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通往天国的路洒满爱

作者:梁青平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9-01-24
  一位拥有贵族血统的德国老人,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中国孤儿,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生命的轨迹原本没有交集,却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成为超越血缘关系的至爱亲人……
 
  一
 
  1991年春天,来自德国慕尼黑的舒尔曼第一次踏进青岛,就喜欢上这座城市。打那以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到青岛住一两个月。
 
  舒尔曼是一位经济学博士,在宝马、西门子等享誉世界的大企业供过职,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应青岛市政府的邀请,他经常给该市举办的企业领导成员学习班授课。


 
  工作之余,他像住在前海沿的老青岛人一样,习惯遛海边。有一天,他骑着一辆轻便跑车经过栈桥。天气热,他感到口渴。看见马路对面有一个出售矿泉水的小摊,他便推着车走过去。尴尬的是,来到摊前他才想起自己穿的是运动装,没带钱。他无奈地摇摇头,转身打算离开。
 
  “Sir,Here  You are.”一只拿着矿泉水的手伸到他面前。他楞了一下,是摆摊的男孩。男孩看上去身形瘦小,皮肤黝黑,但两只眼睛亮晶晶的,很有精神。
 
  “你会说英语?”舒尔曼惊奇地问。“会一点。”男孩红着脸说。舒尔曼的心不由得一动,他爽快地收下男孩递给他的矿泉水。
 
  第二天一大早,舒尔曼特意又来到栈桥。远远地,他望见那个男孩的身影。走近前,男孩正低头聚精会神地读一本书。“你好!”他向男孩打招呼。男孩抬头认出他,脸上很快绽开笑容。舒尔曼掏出钱还上昨日的欠款,又买了几瓶矿泉水。
 
  早晨的生意清淡,两人聊了起来。男孩的英语水平有限,从他磕磕巴巴的叙述中,舒尔曼大体知道了男孩的身世。
 
  男孩叫徐林,家在青岛郊区一个偏僻的村庄,父母几年前相继病逝,是舅舅收养了他。为了减轻舅舅的负担,早日还清父母因治病欠下的债务,已经读到高一的他不得不辍学进城打工。他端过盘子,洗过车,卖过菜……听了男孩的一番话,舒尔曼心里沉甸甸的,他为眼前这个十六岁的孩子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而担忧。
 
  此后,他常来探望男孩。他发现男孩总是穿着一件褪色的蓝衬衫;午饭总是两个饼和一瓶水;闲下来的时候手里总是捧着书看。
 
  一个想法在他心里慢慢酝酿成熟。
 
  二
 
  那天,老人告诉徐林自己近期准备回国,又问他:“你想不想继续读书?”
 
  “想。”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可以提供你上学的费用。”面对老人慈祥的面容,他怔怔的,半天说不出话,眼里盈满了泪水。


 
  帮徐林办妥了个人账户和复学手续,舒尔曼才放心地启程回国。送老人去机场的路上,徐林恋恋不舍地搀扶着老人,老人也用亲切的眼神抚慰着他。飞机轰鸣着冲向天空,渐渐消失在徐林的视线中。仰望阴雨朦胧的天空,他的心里是一片阳光。
 
  重返校园的他像久旱逢甘霖的树苗,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养分。在同学中,他的成绩不是最好的,却是最勤奋的。别人吃饭去食堂,他买两个馒头回宿舍边吃边看书。深夜别人熄灯睡觉,他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仍在看书。即使是课余打工,他也不忘记带着课本,以便抽空看上几页。他鼓励自已必须努力,必须刻苦,不到半年的时间,他补上了辍学拉下的功课。
 
  每逢周末,他都要用英语写邮件,向舒尔曼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而老人也会及时回复,对他信中出现的语法错误予以纠正。
 
  日子一天天过去,只要想起远在德国的舒尔曼,一股温馨的暖流便贯通徐林的全身。他发邮件问老人,您什么时候再来青岛啊?我想你。老人回答说,春天吧,我也想你。
 
  第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舒尔曼再一次来到青岛。徐林一有空就去老人下榻的宾馆,陪老人聊天、遛海边。“你的英语进步很大呀。”听到舒尔曼先生的夸奖,徐林很开心。
 
