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旅游消费 促进经济发展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亮眼的数据折射出我国旅游市场的消费活力,彰显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韧性潜力。“十四五”期间,我国旅游业虽经受疫情冲击,但疫情过后快速恢复发展,国内居民出游人次、总花费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从“尔滨”冰雪旅游成为“顶流”,到《黑神话:悟空》带热山西古建游,再到“苏超”引领“跟着赛事去旅行”新风尚……旅游消费场景日新月异、新模式接连涌现、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繁荣兴旺 渐成主导型消费
金秋十月,美景如画,各地景区街区人潮涌动,消费热情高涨。
“十四五”以来,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促进形成高品质的消费需求,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拉动和促进了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文旅产品和供给。
这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同频共振。党中央、国务院将提振消费摆到更突出的位置,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对大力提振消费、促进文旅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从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扩大文旅消费等方面细化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专项政策密集落地,《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促进文旅消费的务实举措,持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政策发力效果明显,旅游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24年,国内居民出游56.2亿人次,国内居民出游总花费约5.8万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93.57%、101.31%。“文旅消费呈现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火热局面。文化和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刚需,逐渐成为主导型消费。”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负责人表示。
“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创新推出“百城百区”“百城千站”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计划,持续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
“‘百城千站’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成效显著,中国石化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消费体验。”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易捷公司董事长刘志华说,将紧抓“文旅热”发展契机,聚焦自驾游等热点,在丰富消费惠民措施、开展消费促进活动、优化消费环境体验等方面发力,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力。
“十四五”时期,各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促消费活动,有效释放了旅游消费潜力。2024年云南省旅游总花费达1.14万亿元,“旅居云南”成为大IP、大生态、大产业,旅居人数达390万人次。今年暑期,四川举办文旅消费季,推出大礼包,发放6565万元暑期文旅消费券,带动文旅消费119.71亿元。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辽宁以“踏秋赏枫 醉游辽宁”为主题,组织超千场文旅促消费活动,累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7.5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2%。
新意频出 撬动全链条消费
“十四五”以来,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5%,比商品性消费支出快3.8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消费不再是简单的“买东西”,而是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社会的标配、美好生活的必备。
在“特种兵式旅游”“City Walk”“窝囊游”等旅游消费热潮中,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得以释放,消费者更加注重“悦己”“情绪价值”,催生了众多新业态新产品,延展了旅游消费链条。
“‘躺平’漂流是另一种放松,这次体验特别值得。”长沙游客李珊在广西猫儿山景区体验“窝囊漂流”后感叹,与传统的打卡式旅游相比,随性的旅行更适合自己,“哪怕一天只去一个地方,全身心放松后能更积极地生活。”
“十四五”时期,旅游行业精心打造优质景区景点、跨区域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路线,不断创新夜间、低空、沉浸式等消费场景和产品供给,延展旅游消费链条。
哈尔滨的“冰雪奇缘”、淄博的“烧烤淄味”、天水的“热辣滚烫”、阿勒泰的“诗和远方”、泉州的“簪花美学”、西安的“沉浸唐风”、洛阳的“汉服之约”、荣昌的“卤鹅醇香”、山西的“火热古建”、江苏的“苏超欢乐”……旅游“出圈”带动一批城市走红,充分显示出我国经济的潜力与活力。
数据显示,在“一碗麻辣烫”的牵引下,天水将自身丰厚的文化、产业家底推广向全国。2024年,天水接待游客5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均超23%。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表示,为培育消费新热点、全面推动文旅消费升级,甘肃持续创新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培育研学旅游、冰雪旅游、低空旅游等业态;创新培育消费场景,创建一批高品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一批综合性文创市集,打造一批科技赋能的首发文旅商业综合体,做实一批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
陕西在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开发沉浸式旅游产品方面表现亮眼。“我们着力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深挖景区历史文化内涵,推出《长恨歌》等文旅融合产品,创造消费新场景,更好满足游客需求。”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洁说,未来,景区将继续深耕“盛唐国潮”文化品牌,用“沉浸式+”的新文旅思路,策划推出各类互动演出活动,丰富游客体验,让大家收获独一份的“长安记忆”。
联动百业 赋能高质量发展
绿茵场上人声鼎沸,赛场周边“一房难求”,体验项目丰富多样……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多场跨越国界的足球友谊赛轮番在贵州榕江“村超”足球场上举行,累计吸引游客超58万人次。
“村超”的红火,正是“十四五”时期旅游联动百业、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数据显示,“村超”举办以来,榕江住宿床位翻倍,比赛日入住率近90%,2024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带动榕江成为全州第三个GDP达百亿元的县。
一业兴,百业旺。“十四五”以来,文旅消费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等十分活跃,有效延展了消费链条,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消费增长,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引导扩大消费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业内专家指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正成为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引擎。“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等融合态产品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1个大小剧场、总时长近700分钟的剧目,让河南厚重历史有说头、更有看头。“截至2024年底,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各剧场累计观演人次突破4000万,其中省外观众占比80%,‘85后’年轻群体占85%。”河南建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外省游客中,大约有50%是因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第一次来到河南、来到郑州,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城市文化品牌传播效应,助力了城市经济发展。
“华熙LIVE五棵松这座从双奥场馆转型而来的城市会客厅,通过举办演唱会、体育赛事、文化展览等活动,成为热门打卡地。”华熙LIVE五棵松副总裁黄建森说,“关键在于抓住‘全天候吸引力’核心,解决传统场馆赛后闲置的难题,实现‘体育场馆+商业+文旅’的可持续运营”。
不仅如此,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航文旅同样“融”出了新活力,催生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机器轰鸣的工业厂房到人流如织的文旅地标,成都东郊记忆2024年举办活动超2500场,接待游客达1700万人次,园区总产值突破30亿元。“这不仅解决了城市老旧空间‘活化难’的问题,更为城市留住了工业记忆,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三重统一。”成都市成华区东郊记忆艺术区管委会主任段莹莹说。
回望“十四五”,旅游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彰显了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展望“十五五”,旅游业必将以更优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报记者 范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