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青岛市首家历史街区文化记忆馆启用 追忆仲家洼600年往事

时间:2019-10-10

 

从污泥烂滩的“龙须沟”,到设施齐全的体育街;从市区最大的棚户区,到高楼林立的宜居社区……仲家洼600多年变迁历史,被浓缩在150平方米的历史街区文化记忆馆中。上午10时,青岛市首家以街区变迁为主题的历史街区文化记忆馆,在镇江路街道正式开馆,通过图片、实物、复原实景,再现仲家洼在城市发展中的变迁。


 

老邻居结伴来看记忆展馆

  提起市北区仲家洼,老青岛人都不陌生,这里曾是青岛最早的村落之一,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青岛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传承历史文化记忆、延续城市文化底蕴,镇江路街道打造了仲家洼城市记忆馆,再现百年青岛变迁和市北历史文化记忆。上午的开馆现场,众多仲家洼居民赶来参观,感受几代人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走进仲家洼城市记忆馆,面积只有150平方米的展馆被规划为5个分展厅,分别讲述了山水之间仲家洼、命运的转折、半世纪风雨、筑新居入新房和凡是过往皆为序篇等5大板块内容。展区内还用旧砖块复原了老仲家洼村巷的一角:镶着搪瓷灯罩的昏暗路灯、锈迹斑斑的公共水龙、挂在屋头的电线、破旧的房门……从此经过,恍如进入半个世纪前的仲家洼村舍。 “这样用纸浆做的面缸,我家以前就用,一直到我结婚还当过嫁妆”“这样的‘暖婆子’我小时候冬天还被它烫过手”……在实物展区,摆放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村民用过的蓑衣、家家户户冬季取暖的 “暖婆子”、女儿出嫁的红漆木箱、装米盛面的纸面缸等老物件,众多老邻居看着这些展品,立刻回忆起当年的生活。

展馆虽小展品丰富

  据介绍,仲家洼城市记忆馆以“不忘历史记忆,传承时代精神”为主题,从项目筹划到建设完成,历时15个月,这些老物件实物都是从辖区居民家中征集而来,好多老物件都是居民家老辈人使用传承下来的。展馆收集有档案文献400余份,筛选展出了具有历史代表性文献50余份。其中包括胶州湾事件后,德国侵略者在中国村庄张贴的告示、民国时期仲家洼居民迁移的文书,另外还有上百张珍贵的仲家洼历史照片。展馆中按照1:550缩小制作的仲家洼棚户区全景3D沙盘,让观众全景俯瞰改造前的仲家洼风貌。展馆还采用声光电设备,展示仲家洼全景航拍漫游视频、央视仲家洼棚改纪录片等视频资料。


 

惠民展馆免费开放

展馆还采用独特视角,通过对仲家洼与大鲍岛、小鲍岛及台东镇的历史发展对比,生动讲述仲家洼在历史长河中的坎坷经历,以及新中国发展为仲家洼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介绍,仲家洼城市记忆馆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讲述

仲家洼有孔子弟子后裔

  “我是亲眼看到仲家洼一点一点的变化。 ”62岁的李国平告诉记者,他家祖上3代人都住在仲家洼。李国平说,仲家洼的东、西、南、北4个村落,像4个亲兄弟似的紧密地偎依在一起,四周高中间低,是名副其实的“洼”。据有关资料记载,仲家洼是青岛最早的村落之一,建于明代。到明末清初时期,逐渐形成了由仲、葛、张、胡等姓氏组成的自然村。 “仲家洼”里的仲姓人家是从云南迁徙来的移民,因仲姓人家来得最早,而且人丁兴旺,又坐落在洼地,“仲家洼”也就由此而得名。据考证,其中的仲姓一支,还是孔子弟子仲由的后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量人口蜂拥而至,这里便成为青岛市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的兴旺却带给仲家洼人拥挤的居住环境,这里也成为当时捡煤渣、拉大车等“出苦力”的低收入人群聚集地。

记忆

“五起大楼”留下憧憬

  李国平小时候一家人就挤在8平方米的破平房里,他在狭窄的吊铺上睡觉,连衣服都脱不下来。仲家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了第一栋五层高楼,被原住民们称为 “五起大楼”。在李国平眼中,“五起大楼”是当时最好的住处。在那个年代,每逢人们从那里路过,都会看上几眼,李国平做梦都想住上这样的楼房。随着棚户区改造,这栋被无数仲家洼人憧憬的“五起大楼”,也于2015年征收拆除,之后被改建成一个可以停放近百辆车的停车场,供周边居民停车。


 

改造

旧城改造建起北仲小区

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仲家洼这块仅仅只有0.58平方公里的洼地,住着25000多人,7700多户居民,人口密度是中国城市平均人口密度的110多倍。仲家洼的棚户区改造迫在眉睫。 1994年,仲家洼的首次旧城改造开始动工。经过18个月的紧张施工,北仲小区在拆迁原址上建设完工。现在住在北仲小区的李国平回忆说,当年他家在河边的破平房只有8平方米。新房子建好后,李国平分到了5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好多居民一领到新房钥匙,连装修都顾不上,就直接拖家带口搬了进去,感受住新房的欣喜。


 

变迁

“臭水沟”成健身场所

  面对棚户区旧城改造,脏臭的仲家洼河也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这条敞着口、长年流淌臭水的河道被封闭起来。河道上方建起体育街。体育街呈“十字”形布局,其中,东西向是改造街道建起的体育用品街;南北向是覆盖河道建起的体育健身街,体育街是一个容纳数十种运动器材以及健身设施的健身游乐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