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022  青岛  文创  建筑  2023  文化产业  /峰会/  /佟涛/

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即墨金口镇孙连勇:“分厘”必究 杆秤间衡量人心

杆秤是中国传统度量衡的三大件之一,一笔笔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但随着电子秤的普及,存在了数千年的杆秤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即墨区金口镇的集市上,孙连勇坐在曾经人头攒动、供不应求的金口杆秤摊位前,却只等来了偶尔有人驻足研究眼前的“稀奇”物件。

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即墨金口镇孙连勇:“分厘”必究 杆秤间衡量人心

千年杆秤代代传承

20世纪80年代,正是木杆秤最盛行的时期。那时候,即墨做秤的人有100多人,无论是莱阳,还是温泉、华山、鳌山卫等周边镇街,街边的小摊贩、店铺里的老掌柜,都知道远近闻名的金口孙家杆秤。那时的孙家杆秤可谓是供不应求,一天最多能卖出近50杆秤。

也正因为缺人手忙不过来,16岁的孙连勇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了自己制作木杆秤的一生。作为孙家杆秤第五代传人,孙连勇挤在一张堆满工具的木桌后面,做着一杆杆木杆秤。这一做,就是35年。35年里,他见证了杆秤的兴盛和衰弱。

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杆秤曾活跃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今却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弃之一隅。日渐萧条的生意让秤匠们的生计举步维艰,不得不改行。制秤行业虽然衰败,却依然挡不住孙连勇坚守老手艺的心。

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即墨金口镇孙连勇:“分厘”必究 杆秤间衡量人心

数道工序精益求精

重可称重百斤,轻可计以毫克,中国的杆秤蕴含着丰富精巧的工艺技术。看似简单的杆秤,却凝聚着代代杆秤手艺人的聪明智慧。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制作杆秤手艺精细,即使是分厘之差,也容不得半点马虎。

选料、刨杆、定‘叼口’、安‘叼子’、套铜皮、校称定星、钉星花、打磨、抛光等40多道工序,繁琐复杂,但又要求孙连勇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分毫不差。仅是刨杆这一道工序,孙连勇就练习了将近一年。但现在制作一杆秤对孙连勇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了,两个小时就能制成一杆秤。

“论杆秤的精细度,我家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孙连勇说,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青岛市每年都会举办杆秤大赛,孙连勇父亲做的杆秤常年蝉联第一名,直到比赛取消。

孙家杆秤的精细美观和祖传五代的手艺,使得孙家杆秤仍然能够作为工艺品和礼品,在市场上继续吸引客人纷至沓来。具有收藏价值的木杆秤,从选料用上等的乌木、黑檀,到秤星用铂金、银等贵金属,售价可高达千元以上。

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即墨金口镇孙连勇:“分厘”必究 杆秤间衡量人心

世代相传步步匠心

技艺靠的不仅仅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制作手法,更是匠人坚守技艺、传家传世传精神的“秤心”。做称是一个良心活,做秤的人,心中也要有杆秤,一头是秤星,一头是良心,一丝都不能差。这是孙家杆秤的制秤规矩,也是孙家人代代口耳相传的家训。

“原先一市斤等于16两,将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组成了秤星,如果少一两就是损福,短人二两就是减禄,缺三两,就要折寿了。制作刻度清晰、计量准确的杆秤,成为代代制秤艺人的追求。小时候曾经见到过有人拿着钱,让父亲做‘黑心秤’,但是父亲立马把他哄了出去。”孙连勇说。

但遗憾的是,木杆秤制作工序多,工艺要求高,学完一个步骤才可以学习下一个步骤,学习做杆秤最少需要2年的时间,年轻人没有耐心,已经没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杆秤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寻找下一代传承人的重任,也落在了孙连勇的肩上。

简单的工具,不简单的手艺。历经千年演化,杆秤成为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今天,杆秤已经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它所凝聚的文化内涵,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