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字号”IP正当红
从榕江绿茵场上的呐喊到伦敦时装周的璀璨灯光,从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到乡村篮球赛的热血激情,贵州“村字号”IP以国际传播为桥梁,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县域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村字号”IP集体“出圈”
提起贵州文旅,就绕不开“村超”“村BA”“村T”等,这些“村字号”IP的走红,始于贵州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传播。
2023年诞生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榕江的“村超”,以原生态赛事为核心竞争力,主打“零门槛参与、沉浸式体验”,借助抖音等互联网平台构建全球传播矩阵,吸引来自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多家境外媒体实地探访,“民间自发+官方助推”的传播模式,让田间地头的足球赛成为聚焦世界目光的文化盛事。
台江“村BA”则通过“赛事IP+文化符号”双轮驱动,4500余场球赛累计网络曝光量突破1000亿,与美国合作制作的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热辣“村BA”》,受众群体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黎平“村歌”以侗族大歌为文化内核,凭借在莫斯科国际音乐节获奖以及国际民歌合唱节举办等重要契机,让民族天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全平台话题量超20亿,线上浏览量突破300亿,肇兴侗寨被国际合唱联盟授予“国际音乐艺术村”称号。
凯里“村T”秉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将苗绣、蜡染等非遗元素融入日常服饰设计,并从苗侗风情园的露天T台一步步走向国际舞台。
四大IP通过“线上裂变+线下落地”“文化输出+赛事交流”的多元传播路径,让贵州乡村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新舞台。
“流量+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
国际传播带来的流量,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文体旅产业发展实实在在的成果。
黔东南州以“村字号”IP为核心引擎,精心打造多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47%、11.51%。其中,“村超”举办地榕江、“村BA”发源地台江、“村T”主场凯里的文旅产业增速尤为亮眼,接待游客数分别同比增长24.36%、30.96%、9.87%,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8.64%、31.01%、13.01%。
“流量+产业”的融合效应持续释放,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榕江县培育了2200余个直播团队、2.2万余个新媒体账号,推动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0.4%;“村超”品牌与5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村超甄选”平台让当地农特产品畅销全国。凯里“村T”构建起“非遗工坊+电商直播+跨境展销”的产业模式,吸引900余家商户入驻,带动50余个村寨超4000人就业,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黎平县以“村歌”为情感纽带,推动肇兴侗寨等核心景区提质升级,2024年寨内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64家、文创销售企业38家,发展酒店、民宿、餐饮店430余家,带动20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6万元。
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
从“一时热闹”到“长效发展”,贵州“村字号”IP正推动县域文体旅商实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赛事期间,非遗集市、夜间经济、农耕体验等多元消费场景全面开花,“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文旅消费新潮流;赛事落幕之后,文创产品开发、研学基地建设、体育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持续延伸,让乡村旅游从“季节性火爆”转向全年常态化运营。
从黔东南州的深山村寨到国际传播的聚光灯下,贵州“村字号”IP的成功,其核心密码在于坚守“群众主体、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的发展逻辑——“村超”“村BA”坚持全民参与,“村T”“村歌”深耕民族文化,政府与民间形成合力,让文化传播既有“烟火气”又有“国际范”。如今,贵州“村字号”IP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乡村的无限可能,也为县域文化传播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本报记者 王雪峰)
上一篇:吉林邀客共赴冰雪之约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