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文化产业  2023  2022  /佟涛/

促体育旅游深融合 让赏景观赛两相宜

体育与旅游都具有综合性、带动性特点,体育活动与旅游活动相伴相联,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呈现出内涵与外延相互交叉、重叠、融合等趋势。特别是在“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带动下,观众与游客的界限不断模糊,“赛事流量”和“游客增量”相伴增长,共同推升“消费总量”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培育壮大冰雪经济、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拓展体育消费场景、举办体育消费活动等20项举措,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振消费的决策部署,加大体育消费供给力度,支持和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此次《意见》的一大亮点就是明确将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的重要内容,提出“引导商业综合体、景区、商圈、街区等引入体育健身、赛事活动等业态”,持续打造“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品牌活动,“开展商旅文体健联动,促进赛、展、节、游一体谋划、一体开展,丰富产业业态”等。这进一步强化了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有利于推动更多“好风景”与“大赛事”相遇,为消费扩容升级提供新场景和新动力。

体育与旅游都具有综合性、带动性特点,体育活动与旅游活动相伴相联,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呈现出内涵与外延相互交叉、重叠、融合等趋势。特别是在“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带动下,观众与游客的界限不断模糊,“赛事流量”和“游客增量”相伴增长,共同推升“消费总量”。例如,今年无锡马拉松组委会向近43万名报名选手派送了消费券“大礼包”,包含景区、购物、餐饮、住宿四大品类、38款消费券,重点关注和强化选手的赛后休闲旅游消费场景供给,直接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周边产业效益5.05亿元,同比增长78.2%,创历史新高。

当前,“一日观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新趋势、新特点,折射出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强大消费能力。深入贯彻落实《意见》,进一步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推动空间的重合优化。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空间是基础。体育活动、旅游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场所作为依托,空间容量、场所状态等是影响体育旅游消费场景质量的关键因素。更好满足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应统筹推进对“旧空间”和“新空间”的利用开发。一方面,加大已有空间场所的转化利用。深入挖掘旅游区、景区、街区等的体育功能,立足景区实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更好满足体育活动、赛事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景区与赛场相兼容、游步道与赛道相联通,让景区更好地承接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另一方面,注重新空间的扩容打造。充分把握和利用《意见》提出的“推动道路、水域等公共资源进一步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以各地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户外运动项目,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特别是“充分挖掘城市各类‘金角银边’空间”等措施,运用系统观念和创新思维,对符合条件的自然空间、城市空间等进行改造利用,注入体育元素、旅游要素,使其成为孵化、承接和展示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业态的新空间,进一步丰富体育旅游消费场景。

二是进一步推动群体的重叠扩容。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群体是核心。人们出门参赛、观赛,既是选手、观众,又是游客。今年以来,哈尔滨亚冬会、成都世运会精彩呈现;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11月将由粤港澳三地承办;各类职业体育赛事、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层出不穷、精彩纷呈,“村超”“村BA”等成为旅游新亮点。举办和承办体育赛事活动成为各地吸引游客、提高知名度的重要举措。

体育赛事是引发旅游市场热点的催化剂,特别是国际性体育赛事已经成为进一步拓宽入境旅游市场的重要载体,来中国“看比赛”可以转化为“逛中国”。例如,今年3月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共吸引超过22万人次现场观赛,其中15.25%为境外观众。境外观众在观赛的同时,参与上海深度游,打卡上海及周边,直接带动入境旅游消费。

推动参赛、观赛群体向游客群体转化扩容,需要进一步打破对游客内涵的固有认识,运用发展观点和融合思维,做好参赛、观赛群体的行为特点、消费特征分析,有效挖掘和激发该类群体的旅游需求,并通过有针对性的优惠措施、便利举措,让参赛、观赛群体有效转化为游客群体,进一步提升旅游消费质效。

三是进一步推动服务的迭代升级。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服务是关键。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大和优化体育旅游消费供给,根本目标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是检验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

重大赛事活动带来的庞大“人流”与传统的旅游“客流”叠加,必然对活动举办地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带来压力和考验。同时,参赛、观赛和游客群体对服务的需求,既有不少差异也有很多重合之处,对设施和服务的统筹供给带来挑战。而且,随着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一大批新业态、新产品、新项目不断涌现,必然会带来对优质服务的新需求。

这就要求在整体提升“赛、展、节、游”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的核心需求,做好服务标准、服务方式的细化和优化,推动服务不断升级迭代,培育和打造高品质、高水平的服务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特约评论员 银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