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文物史料“走向”公众
1985年建馆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十分重视文物史料征集工作,迄今已征集10.6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222件(套)。这些来源于世界各地的文物史料,共同构成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加害方、受害方和第三方的完整证据链,是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历史见证。
对热心人士捐赠的文物与史料,纪念馆一般会如何处理?据纪念馆相关人员介绍,纪念馆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规范保管。目前纪念馆的库房面积共3096平方米,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藏品的质地属性,将不同的藏品分类分区放置,并配备针对性保护装具。此外,库房和展柜采取必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文物藏品因湿度、光照等环境变化造成的损害,确保藏品安全。
二是数字化保护。2020年,该馆自建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南京大屠杀影像档案数据中心”并使用至今,通过系统详细登记了文物备案登录要求的各项藏品信息。例如,美籍华人鲁照宁近期捐赠的文物史料,由于其大部分形成于1937年—1938年左右,距今时间长,又以纸质为主,文物本体脆弱,该馆正安排专岗专人抓紧时间,同步开展文物史料本体的数字化工作。
三是研究利用。针对一些文物史料,该馆开展了专家鉴定、学术研究、价值挖掘和对外发布,还通过展览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这些文物史料的作用,让这些文物史料走出库房,走向公众,发挥教育作用。比如,在基本陈列中展出了各类文物史料并不断更新,还举办临时展览《海外征集藏品展》《南京大屠杀文献展》,这些展览都是文物藏品为主体的展示。
纪念馆还出版了《无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藏品图集》,在官网上设置“文物藏品专栏”,公开了一批文物藏品资料,并先后通过官方微信、学习强国平台推出了“文物说”“云游纪念馆”“云说文物”等专题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