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022  青岛  文创  建筑  2023  文化产业  /峰会/  /佟涛/

72岁张汝京来青制造“中国芯” 第五次创业为何选择青岛

72岁张汝京来青制造“中国芯” 第五次创业为何选择青岛

  有人说,他单凭一己之力,把国内较为落后的半导体产业拉进了最尖端技术的赛道。

  也有人说,电子行业不知张汝京,犹如电商行业不知马云、刘强东。

  他身怀一颗“中国芯”,年轻时义无反顾投身芯片产业,曾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地参与建设了10多家大型芯片厂。

  一个时代的变迁,需要最敢冒险的一群人推动;一个行业的兴起,需要最精英的一批人努力。张汝京是这个时代电子行业发展的代表性人物,在几十年围绕芯片创业的过程中,他被封杀、打压,人生几起几落依旧初心不改,古稀之年在青岛启动了第五次创业,打造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他和团队努力缩小中国芯片产业和美国距离的同时,也在致力解决青岛乃至山东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缺口问题。

72岁张汝京来青制造“中国芯” 第五次创业为何选择青岛

欣喜

芯恩青岛已在8月启动生产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汝京,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的企业家。

  记者在西海岸的芯恩工厂见到张汝京时,他正准备飞往北京去参加行业大会。他精神矍铄,中气十足,身边的同事说,张博士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带动着他们去奋发向上。

  “工厂已在8月启动生产了。 ”张汝京说,团队2年的辛苦初见成效。

  2018年5月,由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澳柯玛控股有限公司与张汝京博士团队共同建设,青岛芯恩公司落户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青岛芯恩采用领先全国的CIDM模式。即创建共享共有式整合元件制造公司,整合芯片设计、芯片工艺技术研发、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整合式地为终端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产品。

  张汝京介绍说,芯片制造业有三个重要环节:设计、制造、封测,而青岛芯恩本身就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国外已经有成功的IDM经验,例如日本的东芝、韩国的三星等大型知名企业,都是将多个产业链环节集于一身,而张汝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了迭代。

  换句话说,它像一个“公司总部”,链接各个产业环节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并与加入共建共享的IC设计公司、芯片制造厂、封装测试单位、终端应用企业等随时沟通。这一模式可使IC设计公司拥有芯片制造厂的专属产能及技术支持,同时IC制造厂得到市场保障,实现了资源共享、能力协同、资金及风险分担。

  据了解,青岛芯恩第一期项目建设总占地面积373亩,计划总投资150亿元,一期投资80亿元。项目建成后可以实现8英寸芯片、12英寸芯片、光掩膜版等集成电路产品的量产。计划2022年满产。

观点

中西差距并没有想象那么大

  “人才还是奇缺的。 ”在张汝京看来,自己培养半导体人才比从海外招募人才显得更为迫切。所以张汝京不仅是青岛芯恩的掌舵者,还同时担任青岛大学微纳技术学院的终身名誉院长。

  对于国内普遍提出的芯片行业国产弯道超车,张汝京表示:“其实随时可以超车,所以以后尽量不要用弯道超车,弯道超车是花时间花精神、不是捷径的方法。 ”

  对于半导体制造,张汝京认为中国的封装和设计很强,装备差距也不大,至于第三代半导体,设计这块跟逻辑相比也不是很难,设计和工艺的配合比较重要。

  “第三代半导体有一个特点,它不是摩尔定律,是后摩尔定律,它的线宽都不是很小的,设备也不是特别的贵,但是它的材料不容易做,设计上要有优势。 ”

  张汝京认为,这个行业要考虑短时间之内人才基础,这是国内的一个弱点。“欧美公司做得比较好一点,我们就借用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

  所以,张汝京感觉差距不是那么大,可以“追得上”。“要下决心找到合适的团队,做这个行业是很寂寞、艰苦的,要有很强的信仰的力量来支撑我们,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出来。所以我是乐观的,相信我们追得上。 ”张汝京如是说。

状态

“太阳不落山,一天不结束”

