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悟
写这样一篇历史性,回忆性的文章,对我们考证史实的严谨是一个挑战。很多时候我奶奶的回忆都带有一种家庭妇女式的自怜和自谦。而每每到这个时候,我都选择询问我的舅爷爷们,也就是奶奶的兄弟们,有时也会去拜访我的太姥姥,奶奶的母亲,可惜她老人家已经有很多事记不清楚了。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甚至不同政见,不同世界观的我的舅爷爷们,给我的答复也会大相径庭,我总需要从这些陈述和描绘中,检索,并提取出我所需要的东西。
写这样一篇全面性,冲突性的文章,对我们探寻材料的毅力是一个挑战。为了通过一些侧面的描写来丰满人物的形象,理清故事的脉络,我必须要去访问一些故事中的“配角”。而这些“配角”作为自己故事中的“主角”,往往会很主观地向我进行描述,比如文章中引用的奶奶的徒弟的话。我渐渐意识到这些侧面的描写比正面描写更能引发共鸣,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比单纯铺排时间轴要筋道的多。
文章的成型过程很是漫长,从平铺直叙到波澜起伏、用平淡无奇到显露冲突,从语言干涩到春雨润物,这个过程是磨练心性的、是考验笔墨的,是成就幸福的。一篇文章的长成,促成了我的进步。明线暗线、倒叙插叙、正面侧面,我发现写文章就像揉拉面,又像拍电影。在脑海中把文章当作电影来构想:场景、情境、服装、对白、情感,甚至音乐,都要靠文字来熔炼。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对老屋过往的了解。
在这篇文章的初稿完成之前,在我的心里,自建房这个概念是活在农村的。我没有意识到原来我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屋就是自建房,还是违章建筑。
在奶奶“凝视着墙上的我爷爷,‘一切都有了……’”这个情景被我从脑海中唤醒之前,我没有意识到原来我奶奶,这个曾经水灵动人而又强悍的我奶奶,与老屋,与生活,有着一段总想提起,每每提起却又为之抽泣的回忆。
这段回忆,这段我奶奶与老屋的回忆其实一直就藏在奶奶的心里;奶奶的心里,其实有着一段段不同的回忆,让我痴迷。