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里院美食节“烹”出城市消费新IP
近日,以美食为媒、文化为魂的青岛首届里院美食节暨满汉全席厨皇争霸赛,在承载百年商埠风云的青岛大鲍岛老里院火热上演。这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更新、文化赋能与消费升级的经济实践,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寻根与商业破题。
作为被海洋滋养的滨海历史文化名城,“舌尖上的青岛”有哪些最地道的风物印记?烹饪大师有哪些“独门秘籍”?如何借力一个节会IP之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地标?
节会创新
三大亮点树立餐饮经济新标杆
青岛首届里院美食节的举办,正处于金秋消费旺季,它以三大突破性亮点,刷新了青岛餐饮史册,为青岛餐饮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规格突破,凝聚行业共识。首次汇聚六大餐饮行业协会之力,由青岛市饭店和烹饪协会、青岛市餐饮行业协会、青岛国际食艺交流协会、青岛市食品工业协会、青岛市团餐与酒店服务业协会、青岛市厨艺文化研究会共同参与,形成政府引导、行业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新模式,提升了产业协同效率。
行业突破,树立竞技权威。由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高炳义大师担任总裁判长,由40位权威专家构成“史上最豪华评审团”,赛制严谨规范,特设监审长岗位,确保赛事在阳光下运行,公正性无可挑剔。权威评审与严谨赛制构筑了行业交流与品质标杆的高地,有助于驱动餐饮服务业提质增效。
体验突破,融合殿堂江湖。从岛城老字号高家糖球“雪里红”、吉尼斯纪录“中华飞饼”,到9场满汉全席厨皇争霸赛的金牌菜,专业竞技令人惊叹;同时,“百姓厨神”擂台让一些家常菜走上赛场,使美食节既“高大上”,又“烟火气”十足,形成了专业竞技与大众消费相互引流、彼此赋能的良性生态。
文化赋能
“里院菜”成为消费新符号
为何是里院?美食节与这片老城区有何内在共通?答案藏在历史与文化的脉络里,也藏在青岛独特的饮食基因中。
里院是极具辨识度的青岛民居形式。青岛里院建筑为“外铺内住、合围而居”的形态,在全国独一无二,逐渐孕育了邻里相亲、守望互助的“和济之美”。本届里院美食节的举办地——青岛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位于中山路、沧口路、聊城路、禹城路和四方路围合区域,总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现存保存完好的里院建筑183个,是青岛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其中,位于即墨路、李村路的鲍岛食里老字号美食街,前身是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经过市北区多年的保护性更新,这里已汇聚20余家青岛老字号,成为传统商业记忆与现代消费场景深度融合的美食文化聚集地。
“里院菜”串起了人情之暖、邻里之亲。里院涵养了青岛人开放包容、热情豪爽的“群体性格”,这种人文特质,投射于饮食,便形成了“里院菜”这一消费符号,是青岛本帮菜更早期、更贴近民生的形态。由于里院多是“口”字、“回”字形建筑,“同住一个院”在青岛人心里总觉得更亲。出门时把家门钥匙给邻居,有事时把孩子托给邻居,均是一百个放心;一家的饺子送每户、一家的好菜家家尝;这些温馨的场景,谱写着时代文明的颂歌。由此衍生出的里院菜,是青岛老城市井生活的风味,更是胶东菜系的生活化呈现。它量更大、价更优,朴实而亲切。
家常菜升级为“吃文化、吃情怀”。传统鲁菜主要分为济南菜和胶东菜两大流派。一派是济南菜,代表内陆的醇厚与调和;另一派是胶东菜,尽显沿海的清爽与本真。作为胶东菜的代表,青岛的味道哲学核心便是原汁原味,这既是对山海馈赠的自信,也是对鲜味的最高敬意。以吃小海鲜闻名的青岛,并不意味着缺少宴席上的压轴大菜,从葱烧海参的柔腴肥厚,到油焖大虾的红亮鲜醇,无一不是胶东菜系中的扛鼎之作。这些家常菜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情结,提升了餐饮消费的情感价值,提供了独特体验。
《满汉全席》经典IP深化美食文化链接。20年前,这档风靡全国的节目,不仅是一代人的美食记忆,更成为凝聚青岛餐饮力量的契机。它让岛城餐饮界空前团结,将数百位烹饪大师推向全国舞台,铸就了一段辉煌的高光时刻。同时,青岛坐拥丰富的山海物产与深厚的饮食底蕴,但资源较分散。美食节通过“满汉全席”这一经典IP的号召力,将行业大师、民间风味、地标食材,如红岛蛤蜊、马家沟芹菜、胶州大白菜等要素系统整合,旨在从“散装”的美食体验,转向具有统一品牌标识的“青岛味道”输出。
IP塑造
打造有灵魂的美食地标
作为本届美食节的核心策划人之一,全国十佳制片人、《满汉全席》栏目创始人、青岛国际食艺交流协会会长戴文海说:“青岛需要一个有灵魂的美食地标,这个灵魂,就是青岛本土的饮食文化——以‘胶东菜’为精髓,以‘里院菜’为烟火气。”在他看来,青岛正迎来打造特色美食街区的“关键一跃”。成都有太古里,西安有回民街,北京有簋街,这些成功案例无一不是特色鲜明、深入人心。当下,旅游早已从“看风景”升级为“品味道”,美食已成为体验一座城市的首要方式。青岛坐拥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与独特的里院空间,万事俱备,只欠一个能将所有优势聚合起来的引爆点。
因此,本届里院美食节承载着明确的商业使命与文化使命。
形成文旅合力,实现品牌化跃升。青岛从夏日的啤酒节、9月的喜剧节,到如今的美食节,正形成一种品牌接力。而“里院美食节”意在与“里院喜剧节”构成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前者是“阳春白雪”的艺术熏陶,后者则是“深入生活”的烟火滋味,二者相互赋能,共同吸引市民游客,形成青岛文旅品牌合力。双节互动,为这片街区注入战略性的文化灵魂,使其超越自然形成的市井食肆,拥有清晰的文化定位与品牌辨识度,最终成长为青岛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美食文化地标。
明确街区定位,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戴文海认为,成功的商业街区需有清晰的标签。“我们旨在让‘里院美食’与‘里院喜剧’形成品牌合力,构成‘雅俗共赏’的文化消费矩阵,使大鲍岛街区在全国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游客体验青岛文化的必到之地。”下一步,大鲍岛将以美食节为契机,打造青岛地标食材体验中心,为5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搭建直供平台,让正宗食材直达里院饭店与市民餐桌。
沉淀长期价值,驱动产业与消费升级。节会不仅是短期促销,更是长期投资。里院美食节通过“大师课堂”确立名菜标准,通过“大咖论坛”探讨解决“大师多、名店少”的产业困境,通过地标食材直供推动供应链优化。最终目标,是让大鲍岛区域从物理空间转变为一个能持续产生经济价值与文化影响力的“消费地标”和“城市会客厅”。
美食,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也是城市烟火气的生动注脚。这个秋天,不妨走进大鲍岛老里院,在厨皇争霸的烟火气中,在百姓厨神的家常味里,安放味蕾与情怀,见证一座老城如何在保护与更新中,“烹”出历久弥新的鲜活滋味。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文超 通讯员 曹现梅 市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