  在记者与张汝京一同参观厂房时,他会非常清楚地询问现场工程师,这台设备的什么问题解决得如何?对于技术上的细节了如指掌,对机器的参数也是十分清楚。

  现在的张汝京,每天都是十分繁忙紧张的工作节奏。每天的日程安排可以精确到半小时内,一周内的工作安排基本已排满,一个月内的工作已提上日程。

  这样的工作节奏和内容,没有饱满的精力很难应付过来。为此,张汝京保持着简单规律的生活。早睡早起;不抽烟,偶尔喝一点红酒;饮食上遵循着“早晨吃得饱、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

  保持充沛的精力,除了生活上的简单规律,他还有来自信念上的支撑。从始至终,张汝京一直在认真地想要补齐中国内地芯片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他留在芯片业,太阳不落山,他的一天就不结束。

回顾创业

多次大起大落“芯”意不改

  在芯片制造的创业经历中,张汝京有过多次大起大落,可谓中国芯片史上的一段传奇。

“基建狂魔”一腔热血回国创业

  1948年,生于南京的汝京不到一周岁跟随父母去了台湾。 29岁时,他进入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企业“德州仪器”研发部门工作。干了8年技术研究的张汝京被上司派出去划地盘,建新厂。一个厂种下去,一簇簇“芯片人才”长出来,同行叫他“建厂狂魔”。

  1996年,一种躁动不安的力量,隐隐地在跳动。张汝京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力量,那天,一个中国电子代表团到位于美国的公司总部参观,临走时问了张汝京一句:“你愿不愿意回国? ”一念起,万水千山。深思熟虑的他找到顶头上司:“我要辞职回中国。 ”在多次博弈之后,离开美国的张汝京直奔无锡。一位台胞在无锡合资开办“华晶上华”电子芯片企业,张汝京的到来,让这些人欣喜若狂,请张汝京挂帅,成立“世大”公司。

  但可惜的是,世大成为业界的一块“肥肉”,无奈之下,很快被当时台湾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台积电并购了。

创办中芯国际开启传奇之路

  钱不要了,公司不要了,股票不要了。 2000年4月,张汝京携妻带子来到上海,创立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张汝京带着中芯国际4年里建成3座工厂,很快,中芯国际就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同时上市,在全球半导体厂商排名中,一跃进入全球三甲,创造了堪称芯片制造史上的“世界纪录”。

  2003年8月,在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时刻,遭到了竞争对手台积电在美国加州的起诉,就商业机密等问题要求赔偿10亿美金。 2009年9月台积电胜诉。2亿美元赔偿金、10%的公司股权。最惨痛的代价是,张汝京必须辞职,离开了他付诸心血一手承办、一路奔跑长达九年的中芯国际。

  2018年,再次“自由”了的张汝京又选择做一项国内没有的芯片事业——采用海外成功的IDM模式,芯恩将在青岛建设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和生态系统;他担任终身名誉院长成立的青岛大学微纳技术学院,旨在 “本土化”补齐在半导体产业中的人才、科技、工艺等全产业链。

缘系青岛

第五次创业为何选择青岛

  张汝京会在团队辛苦之余带着大家去爬崂山,在山顶,他们一起唱起《中国心》这首歌。这时,望着山海一色,他和团队心潮澎湃。

  第五次创业从青岛出发,张汝京是经过了细致的考量: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是一个与全球宏观经济景气度、居民消费需求、下游应用技术水平和工业制造水平高度相关的行业。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全球的一半。要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份额中占据先机,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青岛这座制造业根基深厚的城市,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歌尔等一大批知名的家电企业,目前也面临着“缺面(面板)少芯(芯片)”的短板;新能源汽车铺面布局,汽车电子产业亟待快速发展;高铁产业高歌猛进,大功率、传感器与单片机等芯片需求量大……

  张汝京表示,芯片市场细分领域很多,而青岛芯恩重点关注汽车电子、智能家电、智能制造等领域。保守估计,在这些领域未来仅山东省内制造业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市场需求规模就将超过400亿元。半导体行业有三四十万的人才缺口,他希望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培养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