要给压岁钱以示祝福。除夕夜初一夜及初二前半夜人们便聚在一起打扑克、玩麻将、推牌九、放鞭炮、捉迷藏或其他游戏,通宵不眠尽情娱乐彻夜狂欢。
 
  在本地广为流传着“过年过的早,年年过的好”的说法, 其原意是在过年的时辰内(即子时)抢年过,因此抢年过的现象十分普遍。现在有的人对这一说法有了新的解读和演义,抢年过的现象越演越烈,以至于现在的麦岛一带在除夕的傍晚时分接灶仪式与过年的仪式几乎是同步进行,接灶的鞭炮声与过年的鞭炮声交融在一起,同时拜年声也此起彼伏,趣味十足,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俗演义风景线。


 
  大年初一,街坊邻居及居住较近的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年祝福,各家均以茶水、瓜子、花生、糖果、香烟等招待前来拜年的人。
 
  大年初二,去姥爷舅父家磕头拜年。晚上子时即十一点至一点以后送年(送年要比过年的时辰晚),先在家中各处香案前奠饺子、酒水,并在东厨灶君的牌位前、天地棚前焚香烧纸并焚烧“东厨司命主灶君之位”的牌位和“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的牌位,请下“著子”露出大“福”来,东莲花西牡丹的竖式长条画联仍然挂在原处,撤去供桌上的供品,但是香炉蜡台花瓶不撤,撤去拦门棍,清扫出一条自家至外的路,用盘子端着“三代宗亲”的牌位及香纸、酒水,到大街上燃放鞭炮焚烧香纸及“三代宗亲”的牌位叩头恭送列祖列宗及先人回祖茔。有祠堂的家族先将祖先送到祠堂,再集体举行送年仪式。
 
  “接灶”至送年,不动针线不动剪免得伤了龙的眼,不扫院子不扫地不向院外倒垃圾以免财宝被丢弃,视水为财要珍惜脏水也要留家里。
 
  初三,是已婚的男人与妻子去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俗称“走丈人”。未婚青年则去姑家姨家拜年。
 
  自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各家的锅里都要放上鱼花、年糕和豆包压锅,寓意年年有余年年高大人孩子都吃饱。正月十一不动剪,庄稼生日盼丰年,吃面条、吃枣山(过年摆供的枣山)五谷丰登粮仓满。
 
  自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各村镇便有唱大戏、敲锣打鼓耍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闹正月的社火活动。还有正月初一的天后宫庙会、正月初九台东的玉皇庙庙会(萝卜会)、正月十一错埠岭于姑庵庙会,正月十三的浮山所真武庙庙会(香油果子会)、正月十六的海云庵庙会(糖球会)和荒草庵庙会,人们便忙着到处看热闹赶庙会,走亲访友。熟悉的人们见面相互拜年,“过年好”“恭喜发财”的祝福声络绎不绝,有道是“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本地还有在正月里喝轮庄酒、谢恩酒的习俗。即亲朋好友之间轮流坐庄设酒席宴请款待宾客,及宴请答谢在过去的一年里对自己有恩或帮助过自己的人。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将用豌豆面做成形态各异的面灯蒸熟(因面灯用过后还将食用),或将青萝卜切段做成碗状用火柴杆缠上棉花作芯子插入其中,加入豆油、花生油、猪大油或蜡油煤油做成萝卜灯,在傍晚时分携带香烛、冥币、酒水、鞭炮及油灯前往祖茔,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将点燃的蜡烛、油灯在莹地四处照耀并放置于坟头及坟前的供台石上,然后祭奠酒水并叩头恭请先人回家过正月十五,其仪式与请年仪式相似俗称“请灯”。
 
  回家后下饺子或元宵(本地盛行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及吃元宵也就是近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所设的正堂、东厨、天地棚三处供桌香案前供放油灯,焚香烧纸祭奠水饺、元宵、酒水,院中燃放鞭炮、烟花,将豌豆灯、萝卜灯、红蜡灯点燃到处放置,俗称“散灯”。在散灯时还要叨念着“萝卜灯照到哪里哪里清,照过以后虫不生”。
 
  正月十六傍晚时分先在家中进行“散灯”仪式,半夜时分携带香烛、冥币、酒水、鞭炮及油灯将先人送回祖茔并在祖茔“散灯”俗称“送灯”。浮山所自明朝建所,即是一座城池,为防倭寇入侵,天黑后即关闭城门,故此浮山所的居民不去祖茔“请灯”“送灯”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自正月十五“请灯”开始至正月十六半夜“送灯”将不间断的烧香,其间的很多的忌讳讲究也与接灶至送年之间的讲究是一样的。孩童则打着灯笼到处燃放鞭炮、嘀哒纸(一种用毛头软纸、木炭粉、铁粉制成的烟花)尽情玩耍,大人们又聚在一起彻夜娱乐狂欢。
 
  正月十七早上请下莲花、牡丹画联,撤去各处香案供桌,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