  他告诉老人,自己在最近一次考试中进入了班级前三名,老人高兴的直点头。当知道徐林的账户上还剩余不少钱,老人不高兴地摇摇头。“看你,还是那么瘦,是不是不舍得花钱?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注意增加营养啊。”徐林只是笑笑,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已经非常满足。
 
  这是自父母去世以来徐林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不曾料到,这竟是舒尔曼最后一次青岛之行。
 
  三
 
  转眼过去了几年,除了邮件和电话,他们再没有见面。徐林隐隐感觉到老人在回避什么。直到徐林考上大学,经徐林一再恳求,老人才告诉他,那年春天从青岛回国后,他查出患了肠癌。做完手术和治疗,他打算去青岛,却不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造成小腿骨折。从此,他再也不能出远门了。
 
  徐林的心一阵阵撕裂般的疼痛,他想去慕尼黑。老人劝他先不要来,学业重要,以后总会有机会的。
 
  2010年夏季的一天深夜,徐林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问徐林能不能来慕尼黑?因为舒尔曼病重,很想见见他。仿佛被电猛击了一下,徐林脑子里一片空白。他使劲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回答对方:“我尽快赶过去。”
 
  此时,徐林已经大学毕业,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第二天,他马上去办理辞职和出国手续。
 
  赶往慕尼黑的途中,他满脑子都是舒尔曼那双慈爱的蓝眼睛。想到昔日身体健硕的老人如今连电话都没有气力打,他恨不能生出一对翅膀,立刻飞到老人的身边。
 
  终于来到舒尔曼的家。老人躺在病榻上,看见他,支撑着身子要坐起来,徐林一下子扑了过去。俯身搂住老人,老人用手抚摸他的头发,两人的眼里都泪光闪闪。许久,老人喃喃道:“你长高了,也结实啦。”徐林则泣声说:“您瘦了,瘦了许多。”
 
  此后,他寸步不离的照料着老人。老人一生未婚,孤独一人,家里虽然有看护,徐林还是亲自为老人按摩、擦浴。他打扫房间的卫生,清洗老人的衣物,做老人喜欢吃的饭菜。他明白,自己的陪伴和照料或许改变不了癌症恶化的进程,但他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能给老人所剩不多的余生带来身心的愉悦。
 
  慕尼黑的冬天出奇的冷,阴郁的气候携裹着淡淡的忧伤在老人和徐林的周围弥漫。眼见对自己恩重如山的老人一步步走向衰弱,徐林心里万分痛苦。
 
  2010年12月底,舒尔曼的精神突然好起来,他对徐林说,他准备将祖上留下的这座老宅、银行里4万欧元存款,以及部分带有家族标志的物件赠送给徐林。
 
  “不,不,怎么可以?您的恩德我还没有报答……” 徐林哽咽着说不下去。
 
  “我的人生之路已到尽头,而你今后的路还很长。孩子,答应我,好好活下去。”老人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轻轻安慰他。
 
  是夜,大雪纷飞,寒风呜咽,舒尔曼带着对这个美好世界难以割舍的眷恋走向天国。
 
  四
 
  前来参加舒尔曼葬礼的人群中,有不少中国面孔:几位由老人资助,先后来到德国深造的贫困家庭大学生;一对在慕尼黑生活多年、无固定住处的中年夫妇,徐林认为自己不适合在德国定居,老人生前对他的选择表示理解,将老宅赠送给了那对中年夫妇。但老人要求徐林务必收下那4万欧元,因为他知道徐林回国后要成家立业很需要那笔钱。
 
  鲜红的圣诞花深情地环绕着老人的墓地,肃穆中传来悠远的教堂钟声……就这样,八年的时光转瞬而过,而每年此时,舒尔曼的墓前总是鲜花环绕。徐林和舒尔曼在慕尼黑的那些中国朋友,从来没有忘记这位善良仁慈的德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